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
  • 张坤民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4490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67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83页
  • 主题词:城市环境:生态环境-评估-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1

1.1 城市化的步伐不可阻挡1

1.1.1 城市化的进程1

1.1.2 城市化的现代化意义2

1.1.3 中国的城市化3

1.2 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6

1.2.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内涵6

1.2.2 城市发展的生态觉醒7

1.2.3 生态城市令人向往10

1.3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15

1.3.1 生态化16

1.3.2 系统性17

1.3.3 区域性17

参考文献17

2 可持续发展的监测与评估方法19

2.1 城市可持续发展监测的需求19

2.1.1 监测指标的意义与功能19

2.1.2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22

2.2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监测指标与评估模型的研究应用23

2.2.1 国外可持续发展监测的进展23

2.2.2 国内可持续发展监测的进展49

2.2.3 我国生态城市的评估与指标体系的进展57

2.3 国外若干评估模型的框架分析58

2.3.1 概述58

2.3.2 基于经济学的模型60

2.3.3 三成分模型61

2.3.4 压力-响应模型62

2.3.5 联接人类/生态系统福利模型63

2.3.6 社会财富的多资本模型63

2.4 不同评估模型的对比65

2.4.1 现有评估模型评述65

2.4.2 关于指标方法存在的某些问题与典型的可替代指数66

2.5 技术路线与方法学67

2.5.1 调研得出的基本结论67

2.5.2 技术路线的确定68

2.5.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69

2.5.4 指标选取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71

2.5.5 数据的需求77

2.5.6 计算软件的开发78

2.5.7 案例城市的选取79

参考文献80

3 环境污染损失与资源损耗的计算88

3.1 环境污染损失和资源损耗计算的综述88

3.1.1 环境污染损失计算的综述88

3.1.2 资源损耗计算的综述91

3.2 大气污染损失的计算91

3.2.1 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价值的评估方法92

3.2.2 苏州市大气污染损失计算的案例研究95

3.2.3 苏州市大气污染损失的计算结果98

3.2.4 案例城市之间的比较100

3.3 水污染损失的计算103

3.3.1 水污染损失的计算方法103

3.3.2 苏州市水污染损失计算的案例研究104

3.3.3 案例城市之间的比较106

3.4 噪声污染损失的计算114

3.5 长期环境影响的计算116

3.5.1 城市长期环境影响的综述116

3.5.2 案例城市域外影响的比较118

3.5.3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长期环境影响129

3.6 城市资源损耗的计算130

3.6.1 不可再生资源损耗的计算130

3.6.2 可再生资源损耗的价值计算131

3.6.3 自然资源总损耗的分析与结论137

3.7 各案例城市环境污染损失的总体分析138

3.7.1 宁波市环境污染损失的分析138

3.7.2 广州市环境污染损失的分析139

3.7.3 扬州市环境污染损失的分析141

3.7.4 苏州市环境污染损失的分析142

3.8 案例城市资源损耗的总体分析143

3.8.1 宁波市资源损耗的分析143

3.8.2 广州市资源损耗的分析144

3.8.3 扬州市资源损耗的分析145

3.8.4 苏州市资源损耗的分析146

3.9 技术附录147

3.9.1 大气污染损失的计算方法147

3.9.2 水污染损失的计算150

3.9.3 噪声污染损失的计算151

3.9.4 资源损耗的计算方法152

参考文献152

4 经济学测量模型——环境近似调整后的国内生产净值154

4.1 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测量154

4.2 从经济学角度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159

4.2.1 梭罗和哈特维克(Solow-Hartwick)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159

