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研究
  • 张小燕,杨改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4947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2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造林-研究-西北地区;牧草-栽培-研究-西北地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退耕还林(草)的背景与研究现状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西部大开发与退耕还林(草)工程1

退耕还林(草)历史的启示2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新特点2

第二节 国内退耕还林(草)研究3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中的问题3

政策与管理研究8

还林(草)技术体系研究11

退耕规模、粮食与经济影响研究12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实践14

第三节 国外退耕还林(草)研究15

国外退耕还林(草)概况15

国外退耕还林(草)的研究状况17

第四节 总结与启示19

总结19

启示21

参考文献22

第二章 西北地区资源条件26

第一节 地貌26

冰川地貌27

风沙地貌27

风土地貌27

水土地貌27

第二节 气候28

光辐射强、日照充足28

热量总量不足,区域间差异较大29

降雨少、干旱严重是西北气候的显著特点29

第三节 水文31

降水资源31

水文特征31

湖泊32

冰川33

第四节 土壤33

土壤类型及分布33

土壤利用现状35

第五节 生物资源37

森林资源37

草地资源38

经济动植物资源39

第六节 社会经济资源39

劳动力资源39

经济资源41

科技资源41

参考文献42

第三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的自然环境背景44

第一节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44

陕西省自然环境概况44

甘肃省自然环境概况44

青海省自然环境概况44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环境概况4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环境概况45

第二节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46

陕西省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46

甘肃省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46

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49

宁夏回族自治区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5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50

西北五省(区)退耕还林(草)坡地情况53

第三节 小结53

参考文献54

第四章 影响植被变化的因素55

第一节 地理位置55

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55

影响中国植被分布的主要地理位置因素55

第二节 气候条件56

影响植被分布的气候因素56

植被分布与气候的关系56

第三节 地形地貌条件57

第四节 土壤条件57

第五节 人类活动58

人类的农业活动58

人类的开垦活动59

人类的开采活动60

人类的工业活动61

人类的生活61

参考文献61

第五章 西北地区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地理分布62

第一节 自然植被62

植被分类的原则、依据、单位和系统62

西北地区自然植被类型与分布65

第二节 农业植被93

农业植被分类的原则93

农业植被分类的单位93

西北地区农业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分布94

参考文献95

第六章 西北地区植被的背景分区96

第一节 植被分区的原则96

第二节 植被分区的指标97

第三节 植被分区的单位98

第四节 西北地区植被分区的类型98

参考文献102

第七章 西北地区植被的背景值103

第一节 陕西黄土高原山杨、油松、辽东栎、槲树落叶阔叶林区103

第二节 关中平原山地油松、栓皮栎、锐齿槲栎林区104

第三节 秦巴山地丘陵栎类林、巴山松、华山松常绿阔叶林区108

第四节 东南阿尔泰山地草原区110

第五节 黄土高原中部草原区111

第六节 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区112

第七节 西北阿尔泰山地草原区114

第八节 马宗山-诺敏戈壁稀疏灌木、半灌木荒漠区115

第九节 东祁连山地寒温性针叶林、草原区116

第十节 西祁连-东阿尔金山地半灌木、荒漠草原区117

第十一节 柴达木高盆地半灌木、灌木荒漠、盐沼区118

第十二节 东疆盆地-哈顺戈壁稀疏灌木荒漠区120

第十三节 塔里木盆地沙漠、稀疏灌木、半灌木荒漠区121

第十四节 天山南坡-西昆仑山地半荒漠草原区122

第十五节 中昆仑-阿尔金山地半灌木荒漠区124

第十六节 准噶尔盆地小乔木、半灌木荒漠区125

第十七节 塔城谷地蒿类荒漠、山地草原区127

第十八节 天山北坡山地寒温性针叶林、草原区128

第十九节 伊犁谷地蒿类荒漠、山地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区130

第二十节 青南高原南部峡谷山地寒温性针叶林、高寒灌丛区132

第二十一节 玛沁-玉树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区132

第二十二节 黄河长江上游高寒草甸区133

第二十三节 花石峡鄂陵湖高寒草原区134

第二十四节 长江上游高寒草原区135

第二十五节 可可西里高寒荒漠草原区135

参考文献135

第八章 西北地区植被演替与人为因素变迁137

第一节 西北地区植被演替变迁137

中生代西北地区地形、气候及植物变迁137

新生代全国地形、气候及植物变迁138

历史时期的气候与植物变迁141

第二节 影响植被的人为因素变迁143

人口数量的变迁144

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144

人类所掌握的科技文明的变迁146

人类需求的变迁147

参考文献147

第九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类型区划分及植被建设途径149

第一节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界定及基本结构150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界定的意义150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划分的原则150

退耕还林(草)功能区的基本结构151

第二节 西北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模式概述151

干旱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153

封沙育林育草模式154

牧场防护林营造模式154

高寒干旱草原区退化草场植被恢复治理模式154

高寒阴湿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155

浅山整地集流抗旱造林种草模式155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兴林兴果模式156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集流高效灌木经济林模式157

针阔混交型水土保持林营建模式158

乔灌型天然次生林封育模式158

灌草型天然植被封育模式及乔灌型天然次生林封育模式159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160

干旱、半干旱山地天然林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161

陇秦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162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封山育林建设模式162

退耕封育自然恢复植被治理模式163

第三节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类型区划分164

分区的原则和方法165

类型区划分165

第四节 各类型区的基本特点和退耕还林(草)途径166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退耕还灌(草)区166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退耕还林(草)区167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退耕还林区167

