图书介绍

跨越与融合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9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跨越与融合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9
  •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08927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36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49页
  • 主题词:信息工作-研究报告-中国-200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跨越与融合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与中国信息化历程1

一、信息技术革命与中国的机遇和挑战1

(一)跨越式发展的机遇1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3

二、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4

(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4

(二)网络支撑能力持续增强6

(三)下一代网络研究和部署已经启动7

三、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8

(一)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增长8

(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9

(三)信息产业的全球地位进一步提升9

(四)产业的集中化趋势不断增强9

(五)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10

(六)对外贸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10

四、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11

(一)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蓬勃开展11

(二)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11

(三)应用类电子产品和系统快速发展12

(四)IC卡应用日益普及12

(五)“倍增计划”发挥重要引导示范作用13

(六)电子政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13

(七)城市信息化取得积极进展14

五、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创新型国家建设15

六、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历程16

(一)准备阶段(1982—1993)16

(二)启动阶段(1993—1997)17

(三)展开阶段(1997—2000)18

(四)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19

第二章 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国际透视21

一、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1

二、信息化与全球化相互促进25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全球化25

(二)信息化和全球化相互交织、相互促进25

(三)信息化条件下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26

三、信息化促进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26

(一)信息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26

(二)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27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7

(四)信息化推动全球产业分工深化28

四、部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述评28

(一)总体特点28

(二)2008年全球信息化进展情况32

(三)部分国家信息化战略解析34

第三章 信息化与现代经济增长47

一、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及其全球透视47

(一)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47

(二)信息化对各国经济增长的贡献50

二、信息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54

(一)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54

(二)信息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56

三、信息技术与产业转型升级58

(一)信息技术与产业趋同58

(二)信息化与中国产业转型60

(三)信息化与区域协调发展63

第四章 我国工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65

一、我国工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65

(一)研发设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65

(二)生产过程信息化的发展现状69

(三)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72

二、我国工业信息化面临的挑战75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任重道远76

(二)工业信息化模式有待创新76

(三)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有待提高77

(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78

(五)工业信息化基础环境有待完善79

第五章 信息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和战略转型84

一、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84

(一)宽带化84

(二)移动化85

(三)IP化86

(四)网络融合87

(五)智能化88

(六)泛在化88

二、信息通信网络的跨越式发展89

(一)用户规模89

(二)普遍服务水平92

(三)电信服务资费94

(四)电信网络能力94

(五)下一代网络97

(六)三网融合98

(七)重大事件考验99

三、电信业的战略转型与业务创新99

(一)电信业的机遇与挑战99

(二)电信业战略转型与两化融合战略101

(三)电信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103

第六章 互联网应用与先进文化传播108

一、中国互联网应用的兴起和发展108

(一)重心由科研机构向普通民众转移108

(二)互联网应用逐步深化109

二、传播方式的变革与网络传播113

(一)传播方式的四个阶段113

(二)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115

(三)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116

三、基于网络的知识工程建设118

(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弘扬先进文化118

(二)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促进知识共享120

四、网络传播秩序与网络文化建设122

(一)网络传播带来的挑战122

(二)我国互联网治理行动124

(三)利用网络传播促进社会发展126

第七章 信息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28

一、信息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融合128

(一)信息化向社会领域的广泛渗透128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信息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130

(三)社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132

二、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信息服务逐步展开133

(一)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133

(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134

(三)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134

(四)药物监管信息系统建设135

(五)社会保障信息化135

三、社区信息化开始起步136

四、就业信息服务普遍升温137

(一)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开始引起重视138

(二)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138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逐步完善138

五、教育信息化加速推进139

(一)教育信息化规划与研究取得新成果139

(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增强140

(三)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完成既定目标141

六、数字奥运:社会信息化的经典案例141

七、中国社会信息化近期建设重点143

(一)继续完善有关国计民生的内容143

(二)建设可使用的公共服务平台143

(三)保障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144

(四)以信息化手段加强和谐社会的可监测性144

第八章 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145

一、电子政务:信息技术与政府改革融合发展的新篇章145

(一)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推进政府改革的新途径145

(二)发展电子政务是我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战略举措146

(三)新世纪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147

二、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日益显著149

(一)提高了政府透明度和政民互动水平149

(二)显著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151

(三)切实改善了政府公共服务153

三、支撑发展服务型电子政务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155

(一)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更加规范科学155

(二)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普及更加系统化157

(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强调支撑应用158

第九章 信息安全:国家安全的新边疆161

一、信息安全的意义161

(一)信息安全能力是国家信息能力的内在组成部分161

(二)网络空间成为国家安全的新边疆161

(三)加强信息安全是增进国家安全的战略杠杆162

二、我国信息安全的形势162

(一)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62

(二)网络空间的斗争焦点163

三、信息安全的特征和国外保障信息安全的做法165

(一)网络攻击事件具有不确定性166

(二)平衡安全风险信息的共享和保密成为难点166

(三)平战结合是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的要害166

(四)强化信息安全的统筹协调成为维护信息安全的关键166

(五)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是一场持久战167

四、加强我国信息安全的思考171

(一)全面开展信息系统风险评估172

(二)对重要信息系统实行重点保护172

(三)建立信息产品和服务进入重要信息系统的审查制度172

(四)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监测172

(五)建立重要信息系统的应急响应和支援体系172

(六)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173

(七)强化信息安全综合协调173

(八)注重模拟手段的运用,适时组织信息安全模拟演习173

第十章 信息化和国民信息素质174

一、国民信息素质的内涵及其作用174

(一)信息素质的内涵174

(二)国民信息素质的重要作用175

二、中国国民信息素质发展现状177

(一)学生信息素质现状177

(二)公务员信息素质发展现状183

(三)企业员工信息素质发展现状185

(四)农民信息素质发展现状187

(五)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189

(六)电子学习产业发展现状191

三、提升我国国民信息素质的建议195

(一)开展“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195

(二)突出重点,具体落实196

第十一章 国家信息化发展环境198

一、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和中长期规划198

(一)《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198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199

二、电子政务发展政策环境200

三、电子商务发展政策201

(一)《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201

(二)《关于促进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的意见》202

四、产业信息化发展政策202

(一)中央企业信息化政策202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政策203

(三)信息产业发展政策205

五、信息化发展的法律保障205

(一)《电子签名法》的实施标志着数据电文法律制度基本形成206

(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确立了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207

第十二章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展望209

一、全球信息通信技术投入加大创新活跃209

(一)集成电路(IC)209

(二)超级计算机210

(三)泛在/融合通信211

二、我国正从信息化大国向信息化强国迈进212

(一)移动通信213

(二)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216

(三)信息技术应用217

三、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总体评估及未来展望221

(一)世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评估221

(二)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评估222

(三)“金砖四国”的信息化进程评估222

(四)基本结论223

(五)未来展望224

附录A 2008年中国信息化大事记228

附录B 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相关统计数据232

编后记2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