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管理思想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管理思想史
  • 刘筱红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605217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11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27页
  • 主题词:管理学-思想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管理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1篇 古代管理思想14

第1章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14

1.1 道家管理思想15

1.1.1 老子其人其书15

1.1.2 无为之道:老子管理思想的内容16

1.1.3 无为之德: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21

1.2 儒家管理思想27

1.2.1 孔子其人与其书27

1.2.2 中和位育:孔子的管理思想28

1.2.3 弘毅进取:管理者的道德精神37

1.3 法家管理思想40

1.3.1 韩非其人其书40

1.3.2 人情有好恶:韩非的人性定位41

1.3.3 以法为本:韩非的法治42

1.3.4 领导权谋:韩非的统治术45

1.3.5 领导权威:韩非的势治50

第2章 前工业社会的世界管理思想55

2.1 早期文明的管理思想55

2.1.1 东方魅力:东方古国的管理思想55

2.1.2 西方珍宝:西方古代管理思想58

2.2 思想文化变革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66

2.2.1 从神到人:社会中心的转变68

2.2.2 新文化的崛起: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文化基础68

2.2.3 近代科学的发展,科学主义思想的出现71

第2篇 传统管理学范式建立76

第3章 西方工业化过程中的管理思想76

3.1 管理思想发生的背景76

3.1.1 科学的力量78

3.1.2 工厂制度带来的变化80

3.1.3 思想的资源83

3.1.4 政治环境的宽松84

3.2 古典管理理论的序曲85

3.2.1 对人性的分析85

3.2.2 分工理论93

3.2.3 分配制度97

3.2.4 科学管理103

3.2.5 管理教育110

第4章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117

4.1 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根基117

4.2 泰勒其人其书119

4.3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121

4.3.1 差别计件工资制度121

4.3.2 任务管理122

4.3.3 工时研究124

4.3.4 管理职能和组织125

4.3.5 工人的培训127

4.3.6 关于工会的看法129

4.3.7 管理哲学129

4.4 科学管理思想的实践、传播及发展134

4.5 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135

4.6 科学管理理论的深远影响136

第5章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42

5.1 法约尔管理思想产生的土壤142

5.2 法约尔研究管理理论的经历143

5.3 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44

5.3.1 一般管理的概念145

5.3.2 管理的五项职能146

5.3.3 管理的原则150

5.3.4 人员的素质与能力155

5.4 法约尔与泰勒及其管理思想的比较156

5.5 法约尔管理思想的评价159

第6章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165

6.1 韦伯进行官僚制理论研究的背景165

6.1.1 时代需求165

6.1.2 人生经历166

6.1.3 欧洲行政组织的历史回顾168

6.2 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168

6.2.1 权威及其组织类型169

6.2.2 官僚制的要点与特点172

6.3 韦伯对官僚制的分析177

6.4 韦伯官僚制理论的评价178

6.4.1 扫除障碍:韦伯理论的政治意义178

6.4.2 建立范式:韦伯理论的学术意义178

6.4.3 发展与完善:韦伯理论的现实意义179

第3篇 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86

第7章 行为科学的创立186

7.1 工业心理学的兴起186

7.2 行为科学基础理论的形成188

7.2.1 推开了另一扇门:霍桑实验189

7.2.2 梅奥的新发现:人群关系理论197

7.2.3 初创学科:作为管理理论的行为科学问世199

第8章 行为科学的发展203

8.1 关于个体行为研究的理论203

8.1.1 人性与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04

8.1.2 从需要的角度思考管理:阿尔得夫的生存、关系及成长理论209

8.1.3 成功的渴望: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211

8.1.4 两种人性: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215

8.1.5 动机的外在诱惑: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217

8.1.6 香蕉就在鼻子前:弗鲁姆的期望理论220

8.1.7 另一类满足:亚当斯的公平理论223

8.1.8 走向综合: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225

8.2 关于群体、组织行为的研究228

8.2.1 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理论229

8.2.2 关于群体相互作用的研究230

8.3 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232

8.3.1 关注素质:特质理论232

8.3.2 转向行为研究:行为理论234

8.3.3 应物变化:权变理论237

第4篇 现代管理思想的繁荣246

第9章 管理职能论246

9.1 经营管理职能学派246

9.2 穆尼的组织原理247

9.2.1 “组织”的内涵和特性248

9.2.2 组织原理248

9.3 孔茨的管理职能论249

9.3.1 突出政策的作用:计划250

9.3.2 完善授权原则:组织250

9.3.3 人力资源开发的职能:人事251

9.3.4 目标实施中的协调:指挥252

9.3.5 监视督导的艺术:控制253

第10章 管理系统论258

10.1 管理系统学派258

10.2 巴纳德的组织协作系统论259

10.2.1 组织的含义259

10.2.2 组织协作三要素260

10.2.3 组织平衡理论266

10.2.4 经理人员职能268

10.3 约翰逊等人的系统管理思想272

10.3.1 系统观点273