关中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区168

陇中南部亚湿润退耕还林(灌)区169

陇中北部亚干旱退耕还灌(草)区169

银川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区170

盐同香山丘陵沙地退耕还灌(草)区171

西海固黄土高原退耕还灌(草)区171

青海东部黄土丘陵退耕还灌(草)区172

陕南秦巴山地退耕还林区173

陇南湿润山区退耕还林区174

青南高寒水源涵养林和草地建设区174

甘南高寒水源涵养林和草地建设区174

青藏高原冻融监督封育区175

青海湖环湖退耕还草区175

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防治、草地建设区175

河西中温带干旱农田林网建设区176

河西走廊西部、阿尔金山干旱荒漠植被保护区176

祁连山高寒亚干旱退耕还林(草)封育区176

塔里木盆地干旱沙漠化防治、封山育林、农田林网建设区177

准噶尔盆地干旱半干旱荒漠植被保护、防护林网、草地建设区178

伊犁河谷退耕还林(草)、农田林网建设区179

吐哈盆地干旱荒漠植被保护区179

第五节 小结180

参考文献180

第十章 退耕还林(草)支撑体系构建182

第一节 退耕还林(草)的政策与立法历程182

第二节 退耕还林(草)的实践183

退耕还林(草)的历程183

退耕还林(草)典型事例184

第三节 退耕还林(草)的启示185

政策连续性185

政策与农民利益相连185

政策的系统性185

法律缺乏约束力186

植被恢复技术是基础186

退耕效果的决定因素是农民186

第四节 退耕还林(草)的支撑体系187

支撑因子分析187

支撑体系构建188

西北地区支撑因子现状190

参考文献191

第十一章 退耕还林(草)的技术支撑192

第一节 还林(草)中的主要技术问题192

适地适树问题192

忽视生态系统理论和技术造成单一化193

还经济林、生态林和草比例问题193

技术简单和缺乏配套技术194

技术指导落后和低效194

第二节 还林(草)技术研究掠影194

实用技术及其研究195

植被重建的技术基础研究196

技术及其研究的总体评价200

第三节 技术支撑流程202

第四节 技术支撑体系的完善203

建设有序实用的技术信息库203

技术内容204

技术应用过程的改善205

第五节 小结208

参考文献209

第十二章 退耕还林(草)的粮食支撑211

第一节 粮食供需宏观环境分析211

粮食供需形势与政策背景211

退耕三年以来全国粮食供给情况212

第二节 西北地区坡耕地和粮食供应现状213

西北地区坡耕地现状213

粮食总量水平与陡坡地关系215

重点退耕区粮食状况216

退耕初期粮食播面和产量变化情况220

第三节 退耕后粮食总供需前景222

粮食未来单产预测223

粮食未来播面预测223

粮食总产预测226

粮食供需平衡分析227

第四节 国家粮食补助水平分析230

目前补助政策下国家补助水平230

国家粮食补助的需求水平233

国家补助能力分析234

第五节 粮食可持续支撑的途径分析——以陕西为例236

第六节 小结240

参考文献242

第十三章 退耕还林(草)的农村生活能源支撑243

第一节 农村生活能源利用现状与生态环境问题243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体情况243

重点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情况245

退耕对农村能源利用的影响247

第二节 农村生活能源的选择248

沼气248

薪炭林251

煤炭253

其他可再生性能源254

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255

第三节 退耕还林(草)农村生活能源支撑战略256

农村生活能源支撑战略制定的原则256

农村生活能源支撑的途径及其特点257

第四节 能源支撑与退耕还林(草)数量适应性分析261

退耕农户百分比261

沼气池建设进度262

沼气池建设进度与政府支撑的对比分析266

第五节 能源支撑与退耕的区域适应性分析267

第六节 小结273

参考文献274

第十四章 退耕还林(草)的经济支撑276

第一节 西北地区的经济水平现状276

西北地区经济水平与农民收入现状276

重点退耕区经济实力相对水平277

第二节 退耕后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对可持续退耕的经济支撑分析279

分析方法279

退耕前后农林牧产值结构特点和变化280

退耕前后农业产值结构特点和变化281

退耕前后种植业产值结构特点和变化283

退耕前后牧业产值结构特点和变化286

退耕前后产值结构和变化特点对退耕工程经济支撑的启示287

第三节 退耕后劳动力就业分析289

退耕前后各业劳动力分配变化290

劳动力就业趋势预测291

第四节 退耕地还经济林和草的经济可行性分析291

退耕还经济林和草后对农民经济受益的研究292

退耕后农民经济受益研究的评价292

第五节 退耕还生态林和荒坡地生态恢复的经济分析297

第六节 小结300

参考文献302

第十五章 退耕还林(草)政策与制度支撑303

第一节 政策的协调性303

参与主体利益的协调303

技术、粮食、能源和经济的协调304

主体政策和配套政策的协调306

工程目标与客观状况的协调307

第二节 工程实施的评价和监督308

工程评价308

有效监督310

第三节 制度改革310

制度改革的原因310

新制度的探索312

第四节 小结314

参考文献314

第十六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的问题315

退耕还林(草)与植被管护相结合315

正确处理林、草、荒的关系316

退耕还林(草)与粮食生产的关系316

退耕还林与生态适宜性的关系317

退耕还林(草)与体制创新的关系317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317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关系318

环境改善与人口增长的关系318

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319

山川秀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319

重点建设与面上治理相结合320

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320

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关系321

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植被的关系321

小结321

参考文献3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