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安国相王孺人壁画墓发掘报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唐安国相王孺人壁画墓发掘报告
  •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 ISBN:978754011810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15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28页
  • 主题词:壁画墓-发掘报告-洛阳市-唐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唐安国相王孺人壁画墓发掘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5

第一节 地理位置5

第二节 历史沿革6

第三节 工作概况8

一、发掘经过8

二、工作人员及职责分配9

第二章 墓葬形制11

第一节 唐氏墓(M49)墓葬形制11

一、墓道13

二、过洞和天井18

三、壁龛25

表一 唐氏墓(M49)壁龛尺寸统计表29

四、甬道29

五、墓室30

表二 唐氏墓(M49)盗洞登记表32

第二节 崔氏墓(M50)墓葬形制32

一、墓道33

二、过洞、天井与壁龛39

表三 崔氏墓(M50)壁龛尺寸统计表48

三、甬道48

五、墓室50

表四 崔氏墓(M50)盗洞登记表51

第三章 唐氏、崔氏墓壁画53

第一节 唐氏墓(M49)壁画54

一、墓道东壁壁画54

二、墓道西壁壁画55

三、墓道北壁壁画55

四、过洞、天井东壁壁画56

五、过洞、天井西壁壁画57

六、甬道、墓室内壁画57

第二节 崔氏墓(M50)壁画58

一、墓道东壁壁画58

二、墓道西壁壁画58

三、过洞、天井东壁画59

四、过洞、天井西壁画59

第四章 唐氏、崔氏墓出土遗物61

第一节 随葬器物分布情况61

第二节 唐氏墓(M49)出土遗物62

一、陶立俑62

二、骑马伎乐俑65

三、动物俑68

四、铁器及其他70

五、墓志70

第三节 崔氏墓(M50)出土遗物70

一、陶立俑71

二、骑马伎乐俑73

三、瓷器74

四、石质遗物76

五、铜器及其他78

第五章 壁画的清理和保护及其相关问题79

第一节 壁画的清理与前期保护80

一、壁画的清理、加固81

二、壁画残块的提取、揭取82

三、壁画的现场维护、养护83

第二节 壁画的制作方法83

第三节 壁画的保存状况和存在的病害分类84

一、壁画的保存现状84

二、壁画存在的病害分类85

三、壁画病害原因分析86

第四节 壁画的揭取88

第六章 结语89

第一节 唐氏墓志及相关问题89

一、关于大唐安国相王90

二、关于孺人唐氏及其家族91

三、关于唐氏死因93

第二节 孺人崔氏及其相关问题94

第三节 唐氏、崔氏出土壁画比较分析及美学价值95

附录:大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崔氏墓出土壁画艺术赏析97

附表一:唐氏墓(M49)发掘期间部分日期温湿度表104

附表二:M49出土器物统计表106

附表三:M50出土器物统计表114

后记217

图一:05LNCM49、05LNCM50位示意图2

图二:墓葬位置图6

图三:M49平剖面图12

图四:唐氏墓(M49)墓道东壁青龙图13

图五:唐氏墓(M49)墓道西壁白虎图13

图六:唐氏墓(M49)墓道东壁二人牵马一人牵骆驼行进图14

图七:唐氏墓(M49)墓道西壁二人牵马一人牵骆驼行进图15

图八:唐氏墓(M49)墓道东壁门吏16

图九:唐氏墓(M49)墓道西壁门吏16

图十:唐氏墓(M49)墓道北壁壁墨绘影做木结构阁楼17

图十一:M49过洞和天井位置图18

图十二:唐氏墓(M49)第一过洞东壁墨绘人物图19

图十三:唐氏墓(M49)第一过洞西壁墨绘人物图20

图十四:唐氏墓(M49)第二天井东壁墨绘人物图21

图十五:唐氏墓(M49)第二天井西壁墨绘人物图22

图十六:唐氏墓(M49)第三天井东壁墨绘人物图23

图十七:唐氏墓(M49)第三天井西壁墨绘人物图23

图十八:唐氏墓(M49)第四过洞东壁墨绘人物图24