10.3.2 工商企业系统273

10.3.3 系统分析274

10.3.4 系统管理276

第11章 管理机制论(上)284

11.1 多学派的共同思路284

11.2 西蒙的管理决策论286

11.2.1 决策中的组织286

11.2.2 决策的含义、合理模式287

11.2.3 决策的分类、准则289

11.2.4 决策过程、方法和信息293

11.3 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探讨297

11.3.1 管理者的处境、任务和职责298

11.3.2 有效管理的五种思想习惯302

11.3.3 组织结构设计304

11.3.4 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交流309

11.3.5 目标管理311

11.4 戴尔等人的比较管理经验论315

11.4.1 戴尔的比较管理方法315

11.4.2 福尔克的七原则318

11.4.3 劳勃的十二原则319

11.4.4 彼得斯等人的八原则320

11.4.5 英克森等人的K理论321

第12章 管理机制论(下)327

12.1 明茨伯格的经理角色论327

12.1.1 经理工作的六个特征328

12.1.2 经理担任的十种角色329

12.1.3 经理的六项基本目标336

12.1.4 经理职务的八种类型337

12.1.5 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的十要点339

12.2 菲德勒和卢桑斯的权变管理论342

12.2.1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观342

12.2.2 卢桑斯的权变管理论352

第13章 管理科学论361

13.1 管理科学学派361

13.2 数量管理论362

13.2.1 数量管理论的目的和特点362

13.2.2 建立和使用数学模型的程序363

13.2.3 数理分析的主要方法364

13.3 伯法的生产管理系统分析365

13.4 电脑管理论368

13.4.1 管理信息系统分级369

13.4.2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369

12.4.3 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用372

第5篇 当代管理理论378

第14章 企业文化理论378

14.1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背景378

14.1.1 社会环境变化的产物378

14.1.2 日美管理比较的结果381

14.1.3 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382

14.2 企业文化理论的代表思想384

14.2.1 威廉·大内的Z理论385

14.2.2 迪尔和肯尼迪的企业文化“五因素”说387

14.2.3 帕斯卡尔和阿索斯的“7S”管理框架389

14.2.4 彼得斯和沃特曼的卓越品质说391

14.2.5 米勒的企业精神393

14.2.6 沙因的文化层次论395

14.2.7 科特和赫斯克特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理论397

第15章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405

15.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405

15.1.1 20世纪7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高涨405

15.1.2 20世纪80年代前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低落407

15.1.3 20世纪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复苏408

15.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409

15.2.1 战略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409

15.2.2 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阶段410

15.2.3 战略管理理论的延续阶段412

15.2.4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414

15.2.5 战略管理理论的深化阶段416

15.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十大流派417

15.3.1 设计学派418

15.3.2 计划学派419

15.3.3 定位学派420

15.3.4 企业家学派421

15.3.5 认知学派422

15.3.6 学习学派422

15.3.7 权力学派423

15.3.8 文化学派424

15.3.9 环境学派425

15.3.10 结构学派425

第16章 企业再造理论431

16.1 企业再造理论的形成背景431

16.1.1 不确定的环境给“企业再造”以外在压力432

16.1.2 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给“企业再造”以内在动力433

16.2 企业再造理论的主要内容434

16.2.1 企业再造的含义和特点434

16.2.2 企业再造的目标436

16.2.3 企业再造的功能436

16.2.4 企业再造的原则438

16.2.5 企业再造的程序441

16.2.6 企业再造的策略445

16.3 企业再造理论的运用447

16.3.1 成功之路447

16.3.2 避开陷阱451

第17章 知识型企业管理理论459

17.1 知识型企业管理理论产生的条件459

17.1.1 信息网络化459

17.1.2 经济全球化460

17.1.3 资源知识化460

17.1.4 管理人本化461

17.2 知识型企业463

17.2.1 知识型企业的概念463

17.2.2 知识型企业的特征463

17.3 学习型组织465

17.3.1 自我超越466

17.3.2 改善心智模式466

17.3.3 建立共同愿景467

17.3.4 团体学习468

17.3.5 系统思考468

17.4 第五代管理469

17.4.1 对等知识联网470

17.4.2 集成的过程471

17.4.3 对话式工作471

17.4.4 人类时间和计时472

17.4.5 虚拟企业和动态协作473

第6篇 中国近现代管理思想481

第18章 近代以来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481

18.1 近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481

18.1.1 近代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的萌生481

18.1.2 近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艰难发展482

18.2 当代中国管理思想发展的脉络488

18.2.1 毛泽东时代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初创与发展489

18.2.2 新时期我国管理思想的探索与发展495

18.3 中国当代管理思想发展趋势503

后记5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