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 民族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 民族志
  • 杨斌总编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雷秀武(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722105177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10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54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 民族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苗族篇9

第一章 族源和人口9

第一节 族属渊源9

族源9

族称9

迁徙10

第二节 人口11

人口分布11

人口变化12

人口结构13

第二章 政治16

第一节 政治制度16

“鼓社”制17

“寨老”、“理老”制17

“议榔”、“合榔”制18

第二节 政治状况19

古代19

近代22

民国时期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26

第三节 政治活动28

反抗斗争28

参政议政35

第三章 经济37

第一节 经济形态37

原始公有制37

自然经济私有制38

社会主义公有制40

第二节 经济发展状况41

唐、宋、元、明、清时期41

民国时期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44

第三节 社会生产45

渔猎和采集45

农业生产46

林业生产51

畜牧业生产53

手工业生产54

第四节 交换和流通56

明、清时期交换和流通56

民国时期交换和流通5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交换和流通58

第四章 婚姻、家庭59

第一节 婚姻59

第二节 家庭60

家庭形态60

家庭结构61

世系和命名65

财产继承67

第三节 亲属制度68

直系亲属称谓68

附:境内苗族称谓中带普遍性的亲属称谓与汉族称谓对照表68

旁系亲属称谓(父系一)70

旁系亲属称谓(父系二)71

旁系亲属称谓(母系一)72

旁系亲属称谓(母系二)73

姻亲系亲属称谓(己身为男)之一74

姻亲系亲属称谓(己身为女)之二76

姻亲系旁系亲属称谓(己身为男)之三77

姻亲系旁系亲属称谓(己身为男)之四79

姻亲系旁系亲属称谓(己身为男)之五80

姻亲系旁系亲属称谓(己身为女)之六81

姻亲系旁系亲属称谓(己身为女)之七82

姻亲系旁系亲属称谓(己身为女)之八83

第五章 习俗(一)84

第一节 生产习俗84

农业生产习俗85

渔猎生产习俗88

其他行业生产习俗90

第二节 生活习俗92

住居92

村寨97

饮食98

服饰101

第三节 节令习俗104

时令习俗104

节日集会106

第四节 民间娱乐和游戏125

民间娱乐125

民间游戏127

第五节 信仰习俗127

崇拜127

外来宗教的传入及影响128

第六章 习俗(二)129

第一节 婚姻习俗129

婚姻缔结129

婚礼仪式133

婚姻的离异和续弦、改嫁134

婚姻古俗和禁忌135

第二节 生育习俗和生活礼俗136

生育习俗136

生活礼俗137

第三节 丧葬习俗138

程序和仪式138

禁忌142

第七章 语言文字143

第一节 语言143

语言族属与方言土语143

语音144

词汇147

语法149

第二节 文字155

苗语调查和苗文创制155

苗文方案156

第三节 苗文推行157

苗语使用157

苗文推行及效果157

第八章 教育、卫生、体育和科技159

第一节 教育159

传统教育159

民间教育160

清代及民国时期官方教育160

当代民族教育162

第二节 医药卫生163

民间传统医药163

现代医疗卫生事业166

第三节 民族传统体育167

第四节 科学技术169

农业应用科技169

林业科技170

手工业科技170

第九章 文学艺术170

第一节 文学170

民间口头文学171

书面文学191

第二节 艺术192

音乐192

舞蹈196

工艺美术197

侗族篇200

第一章 族属渊源及人口200

第一节 族属渊源200

民族渊源200

族称201

第二节 人口202

分布202

人口结构204

第二章 政治207

第一节 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207

宗法制度207

社会结构210

第二节 政治活动213

反抗斗争213

革命活动217

第三节 民族关系220

历史上的民族关系220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222

第三章 经济223

第一节 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状况223

经济形态223

经济发展状况225

第二节 社会生产227

渔猎和采集227

农业生产228

林业生产229

手工业生产231

第三节 交换和流通231

古代交换和流通231

近代交换和流通233

当代交换和流通233

第四章 婚姻和家庭234

第一节 婚姻234

婚姻状况234

婚姻缔结235

婚姻离异237

第二节 家庭238

家庭形态238

家庭结构238

亲属制度238

财产继承240

第三节 家族和村寨241

家族和宗族241

村寨242

第五章 习俗(一)243

第一节 生产习俗243

农业生产习俗243

林业生产习俗245

渔猎生产习俗246

其他习俗247

第二节 生活习俗248

日常生活习俗248

节令风俗252

节日集会253

第三节 娱乐习俗261

儿童娱乐261

成年人的娱乐活动262

第四节 喜庆风俗和礼仪263

