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强地震中短期预报方法及其效能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750282053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27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5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强地震中短期预报方法及其效能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地震活动图像1
1.1 地震活动的异常增强和异常平静1
1.1.1 地震活动的异常增强1
1.1.2 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6
1.2 地震活动图像的全时空扫描7
1.2.1 中短期地震活动空区7
1.2.2 短期地震活动空区16
1.2.3 中小地震条块分布22
1.2.4 显著地震和逼近地震32
1.3 前兆震群和爆发地震40
1.3.1 前兆震群的三要素预测意义40
1.3.2 爆发地震的三要素预测意义43
第二章 地震学参数及其相关性45
2.1 概述45
2.2 地震频度N和空区参数σh(n)47
2.2.1 地震频度N47
2.2.2 空区参数σh(n)50
2.3.1 平均震级?51
2.3 平均震级?和能量参数σh(m)51
2.3.2 能量参数σh(m)53
2.4 b值、η值和Mf值53
2.4.1 b值54
2.4.2 η值58
2.4.3 Mf值62
2.5 C值和D值66
2.5.1 C值67
2.5.2 D值71
2.6.1 概述74
2.6 小震调制比Rm74
2.6.2 异常判据和扫描结果75
2.7 A(b)值和地震活动综合指数H79
2.7.1 A(b)值79
2.7.2 地震活动综合标度H80
2.8 多分形(D10)82
2.8.1 Dq的定义及D10的选定82
2.8.2 异常判据和预报效能检验83
2.9.2 算法复杂性Cn)84
2.9 Qt、C(n)和时间序列指数R/S84
2.9.1 地震时间信息熵Qt84
2.9.3 时间序列HURST指数R/S85
2.10 部分地震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87
2.10.1 方法与公式87
2.10.2 结果与讨论87
第三章 地震波中提取的前兆指标90
3.1 现状与前景90
3.2 尾波振幅比91
3.2.1 尾波振幅比的物理意义92
3.2.2 资料和计算结果93
3.2.3 讨论96
3.3 孕震空区、地震条带及广义前震的地震波识别指标96
3.3.1 方法与资料96
3.3.2 震例分析99
3.4 中强地震前后小震震源参数的变化103
3.4.1 资料、方法和结果103
3.4.2 震例111
4.1.1 概述113
第四章 连续形变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及其预报效能评价113
4.1 连续形变前兆干扰排除和异常识别方法113
4.1.2 前兆信息参量的确定及提取方法115
4.1.3 异常判别标准与异常特征121
4.2 连续形变前兆参量及方法的效能检验125
4.3 连续形变前兆理论研究与模式研究127
4.3.1 异常率和综合异常指数SAD127
4.3.2 异常的信度综合128
4.3.3 连续形变观测物理特征信息参数的研究129
4.3.4 震例研究131
4.3.5 连续形变前兆的中短期异常特征135
第五章 大地形变测量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及其预报效能评价137
5.1 概述137
5.2 准连续型大地形变前兆信息提取方法与异常特征137
5.2.1 前兆信息提取方法优选过程简述137
5.2.2 前兆信息提取方法—斜率差信息法138
5.2.3 几种方法的比较与改进144
5.3.1 前兆信息提取方法146
5.3 跨断层形变前兆信息提取方法与异常特征146
5.3.2 方法的效能评价156
5.4 地形变强震前兆指标K及其检验156
5.4.1 地形变异常特征分析157
5.4.2 强震前兆指标K的选取与应用160
5.4.3 前兆指标K的大范围扫描与效能评价165
5.5 重力测量前兆信息提取方法与异常特征166
5.5.1 概述166
5.5.2 重力前兆信息提取方法166
5.5.3 震例及异常指标研究170
5.5.4 预报效能评价174
5.6 大地形变测量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176
5.6.1 多台多手段综合前兆指标176
5.6.2 大地形变测量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的建立176
第六章 地下水化学参量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及其预报效能评价180
6.1 地下水化学前兆干扰排除和异常识别方法180
6.1.1 概述180
6.1.2 资料动态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180
6.1.3 资料预处理方法及其物理意义182
6.1.4 中短期异常识别方法筛选与优化185
6.1.5 优选方法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模式187
6.2 强震水化学前兆的物理机制与特征190
6.2.1 地下流体前兆的物理机制190
6.2.2 强震水化学前兆的异常特征190
6.3 强震水化学中短期前兆指标及其预报意义194
