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 上
  • 李昕主编;美国环境保护局,联邦环境评估中心办公室,美国环境保护局研究和发展办公室编;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80209462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10页
  • 文件大小:152MB
  • 文件页数:522页
  • 主题词:颗状污染物-影响-空气质量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USEPA基准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绪论1

1.1背景1

1.1.1立法要求1

1.1.2基准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审查过程1

1.1.3前一版颗粒物基准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审查的历史2

1.1.4颗粒物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7年修订版)2

1.1.5颗粒物研究合作计划4

1.2现行颗粒物基准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审查6

1.2.1文件准备的重要里程碑和程序6

1.2.2评估方法8

1.3基准文件的组织结构8

参考文献9

2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监测11

2.1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11

2.1.1基本概念11

2.1.2颗粒物的物理性质和形成过程12

2.1.3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26

2.1.4粗细颗粒物的比较29

2.2颗粒物的监测30

2.2.1颗粒物监测的重要性30

2.2.2颗粒物监测中的问题31

2.2.3半挥发性颗粒物的监测35

2.2.4美国环境保护局监测方法44

2.2.5化学物种监测51

2.2.6无机元素分析52

2.2.7颗粒物中的EC、OC53

2.2.8离子种类54

2.2.9连续监测54

2.2.10单粒子测量55

2.2.11多日低流量颗粒物滤膜样品55

2.3小结和关键点56

2.3.1大气颗粒物理化学56

2.3.2大气颗粒物的监测57

2.3.3关键点59

参考文献60

附录2A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技术86

2A.1用溶蚀器系统测定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86

2A.2收集介质的作用88

2A.3减少溶蚀器的尺寸89

2A.4在溶蚀器中的停留时间89

2A.5扩散溶蚀器在石英膜上的影响89

2A.6采样过程中样品化学组成的改变89

2A.7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90

2A.8撞击器涂层的影响90

附录2B 分析技术92

2B.1无机元素92

2B.1.1能量散射X射线荧光法(EDXRF)92

2B.1.2同步加速器诱导X射线荧光法(S-XRF)92

2B.1.3质子诱导的X射线发射光谱法(PIXE)92

2B.1.4质子弹性散射分析法(PESA)93

2B.1.5全反射X射线荧光法(TRXRF)93

2B.1.6中子活化分析法(INAA)93

2B.1.7原子吸收光谱法(AAS)94

2B.1.8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94

2B.1.9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94

2B.1.10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95

2B.2有机碳和无机碳95

2B.3连续测量方法100

2B.3.1质量浓度连续测量方法100

2B.3.2有机碳和/或元素碳的连续测定法101

2B.3.3硝酸盐与硫酸盐的连续测定法103

2B.4其他连续测量方法103

3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来源和排放105

3.1前言105

3.2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形态和发展趋势105

3.2.1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113

3.2.2颗粒物质量浓度的逐时变化122

3.2.3不同粒径颗粒物之间的相互联系123

3.2.4颗粒物各化学组分质量浓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关系124

3.2.5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空间变化127

3.3一次和二次粒子的来源138

3.3.1生成二次粒子的化学反应140

3.3.2用受体模型确定环境颗粒物的来源贡献145

3.3.3美国的大气颗粒物背景质量浓度149

3.3.4美国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前体物(SO2、NOx、VOCs、NH3)排放量估算154

3.3.5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157

3.4小结和重要结论158

参考文献160

附录3A 全国空气污染信息检索系统PM2.5和PM10~2.5数据集的空间和时间可变性170

参考文献216

附录3B 由特定任务网络得到的大气气溶胶组成数据217

参考文献231

附录3C 颗粒物的有机组成232

参考文献243

附录3D 排放源颗粒物的组分244

参考文献256

附录3E IMPROVE网站观测到的PM2.5、PM10和PM10~2.5的质量浓度特征261

4空气中颗粒物的环境影响266

4.1前言266

4.2空气中颗粒物对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266

4.2.1生态特征266

4.2.2颗粒物沉积对自然生态的影响268

4.2.3大气颗粒物沉积的环境影响评估292

4.2.4城市生态系统340

4.3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342

4.3.1前言342

4.3.2影响大气能见度的因素342

4.3.3颗粒物和能见度的关系347

4.3.4用照相法模拟能见度的下降351

4.3.5能见度监测方法和监测网351

4.3.6能见度下降的趋势和现状352

4.3.7颗粒物型能见度损害的社会影响357

4.4颗粒物对材料的影响359

4.4.1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对人造材料表面的腐蚀作用359

4.4.2人造物表面的污垢和褪色364

4.5大气颗粒物对气候变化和太阳紫外辐射UV-B传播的影响365

4.5.1大气颗粒物与太阳和陆地辐射的交互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365

4.5.2大气颗粒物对太阳紫外辐射传播的影响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冲击372

4.6.小结和主要结论375

4.6.1颗粒物对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75

4.6.2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379

4.6.3颗粒物对材料的影响380

4.6.4大气颗粒物对全球变暖过程和紫外辐射传播的影响380

参考文献381

5颗粒物及其组分对人的影响420

5.1前言420

5.1.1研究目标420

5.1.2颗粒物及其组分420

5.1.3本文件和旧版文件的联系421

5.1.4本章的结构421

5.2暴露的基本概念422

5.2.1暴露水平的概念422

5.2.2暴露的要素422

5.2.3暴露的量化方法424

5.2.4个体暴露水平的计量方法424

5.3颗粒物暴露的主要资料汇总434

5.3.1颗粒物暴露水平计量研究的类型434

5.3.2现有的资料434

5.3.3影响颗粒物暴露水平的因素和关键性结论445

5.4颗粒物组分资料汇总472

5.4.1前言472

5.4.2颗粒物组分监测研究472

5.4.3关键性发现475

5.4.4影响大气环境颗粒物组分质量浓度和个人微环境暴露水平关系的因素479

5.4.5现有资料的局限性479

5.5大气环境颗粒物质量浓度在颗粒物健康影响的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479

5.5.1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479

5.5.2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大气环境颗粒物质量浓度可能导致的误差480

5.5.3颗粒物流行病学的暴露水平计量误差分析484

5.5.4流行病学研究的颗粒物暴露水平计量误差分析的有关结论485

5.6观测资料小结及其局限性486

5.6.1暴露水平的定义及其构成486

5.6.2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暴露水平的因素487

5.6.3个体暴露水平、室内外和大气环境质量浓度监测值之间的关系487

5.6.4流行病学分析中采用大气环境颗粒物质量浓度后可能引入的误差488

5.6.5主要结论489

参考文献490

缩略词5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