喜庆风俗263

礼仪264

第六章 习俗(二)265

第一节 丧葬习俗265

第二节 信仰习俗267

崇拜267

外来宗教270

禁忌270

第七章 语言文字274

第一节 语言274

语音274

词汇275

语法277

第二节 侗文的创立与推行283

侗文的创立283

侗文的推行285

第三节 方言286

第八章 教育、卫生、科技和体育287

第一节 教育287

传统教育287

汉文化教育289

第二节 传统科技290

农业科技290

林业科技291

生活应用科技292

历法293

第三节 医疗卫生293

第四节 体育294

棋类294

传统体育296

第九章 文学艺术297

第一节 文学297

民间文学297

文人文学300

第二节 史诗与叙事诗309

史诗309

叙事诗314

民间歌谣316

第三节 侗戏323

演唱形式323

剧目324

第四节 音乐舞蹈325

民间音乐326

民间舞蹈329

文人音乐舞蹈330

民间乐器332

第五节 工艺美术333

民间艺术333

文人美术335

其他民族篇338

第一章 水族338

第一节 来源和人口分布338

民族源流338

人口分布339

第二节 经济发展状况341

第三节 家庭、婚姻和社会组织342

家庭342

婚姻343

社会组织344

第四节 生产生活习俗344

生产习俗344

生活习俗345

婚姻习俗347

丧葬习俗350

节日集会352

第五节 语言文字353

语言353

文字354

第六节 文学艺术355

民间文学355

艺术357

第二章 布依族360

第一节 民族源流及人口分布360

民族源流360

人口分布361

第二节 经济发展状况361

第三节 家庭、婚姻和社会组织363

家庭363

婚姻364

社会组织366

第四节 风俗367

生活习俗367

丧葬习俗370

节令风俗373

信仰习俗374

第五节 文学艺术376

民间文学376

音乐艺术378

第三章 土家族379

第一节 民族源流和人口分布379

民族源流379

人口分布379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380

第三节 家庭、婚姻及社会组织383

家庭383

婚姻383

社会组织387

第四节 习俗387

生产习俗387

生活习俗388

丧葬习俗391

节日集会393

第五节 文学艺术394

民间文学394

民间音乐舞蹈395

民族传统工艺396

第四章 壮族397

第一节 民族源流及人口分布397

民族源流397

人口分布398

第二节 经济发展状况398

第三节 家庭、婚姻和社会组织402

家庭402

婚姻403

社会组织404

第四节 习俗405

生产习俗405

禁忌406

生活习俗406

丧葬习俗409

信仰习俗410

节令风俗411

第五节 语言文字413

语言413

文字420

第六节 文学艺术421

民间文学421

故事传说425

音乐425

第五章 瑶族427

第一节 族属源流及人口分布427

民族源流427

人口分布427

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428

原始公社经济遗迹428

农业经济状况429

第三节 家庭、婚姻430

家庭430

婚姻433

第四节 习俗435

生活习俗435

丧葬习俗436

特有习俗437

节令风俗438

信仰习俗439

第五节 文学艺术440

民间文学440

艺术441

第六节 语言442

民族工作篇447

第一章 民族区域自治447

第一节 区、县级民族区域自治447

区级民族区域自治447

县级民族区域自治447

第二节 专区、自治州级民族区域自治448

镇远专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448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建立449

第三节 民族乡的建立450

单一民族乡450

多民族民族乡452

第二章 民族事务工作452

第一节 民族事务管理机构452

县、市民族事务委员会452

自治州民族事务管理机构454

第二节 民族事务工作457

民族政策宣传教育457

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461

落实民族政策463

民族识别工作465

更改民族成份466

民族经费管理467

组织参观接待467

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建设468

扶持发展民族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470

科技扶贫472

第三节 民族语文工作473

民族语文工作会议473

师资培训475

试点推行476

双语教学实验477

第四节 民族研究和民族文物工作478

民族研究478

民族文物工作481

第三章 民族立法和民族改革482

第一节 民族立法482

机构482

民族立法482

第二节 民族改革485

苗族婚姻改革485

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改革487

其他社会改革487

第四章 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488

第一节 学校培养488

中共镇远地委革命干部学校488

州委党校和各县市委党校489

黔东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489

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490

民族师范490

黔东南州教育学院491

其他中等专业学校491

第二节 民族干部的成长与使用491

民族干部的成长491

民族干部的使用493

大事记494

后记5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