4.2.2 “弱”可持续发展理论161

4.3 环境近似调整后的国内生产净值(AEANDP)的涵义162

4.4 环境近似调整后的国内生产净值(AEANDP)的计算163

4.5 对案例城市的计算164

4.5.1 计算流程164

4.5.2 计算结果及分析166

4.5.3 AEANDP模型计算后的政策建议170

参考文献171

5 经济学测量模型——真实储蓄率173

5.1 城市财富的监测手段——真实储蓄率173

5.1.1 真实储蓄率的提出173

5.1.2 真实储蓄率的研究进展176

5.2 真实储蓄率的基本理论180

5.2.1 真实储蓄率的方法学180

5.2.2 真实储蓄率的经济学含义181

5.2.3 真实储蓄率的政策含义186

5.2.4 人力资本的重要性187

5.3 案例城市真实储蓄率的计算与比较189

5.3.1 宁波市GSR的案例研究189

5.3.2 广州市GSR的案例研究197

5.3.3 扬州市GSR案例研究203

5.3.4 苏州市GSR的案例研究209

5.4 真实储蓄率(GSR)模型的案例比较与讨论215

5.4.1 各个城市真实储蓄率的比较215

5.4.2 真实储蓄率判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讨论218

参考文献220

6 生态学测量模型——生态足迹222

6.1 生态足迹的由来222

6.2 生态足迹的概念223

6.3 生态足迹的内涵224

6.4 生态足迹的计算理论226

6.4.1 基本假设226

6.4.2 生态足迹的生物生产土地分类226

6.4.3 生态足迹计算的技术路线227

6.5 生态足迹的计算分类228

6.5.1 国家生态足迹228

6.5.2 地区生态足迹229

6.5.3 个人生态足迹230

6.6 生态足迹计算的影响因素和局限233

6.7 对生态足迹的国际研究进展235

6.8 案例城市生态足迹计算238

6.8.1 计算说明238

6.8.2 各个消费账户的计算说明239

6.8.3 生态足迹平衡表和生态足迹矩阵的计算245

6.8.4 各案例城市的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246

6.8.5 关于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分析及建议255

参考文献258

7 社会政治学测量模型——真实发展指标260

7.1 真实发展指标(GPI)模型260

7.1.1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缺陷260

7.1.2 真实发展指标(GPI)的提出262

7.1.3 真实发展指标的研究进展262

7.2 真实发展指标的基本理论266

7.2.1 真实发展指标的经济与社会学含义266

7.2.2 真实发展指标的方法学268

7.2.3 真实发展指标的数据分析273

7.3 案例城市真实发展指标(GPI)的计算273

7.3.1 苏州市GPI评价结果的分析273

7.3.2 宁波市GPI评价结果的分析280

7.3.3 广州市GPI评价结果的分析287

7.3.4 扬州市GPI评价结果的分析294

7.4 案例城市真实发展指标(GPI)的比较301

7.4.1 城市间人均GPI和人均GDP的比较301

7.4.2 人均GPI和人均GDP的增长率比较302

7.4.3 GPI子账户的比较分析303

7.5 GPI监测对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启示305

参考文献306

8 社会政治学测量模型——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308

8.1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的由来308

8.1.1 GDP与经济福利测量308

8.1.2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的由来309

8.2 ISEW的概念内涵311

8.3 ISEW的国际研究进展313

8.4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的计算流程317

8.4.1 ISEW计算总表317

8.4.2 对ISEW各组成栏目的说明和计算结果317

8.5 案例城市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的测试结果及分析322

8.5.1 ISEW计算结果的动态变化趋势322

8.5.2 各项因素对ISEW的贡献率324

8.5.3 一些关键因素对ISEW的影响328

8.5.4 通过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模型计算后的政策建议331

参考文献332

9 中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34

9.1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334

9.1.1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定义334

9.1.2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335

9.1.3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和应用339

9.1.4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局限340

9.2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标解释340

9.3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341

9.3.1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342

9.3.2 因子分析344

9.3.3 权重的选取345

9.3.4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计算345

9.3.5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346

9.4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和案例研究346

9.4.1 苏州市UEDSI的计算结果和分析347

9.4.2 宁波市UEDSI的计算结果和分析351

9.4.3 广州市UEDSI的计算结果和分析356

9.4.4 扬州市UEDSI的计算结果和分析360

9.4.5 苏州、宁波、广州、扬州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比较365

9.4.6 UESDI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368

9.4.7 部分指标的比较和分析369

参考文献371

附录A 中国各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372

表A-1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001年修正)372

表A-2 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75

表A-3 江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一)——系统要素型376

表A-4 江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二)——发展特征型377

表A-5 云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78

表A-6 国家环保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及计分方法379

专栏A-1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试行)379

专栏A-2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试行)考核要求摘抄380

表A-7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考核指标381

表A-8 昆明市和玉溪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382

表A-9 南阳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83

专栏A-3 绿色城市的标准384

表A-10 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385

表A-11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385

附录B 国家环保总局387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387

专栏B-1 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387

表B-1 生态县建设指标387

专栏B-2 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389

表B-2 生态市建设指标390

专栏B-3 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391

表B-3 生态省建设指标392

附录C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监测与评估的技术指南394

C.1 数据处理方法394

C.2 因子分析法397

C.3 建立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步骤400

附录D 案例城市的基本概况406

D.1 宁波406

D.2 广州409

D.3 苏州413

D.4 扬州417

附录E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标解释421

E.1 资源支持系统(21个变量)421

E.2 经济发展能力系统(15个变量)431

E.3 社会支持系统(18个变量)440

E.4 环境支持系统(17个变量)450

E.5 体制和管理系统(11个变量)459

缩略语索引4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