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焦玲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165595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31页
- 文件大小:4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专题一 中国必须走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1
第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不可移易的历程1
一、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斗争2
(一)近代中国国体变化2
(二)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前民主革命斗争6
(三)中国辛亥革命及其后的旧民主主义斗争12
二、中国必须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6
(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畸形状况16
(二)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复杂且尖锐17
(三)时代特征与世界主题20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成功的非党因素21
(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荡涤作用21
(二)中国民众凄苦的生存状况25
(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示范及影响28
第二部分 中国共产党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主体条件30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0
(一)产生的条件30
(二)党的纲领与奋斗目标36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首先实现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化38
二、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成熟39
(一)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不断取得胜利,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39
(二)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断成熟完善41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意义51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点52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形态的社会52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53
第三部分 中国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社会60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60
(一)中国近代革命必然包涵革命两个阶段的整个革命过程60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61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历与总结64
(一)巩固政权的斗争64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条件66
第四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69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出与完成69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71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1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4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并举93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95
四、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反思99
(一)改造思想变化的原因99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绩与教训102
五、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活动对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影响106
(一)二者方向目标一致,都是为建立或者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工作106
(二)社会主义改造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和前提106
(三)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对改造既有继承又有对当年失误和不足的改正和弥补,更有自身的发展和创新107
专题二 中国改革开放破除社会主义前进的迷雾109
第一部分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道路陷入误区110
一、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搬袭110
(一)建国初期我们选择了苏联模式110
(二)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初步反思114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偏离初始目的119
(一)对社会主义的偏差性认识119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120
(三)“文革”的悲剧122
三、事与愿违,中国拉大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123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发展状态123
(二)外部的巨大冲击和震撼125
第二部分 困境中对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127
一、重新审视什么是社会主义127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131
(一)社会主义的应然性与必然性131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3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138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认识与发展13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4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145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必然性146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150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15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5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主义的区别155
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58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过程159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161
(三)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163
(四)与改革相伴相生的对外开放164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165
一、改革是现代中国的必由之路165
(一)中国改革的条件与方式16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民众的共同富裕,努力实现藏富于民16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171
(四)新时期需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173
(五)改革处于攻坚阶段175
二、对外开放使中国发展融入世界发展大潮197
(一)对外开放是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198
(二)对外开放在探索中不断拓展200
(三)当前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困境203
(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7
专题三 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11
第一部分 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实现212
一、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概况212
(一)政党的产生条件和特征212
(二)政党的功能和任务215
(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发展历程218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219
(一)中国共产党具有革命的彻底性219
(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221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229
(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确立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229
(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240
(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43
第二部分 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面临的挑战24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党带来极其严峻的考验和挑战247
(一)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带来的影响247
(二)新的政治和文化发展环境带来的影响248
二、新形势下党员队伍构成变化带来的影响251
(一)党员构成变化251
(二)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变化的影响252
三、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带来的考验253
(一)苏东共产党亡党亡国的教训254
(二)当前党执政面临的国内外考验255
第三部分 党在不同时期巩固执政地位的党建目标258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党建目标258
(一)把思想建设放在第一位259
(二)把党建与党的路线紧密结合262
(三)把“两个先锋队”相统一262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263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党建目标265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党建目标的认识过程265
(二)党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266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党建目标267
(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党建目标的认识深化267
(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作为党建目标271
四、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党建目标272
(一)创立科学发展观,丰富执政党建设的指导思想273
(二)深化对党执政能力问题的认识,系统地提出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274
(三)深化对党先进性问题的认识,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275
(四)深化党对学习问题的认识,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276
(五)深化对党作风问题的认识,系统地提出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思想278
五、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当前党建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要求279
第四部分 党巩固执政地位要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281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和加强党的建设28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28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建的意义和要求282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内容284
(一)思想建设284
(二)组织建设288
(三)党风建设293
(四)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299
(五)加强制度建设,探寻退党机制302
(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305
(七)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308
(八)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311
专题四 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科学理性地发展316
第一部分 中国必须选择科学发展观做指导317
一、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可忽视的问题318
(一)经济总量虽较大,但瓶颈制约严重318
(二)民主政治继续推行,但力度不够321
(三)文化建设弱化,核心价值体系缺位321
(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322
(五)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人的生命受到威胁322
二、世界对发展问题的反思323
(一)发达国家探讨与认识323
(二)拉美现象的反馈作用327
(三)“东亚模式”的参照意义330
(四)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与探索33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再思考334
(一)首先明确对发展的评价——发展的成果是毋庸置疑334
(二)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选择337
(三)有异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339
四、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可能性341
(一)主体认识上的转变341
(二)实践行动上的逐步推行342
(三)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343
第二部分 科学发展观解析344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344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347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347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50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357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61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362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62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363
(三)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64
第三部分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364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65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365
(二)践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369
(三)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妥善处理好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关系374
(四)走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77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减小区域差异383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政治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85
(一)党的领导386
(二)人民当家做主387
(三)依法治国398
(四)推动政治发展的途径400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的发展401
(一)文化建设的重要性401
(二)文化建设的内核404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的发展414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414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415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达到的一种状态417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19
五、科学发展观指导人自身的发展421
(一)人的自我发展影响重大421
(二)人要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实现人类自身个体的和谐422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24
参考文献426
热门推荐
- 201855.html
- 983592.html
- 3371815.html
- 2821539.html
- 1569016.html
- 615168.html
- 1213574.html
- 1167160.html
- 233689.html
- 33670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63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65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71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90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25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76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54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51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46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