图十九:唐氏墓(M49)第四过洞西壁墨绘人物图24

图二十:M49东壁壁龛位置图25

图二十一:M49西壁壁龛位置图25

图二十二:唐氏墓(M49)壁龛平面分布图26

图二十三:M49第一壁龛遗物分布图27

图二十四:M49第二壁龛遗物分布图27

图二十五:M49第三壁龛遗物分布图28

图二十六:M49第四壁龛遗物分布图28

图二十七:唐氏墓(M49)甬道平剖图30

图二十八:唐氏墓(M49)墓室平剖图31

图二十九:M50平剖面图34

图三十:崔氏墓(M50)墓道东壁青龙图35

图三十一:崔氏墓(M50)墓道西壁白虎图35

图三十二:崔氏墓(M50)墓道东壁二人牵马一人牵骆驼图36

图三十三:崔氏墓(M50)墓道西壁二人牵马一人牵骆驼图37

图三十四:崔氏墓(M50)墓道东壁门吏38

图三十五:崔氏墓(M50)墓道西壁门吏38

图三十六:崔氏墓(M50)第一过洞东壁武士39

图三十七:崔氏墓(M50)第一过洞西壁武士40

图三十八:崔氏墓(M50)第二过洞东壁武士41

图三十九:崔氏墓(M50)第二过洞西壁武士41

图四十:崔氏墓(M50)第二天井填土内石人42

图四十一:崔氏墓(M50)第二天井东壁壁画42

图四十二:崔氏墓(M50)第三过洞东壁壁画残迹43

图四十三:M50东壁壁龛位置图44

图四十四:M50西壁壁龛位置图44

图四十五:M50壁龛平面分布图45

图四十六:M50第一壁龛遗物分布图46

图四十七:M50第二壁龛遗物分布图46

图四十八:M50第三壁龛遗物分布图47

图四十九:M50第四壁龛遗物分布图47

图五十:崔氏墓(M50)甬道平面图49

图五十一:M50墓室平剖面图50

图五十二:风帽女俑(M49:100)62

图五十三:风帽男俑(M49:125)63

图五十四:文吏俑(M49:89)64

图五十五:幞头俑(M49:146)64

图五十六:Ⅰ型骑马伎乐俑(M49:32)65

图五十七:Ⅱ型骑马伎乐俑(M49:25)66

图五十八:Ⅲ型骑马伎乐俑(M49:6)66

图五十九:Ⅳ型骑马伎乐俑(M49:3)67

图六十:Ⅴ型骑马伎乐俑(M49:5)67

图六十一:Ⅵ型骑马伎乐俑(M49:34)68

图六十二:M49出土动物俑69

图六十三:风帽女俑(M50:7)71

图六十四:风帽男俑(M50:3)72

图六十五:丫鬟俑(M50:17)73

图六十六:Ⅳ型骑马伎乐俑(M50:89)74

图六十七:M50出土瓷器75

图六十八:石人(M50:153)76

图六十九:石人(M50:154)77

图七十:石猪(M50:145)77

图七十一:泥质钱(M50:107左、M50:87右)78

图版一 墓葬所处地理环境121

图版二:M49、M50出土陶骑马伎乐俑121

图版三:M49、M50出土陶立俑122

图版四:M49防护棚外景(由北向南)122

图版五:壁画的清理与加固123

图版六:考古绘图124

图版七:壁画临摹(一)124

图版八:壁画临摹(二)125

图版九:修复人员正在对M49出土遗物进行修复126

图版十:M49已修复的部分骑马伎乐俑和陶立俑126

图版十一:M49墓道东壁青龙图127

图版十二:M49墓道东壁人拉马、骆驼(前)128

图版十三:M49墓道东壁人拉马、骆驼(中)129

图版十四:M49墓道东壁人拉马、骆驼(后)130

图版十五:M49墓道东壁门吏131

图版十六:M49墓道西壁白虎图132

图版十七:M49墓道西壁人拉马图局部133

图版十八:墓道西壁(胡)人拉马图局部134

图版十九:M49墓道西壁门吏135

图版二十:M49墓道北壁彩绘影作木结构阁楼136

图版二十一:M49第一过洞东壁第一人武士137

图版二十二:M49第一过洞东壁第二人138

图版二十三:M49第一过洞东壁第三人侏儒139

图版二十四:M49第一过洞东壁第四人140

图版二十五:M49第二天井东壁第一人141

图版二十六:M49第二天井东壁第二人142

图版二十七:M49第三天井东壁第一人143

图版二十八:M49第三天井东壁第二人144

图版二十九:M49第四过洞东壁第一人145

图版三十:M49第一过洞西壁第一人武士146

图版三十一:M49第一过洞西壁第二人147

图版三十二:M49第一过洞西壁第三人侏儒148

图版三十三:M49第一过洞西壁第四人149

图版三十四:M49第二天井西壁第一人150

图版三十五:M49第二天井西壁第二人151

