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闵嘉国,沈秀英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15706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467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2
一、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2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9
三、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15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1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20
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体系20
二、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课题27
三、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时代的真理31
第三节 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32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32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8
第二章 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石4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41
一、对物质认识的历史过程4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42
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的区别与联系44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45
一、运动和物质的关系45
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47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49
第三节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51
一、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性51
二、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4
三、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56
第四节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57
一、意识的起源57
二、意识的本质61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65
第五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67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67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科学证明69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论证7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74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74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74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77
三、从事物联系和运动中把握规律78
第二节 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82
一、对立统一规律82
二、质量互变规律91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95
第三节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几种基本形式100
一、现象和本质100
二、原因和结果103
三、形式和内容105
四、必然和偶然107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110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13
第一节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特征113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113
二、能动反映论的主要特征119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4
一、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124
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129
第三节 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法135
一、真理的客观性135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37
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41
四、真理在与谬误作斗争中发展143
五、认识论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45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147
第一节 社会和自然147
一、社会和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147
二、劳动是社会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51
第二节 社会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前提158
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58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164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166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66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170
第六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176
第一节 社会结构176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177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180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183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83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87
第三节 社会阶级斗争与国家问题191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191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95
三、国家的起源、实质与国家的类型、形式197
四、阶级的消亡和国家消亡200
第七章 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204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性204
一、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特征204
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性的统211
第二节 人的本质215
一、人的本质的历史回顾215
二、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220
第三节 人的价值222
一、人生价值与人生价值观222
二、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关系224
三、人的价值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27
第四节 人权理论与现实229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229
二、正确评价资产阶级的人权观233
第八章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236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36
一、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236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248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48
一、个人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248
二、历史人物的历史性特征256
三、个人和群众的关系259
第三节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63
一、党的群众观点263
二、党的群众路线264
三、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265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267
第一节 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267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267
二、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269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272
四、商品的价值量273
五、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76
第二节 货币和价值形式277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277
二、货币的职能281
第三节 价值规律286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286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288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290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290
二、商品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291
三、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越的阶段294
四、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297
第十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300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300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300
二、剩余价值及其转化形态306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310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310
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313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317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317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318
三、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320
第四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321
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历史进步性321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24
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27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当代形式332
第一节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332
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332
二、金融资本的统治334
三、资本输出335
四、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337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38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338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340
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的新形式344
一、通过资本民主化扩大垄断资本的实力344
二、推行“管理民主化”加强对工人的笼络345
三、实施“社会福利制度”缓和社会矛盾347
第四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新变化348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新变化348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350
第五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352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352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中的两种趋势354
三、垄断资本主义为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变准备了物质条件357
第十二章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59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359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359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384
第二节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367
一、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367
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370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374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374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376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379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383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383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386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作风389
第十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393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393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393
二、科学社会主义和1848年欧洲革命395
三、第一国际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402
四、第二国际前期活动和第二国际的分裂408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409
一、社会主义在比较落后国家首先获得胜利409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417
三、社会主义在经济落后国家取得胜利面临的新课题42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421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421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423
第十四章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28
第一节 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428
一、新旧格局交替,世界并不太平428
二、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432
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较量的新特点435
第二节 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438
一、中国面临的挑战438
二、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机442
三、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445
第三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447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448
二、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453
三、敢于和善于借鉴、利用资本主义457
四、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461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463
一、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曲折中发展463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465
热门推荐
- 100728.html
- 2650497.html
- 3847342.html
- 2762233.html
- 1369079.html
- 1293200.html
- 2968178.html
- 2378941.html
- 2631089.html
- 21313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25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63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81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87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97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07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80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75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95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1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