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哲学 修订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刑法哲学 修订2版
  • 陈兴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00689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856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887页
  • 主题词:刑法-法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法哲学 修订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前言1

修订1版前言1

修订2版前言1

导论1

目录1

第一节 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2

一、公正4

二、谦抑7

三、人道11

第二节 刑法哲学的范畴体系13

一、范畴13

二、关系16

三、体系18

第一节 主观恶性的嬗变29

一、古代的主观恶性29

第一编 犯罪本体论29

第一章 主观恶性29

二、中世纪的主观恶性31

三、近代的主观恶性33

四、现代的主观恶性35

第二节 心理事实36

一、显意识37

二、潜意识43

第三节 规范评价52

一、概述52

二、违法性意识59

三、期待可能性63

四、意志自由67

一、心神丧失71

第四节 主观恶性的阻却71

二、意外事件73

三、不可抗力74

第二章 客观危害75

第一节 客观危害的嬗变75

一、古代的客观危害75

二、近代的客观危害77

三、现代的客观危害79

第二节 行为事实80

一、行为80

二、客体86

三、结果88

四、因果关系89

一、行为的价值评判104

第三节 价值评判104

二、客体的价值评判109

三、结果的价值评判110

四、因果关系的价值评判111

第四节 客观危害的阻却118

一、正当防卫118

二、紧急避险119

三、其他阻却客观危害的事由120

第三章 再犯可能121

第一节 再犯可能的概念121

一、再犯的主体121

二、再犯的时间121

三、再犯的性质122

第二节 再犯可能的表征122

一、犯罪人的分类122

二、犯罪人的特性125

三、犯罪人的表现131

第三节 再犯可能的预测133

一、再犯预测的概念133

二、再犯预测的种类及其方法134

三、再犯预测的意义136

第四章 初犯可能138

第一节 初犯可能的概念138

一、初犯的主体138

二、初犯的时间138

三、初犯的性质138

第二节 初犯可能的表征139

一、形势139

二、犯罪率145

三、民愤148

二、初犯预测的种类及其方法152

第三节 初犯可能的预测152

一、初犯预测的概念152

三、初犯预测的意义155

第五章 犯罪本质二元论157

第一节 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157

一、社会危害性的概念157

二、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162

三、社会危害性的法律后果164

第二节 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166

一、人身危险性的缘起166

二、人身危险性的概念169

三、人身危险性的评价173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犯罪本质二元论175

一、主观恶性与再犯可能175

二、客观危害与初犯可能179

三、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的统一180

第六章 故意犯罪191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嬗变191

一、古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191

二、近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192

第二节 故意犯罪的概念193

一、故意犯罪的心理本质193

二、故意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一:认识因素194

三、故意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二:意志因素203

第三节 故意犯罪的法定分类204

一、直接故意犯罪204

二、间接故意犯罪207

第四节 故意犯罪的学理分类211

一、确定故意犯罪与不确定故意犯罪211

三、事前故意犯罪与事后故意犯罪216

二、偶然故意犯罪与预谋故意犯罪216

四、危险故意犯罪与实害故意犯罪217

第七章 过失犯罪219

第一节 过失犯罪的嬗变219

一、古代刑法中的过失犯罪219

二、近代刑法中的过失犯罪221

第二节 过失犯罪的概念222

一、过失犯罪的心理本质222

二、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一:注意能力225

三、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二:注意义务228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法定分类228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229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230

第四节 过失犯罪的学理分类232

一、普通过失犯罪与业务过失犯罪232

二、事实过失犯罪与法律过失犯罪237

三、轻过失犯罪与重过失犯罪239

第五节 无过失责任240

一、无过失责任的概念240

二、无过失责任的评价243

三、无过失责任之在中国245

第八章 作为犯罪248

第一节 作为犯罪的嬗变248

一、古代刑法中的作为犯罪248

二、近代刑法中的作为犯罪250

第二节 作为犯罪的概念251

一、作为犯罪的有形性251

二、作为犯罪的违法性254

第三节 作为犯罪的形式256

一、利用自身动作实施作为犯罪256

二、利用机械力实施作为犯罪257

三、利用自然力实施作为犯罪258

四、利用动物实施作为犯罪258

五、利用他人实施作为犯罪258

第四节 作为犯罪的类型264

一、行为犯264

二、结果犯267

三、结果加重犯269

第九章 不作为犯罪272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的嬗变272

一、古代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272

二、近代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273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274