图版三十六:M49第三天井西壁第一人152

图版三十七:M49第三天井西壁第二人153

图版三十八:M49第四过洞西壁人物154

图版三十九:M50墓道东壁二人牵马一人牵骆驼图(前)155

图版四十:M50墓道东壁二人牵马一人牵骆驼图(后)155

图版四十一:M50墓道东壁门吏156

图版四十二:M50墓道西壁白虎图157

图版四十三:M50墓道西壁三人牵马图(前)157

图版四十四:M50墓道西壁三人牵马图(后)158

图版四十五:M50墓道西壁门吏159

图版四十六:M50第一过洞东壁武士160

图版四十七:M50第二过洞东壁人物161

图版四十八:M50第二天井东壁人物162

图版四十九:M50第一过洞西壁武士163

图版五十:M50第二过洞西壁武士164

图版五十一:风帽女俑(M49:100)165

图版五十二:风帽女俑局部(M49:100)166

图版五十三:风帽男俑(M49:125)167

图版五十四:风帽男俑局部(M49:125)168

图版五十五:文吏俑(M49:89)169

图版五十六:文吏俑局部(M49:89)170

图版五十七:幞头俑(M49:146)171

图版五十八:幞头俑局部(M49:146)172

图版五十九:Ⅰ型骑马伎乐俑(M49:32)173

图版六十:Ⅰ型骑马伎乐俑局部(M49:32)174

图版六十一:Ⅱ骑马伎乐俑(M49:25)175

图版六十二:Ⅱ型骑马伎乐俑局部(M49:25)176

图版六十三:Ⅲ型骑马伎乐俑(M49:6)177

图版六十四:Ⅲ型骑马伎乐俑局部(M49:6)178

图版六十五:Ⅳ型骑马伎乐俑(M49:3)179

图版六十六:Ⅳ型骑马伎乐俑局部(M49:3)180

图版六十七:Ⅴ型骑马伎乐俑(M49:5)181

图版六十八:Ⅴ型骑马伎乐俑局部(M49:5)182

图版六十九:Ⅵ型骑马伎乐俑(M49:34)183

图版七十:Ⅵ型骑马俑伎乐俑局部(M49:34)184

图版七十一:陶骆驼(M49:43)185

图版七十二:陶马(M49:12)186

图版七十三:陶羊(M49:49)186

图版七十四:陶鸡(M49:57)187

图版七十五:陶猪(M49:50)187

图版七十六:陶狗(M49:64)188

图版七十七:贝珠(M49:20-1)188

图版七十八:唐氏墓志盖(M49:229)189

图版七十九:唐氏墓志(M49:230.)190

图版八十:丫鬟俑(M50:17)191

图版八十一:丫鬟俑局部(M50:17)192

图版八十二:Ⅳ型骑马伎乐俑(M50:89)193

图版八十三:Ⅳ型骑马伎乐俑局部(M50:89)194

图版八十四:瓷罐(M50:85)195

图版八十五:瓷碗(M50:146)195

图版八十六:瓷碗底部(M50:146)196

图版八十七:瓷碗(M50:147)196

图版八十八:瓷碗底部(M50:147)197

图版八十九:瓷碗(M50:149)197

图版九十:瓷碗底部(M50:149)198

图版九十一:瓷盏(M50:148)198

图版九十二:瓷盏底部(M50:148)199

图版九十三:瓷熏炉盖(M50:150)199

图版九十四:石人(M50:153)200

图版九十五:石猪(M50:145)201

图版九十六:坍塌残片上的壁画202

图版九十七:M50墓道内坍塌壁画分布情况203

图版九十八:M49靠墙壁残块上层折断与下层双层叠压204

图版九十九:揭取壁画204

图版一百:揭取残块壁画正面205

图版一百零一:发掘、清理、保护中进行摄影205

图版一百零二:绘图、记录206

图版一百零三:壁画残损断面壁画白灰层、麦秆泥层206

图版一百零四:M50墓道西壁壁画残缺207

图版一百零五:M49过洞内武士上半部呈不规则残缺边207

图版一百零六:M49过洞内壁画上部裂缝和残缺208

图版一百零七:M49壁画画面上的折断线及穿透的小孔208

图版一百零八:M49墓道东壁青龙图局部小碎块209

图版一百零九:M50墓道西壁靠近地表处空鼓209

图版一百一十:M50壁画地仗层折断错位相互叠压210

图版一百一十一:M49壁画画面上的水锈211

图版一百一十二:M49壁画画面上遍布的泥垢212

图版一百一十三:M50壁画地仗层大面积分层剥落及植物根系穿透壁画表面213

图版一百一十四:M49从墓道壁的小孔内钻出的虫子2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