一、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275

二、不作为犯罪的违法性278

一、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280

第三节 不作为犯罪的构成280

二、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290

三、作为义务之不履行与危害结果之发生具有因果关系291

第四节 不作为犯罪的类型297

一、不作为犯罪分类概说298

二、纯正不作为犯罪300

三、不纯正不作为犯罪301

第十章 犯罪的附随情状303

第一节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303

一、犯罪的动机303

二、犯罪的目的317

三、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的关系322

第二节 犯罪的时间和地点330

一、犯罪的时间331

二、犯罪的地点333

第二编 刑罚本体论339

第十一章 道义报应339

第一节 道义报应的概念339

一、康德之道义报应主义339

二、道义报应之科学立论341

三、道义报应的形式342

第二节 刑罚的伦理根据346

一、刑罚伦理根据的演变346

二、刑罚伦理根据的底蕴348

第三节 道义报应的实现351

一、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刑事立法351

二、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定罪量刑352

三、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刑罚执行352

第一节 法律报应的概念354

一、黑格尔之法律报应主义354

第十二章 法律报应354

二、法律报应之科学立论357

三、法律报应的形式358

第二节 刑罚的法律根据361

一、刑罚法律根据的演变361

二、刑罚法律根据的底蕴362

第三节 法律报应的实现363

一、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刑事立法363

二、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定罪量刑365

三、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刑罚执行366

第十三章 个别预防368

第一节 个别预防的概念368

一、个别预防的对象368

二、个别预防的形式372

第二节 个别预防的功能376

三、个别预防的目的376

一、剥夺功能377

二、改造功能378

三、感化功能380

四、个别威慑功能381

五、个别鉴别功能381

第三节 个别预防的实现382

一、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刑事立法382

二、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定罪量刑383

三、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刑罚执行383

第四节 个别预防的评价384

一、个别预防客观存在384

二、个别预防困难重重386

三、中国当前的个别预防387

一、一般预防的对象389

第一节 一般预防的概念389

第十四章 一般预防389

二、一般预防的形式392

三、一般预防的目的394

第二节 一般预防的功能394

一、一般威慑功能394

二、一般鉴别功能395

三、补偿功能395

四、安抚功能396

五、鼓励功能396

第三节 一般预防的实现396

一、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必然397

二、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及时398

三、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公开399

四、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适当400

一、一般预防并非幻想401

第四节 一般预防的评价401

二、一般预防不是仙丹406

三、中国当前的一般预防409

第十五章 刑罚目的二元论413

第一节 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413

一、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对立性413

二、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同一性413

三、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关系414

第二节 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415

一、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对立性415

二、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同一性416

三、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417

第三节 报应与预防:刑罚目的二元论421

一、中国历史上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422

二、西方历史上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424

三、中国刑法学界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431

四、刑罚目的之报应与预防的辩证统一436

第十六章 生命刑445

第一节 生命刑的演进445

一、生命刑的起源445

二、生命刑的泛滥446

三、生命刑的没落447

第二节 生命刑存废之争448

一、生命刑存废的理论聚讼448

二、生命刑存废的哲学思考451

三、生命刑存废的评价455

第三节 各国生命刑的比较456

一、生命刑的废除456

二、生命刑的限制458

一、生命刑的限制与扩张之争460

第四节 中国生命刑的限制460

二、生命刑的立法限制464

三、生命刑的司法限制467

第五节 生命刑的修订及其评价470

一、生命刑修订的原则470

二、生命刑修订的内容473

第十七章 自由刑476

第一节 自由刑的演进476

一、中国自由刑的演进476

二、西方自由刑的演进477

第二节 自由刑优劣之争481

一、自由刑的优点481

二、自由刑的缺点482

三、自由刑优劣之争的评价484

一、终身自由刑的比较486

第三节 各国自由刑的比较486

二、有期自由刑的比较488

三、限制自由刑的比较489

第四节 中国自由刑的改革490

一、限制无期徒刑491

二、调整有期徒刑493

三、完善拘役刑496

四、改进管制刑500

第五节 自由刑的修订及其评价504

一、无期徒刑的修订504

二、有期徒刑的修订505

三、拘役刑的修订505

四、管制刑的修订505

一、罚金的演进507

第一节 财产刑的演进507

第十八章 财产刑507

二、没收财产的演进510

第二节 财产刑存废之争511

一、罚金存废之争511

二、没收财产存废之争518

第三节 各国财产刑的比较520

一、罚金的比较520

二、没收财产的比较528

第四节 中国财产刑的改造531

一、罚金的改造531

二、没收财产的改造535

第五节 财产刑的修订及其评价537

一、罚金的修订537

二、没收财产的修订540

一、象刑541

第一节 资格刑的演进541

第十九章 资格刑541

二、名誉刑542

三、耻辱刑544

四、资格刑545

第二节 资格刑存废之争547

一、资格刑主存论549

二、资格刑主废论550

三、资格刑存废的评价551

第三节 各国资格刑的比较554

一、资格刑的地位554

二、资格刑的种类555

三、资格刑的期限558

第四节 中国资格刑的完善559

一、资格刑的非政治化562

二、资格刑的分立制564

三、资格刑的减免制565

第五节 资格刑的修订及其评价566

一、资格刑种类的修订566

二、资格刑内容的修订567

第二十章 保安刑569

第一节 保安处分的演进569

一、古代的保安处分569

二、中世纪的保安处分569

三、近代的保安处分570

第二节 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573

一、一元论573

二、二元论574

三、一元论与二元论的评价576

第三节 各国保安处分的比较578

一、保安处分的适用对象579

二、保安处分的适用条件581

三、保安处分的基本类型583

第四节 中国保安刑的建构586

一、劳动教养587

二、强制留场588

三、强制禁戒590

四、少年管教590

五、善行保证591

六、没收罪物592

第五节 保安处分的修订及其评价593

一、保安处分的理论考察593

二、保安处分的立法分析597

一、刑从罪生601

第一节 已然之罪与报应之刑601

第二十一章 罪刑关系二元论601

第三编 罪刑关系论601

二、刑当其罪602

第二节 未然之罪与预防之刑603

一、刑须制罪603

二、刑足制罪604

第三节 双重罪刑关系的辩证统一606

一、双重罪刑关系的对立性606

二、双重罪刑关系的同一性606

第四节 罪刑关系基本原理的意义609

一、对刑法理论的意义609

二、对刑事立法的意义610

三、对刑事司法的意义612

第二十二章 罪刑关系的基本原则614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614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变迁614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据618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621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625

第二节 罪刑均衡原则635

一、罪刑均衡原则的变迁635

二、罪刑均衡原则的根据638

三、罪刑均衡原则的体现641

四、罪刑均衡原则的适用643

第二十三章 罪刑关系的法定化649

第一节 刑事立法的概念649

一、刑事立法的变迁649

二、刑事立法的特征651

三、刑事立法的意义652

第二节 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653

一、刑事立法的粗疏与细密653

二、刑事立法的超前与滞后657

一、法典型立法方式660

第三节 刑事立法的方式660

二、散在型立法方式664

三、编纂型立法方式669

四、修正型立法方式672

五、解释型立法方式673

第四节 刑事立法的技术675

一、结构严密化676

二、条文科学化679

三、罪刑协调化680

四、文体规范化681

第五节 刑事立法的效力684

一、普遍管辖问题684

二、管辖冲突问题686

三、溯及力问题686

一、定罪的变迁688

第二十四章 罪刑关系的质的个别化688

第一节 定罪的概念688

二、定罪的特征692

三、定罪的模式694

第二节 定罪的原则697

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界定697

二、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理论基础699

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体现701

第三节 一般犯罪的认定702

一、罪与非罪的认定703

二、此罪与彼罪的认定713

三、轻罪与重罪的认定719

第四节 特殊犯罪的认定730

一、未完成罪的认定731

二、共同犯罪的认定732

三、单复数罪的认定734

第五节 刑事疑罪的处理736

一、刑事疑罪的变迁736

二、刑事疑罪的成因738

三、刑事疑罪的处理742

第二十五章 罪刑关系的量的个别化746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746

一、量刑的变迁746

二、量刑的特征747

三、量刑的模式747

第二节 量刑的原则750

一、量刑原则之比较750

二、量刑原则之考察752

三、报应与预防相统一的量刑原则754

一、生命刑的裁量758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裁量758

二、自由刑的裁量760

三、财产刑的裁量762

四、资格刑的裁量764

五、保安刑的裁量765

第四节 量刑的情节766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766

二、量刑情节的适用原则766

三、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771

第五节 量刑的方法773

一、数学量刑法773

二、电脑量刑法776

第六节 量刑的制度777

一、数罪并罚制度777

二、自首制度778

三、累犯制度779

第二十六章 罪刑关系的现实化781

第一节 行刑的概念781

一、行刑的变迁781

二、行刑的特征784

三、行刑的意义788

第二节 行刑的原则791

一、惩罚791

二、改造792

三、惩罚与改造的统一793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执行793

一、生命刑的执行793

二、自由刑的执行799

三、财产刑的执行809

四、资格刑的执行814

五、保安刑的执行816

第四节 行刑的制度817

一、缓刑制度818

二、减刑制度819

三、假释制度820

第二十七章 罪刑关系的理论化822

第一节 概述822

一、刑法学体系的反思822

二、刑法学体系的重构825

第二节 行为中心论825

一、研究对象的反思827

二、理论基础的反思828

三、研究方法的反思830

第三节 行为人中心论830

二、理论基础的反思832

一、研究对象的反思832

三、研究方法的反思834

四、理论结构的反思834

第四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上)835

一、苏联刑法学体系的发展阶段835

二、苏联刑法学体系的理论反思838

第五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下)841

一、中国刑法学体系内容的反思842

二、中国刑法学体系结构的反思842

第六节 罪刑关系中心论844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845

二、研究方法的更新846

三、基本框架的建构849

后记855

结束语9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