6.3.1 异常加速指标——中短期过渡标志194
6.3.2 年动态变化指标——中短期异常特征201
6.4.1 基本思路202
6.3.3 大震背景指标——趋势异常特征202
6.4 中短期预报方法标志体系202
6.4.2 地震三要素判定标志203
6.5 预报方法评价与优化205
6.5.1 地点预测方法及其评价205
6.5.2 震级预测方法及其评价206
6.5.3 时间预测方法及其评价207
7.1.2 异常识别方法212
7.1.1 概述212
7.1 地下水物理前兆干扰排除和异常识别方法212
第七章 地下水物理参量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及其预报效能评价212
7.2 地下水物理参量中短期前兆标志体系214
7.2.1 判定震级的前兆标志体系214
7.2.2 判定发震时间的前兆标志体系216
7.2.3 判定发震地点的异常标志体系217
7.2.4 预报实例218
7.3.1 中短期预报方法219
7.3 地下水物理参量中短期预报方法和效能评价219
7.3.2 预报效能评价及应用检验227
第八章 地电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及其预报效能评价230
8.1 地电前兆干扰排除和异常识别方法230
8.1.1 资料收集及预处理230
8.1.2 地电阻率前兆异常识别方法231
8.2 地电阻率背景变化与异常指标研究237
8.2.1 地电阻率背景变化研究237
8.2.2 地电阻率异常指标及其评价240
8.3.1 中短期异常的空间特征241
8.3 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报指标研究241
8.3.2 中短期异常的时间特征243
8.3.3 中短期异常的形态特征247
8.3.4 中短期异常的强度特征248
8.3.5 中短期异常的动态特征251
8.4 地电场异常识别方法与异常指标研究(常规观测)254
8.4.1 常规地电场异常识别方法与异常指标254
8.4.2 震例分析与短临异常标志256
8.5.1 观测物理量分析260
8.5 地电场异常识别方法与异常指标研究(不极化电极观测)260
8.5.2 地电场前兆异常的识别方法261
8.5.3 异常特征和预报指标263
8.6 地电中短期预报指标及其评价264
8.6.1 一年尺度地震大形势预测265
8.6.2 一年尺度地震三要素预测266
8.6.3 预报指标检验及评价268
第九章 地磁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及其预报效能评价272
9.1 地磁前兆干扰排除和异常识别方法272
9.1.1 干扰因素及其排除272
9.1.2 常用方法273
9.2.1 方法原理与资料选取275
9.2 地磁前兆指标的提取与地震异常特征275
9.2.2 前兆指标的提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278
9.3 中短期预报方法及其效能评价291
9.3.1 异常判断与三要素预测291
9.3.2 异常指标和判定方法的评价292
9.4 结论293
第十章 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前兆观测预报中的应用295
10.1 概述295
10.2.1 承压井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296
10.2 加卸载响应比在地下水位观测中的应用296
10.2.2 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297
10.2.3 震例分析298
10.2.4 讨论301
10.3 连续形变前兆观测量的加卸载响应比研究302
10.3.1 连续形变观测中加卸载响应比的模型与计算302
10.3.2 加卸载响应比的前兆响应特征研究307
10.3.3 结论与讨论309
10.4.1 资料的选取与计算方法310
10.4 各种前兆观测量的加卸载响应比综合方法研究310
10.4.2 震例检验311
第十一章 地震综合预报方法及其效能评价315
11.1 概述315
11.2 地震活动综合效应场函数法315
11.2.1 地震活动综合效应场函数的数学表达式315
11.2.2 异常识别与预报规则及其检验316
11.3 故障诊断综合预报方法317
11.3.1 故障诊断方法318
11.3.2 故障诊断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319
11.4 地震前兆综合信息场方法321
1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321
11.4.2 华北地区地震前兆综合信息场动态演化特征324
11.4.3 预报效能评价332
11.5 地震前兆场异常从属函数法332
11.5.1 思路和方法332
11.5.2 首都圈地区的计算结果333
11.6.1 地震活动及前兆演化特征334
11.6 累积危险度与强震关系的研究334
11.6.2 累积危险度的提出及计算336
11.6.3 累积危险度的演化及其与强震的关系338
11.6.4 讨论及结论342
11.7 综合前兆异常密度动态监视预报方法342
11.7.1 前兆综合异常密度全时空扫描343
11.7.2 讨论347
11.8.1 科学思路348
11.8.2 方法原理348
11.8 地震震级概率预测方法348
11.8.3 方法的应用改进与效果350
第十二章 四川地区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与预报方法效能评价357
12.1 引言357
12.2 弱震空区和地震活动条带的再研究357
12.2.1 弱震空区357
12.2.2 地震活动条带361
12.2.3 比较和讨论363
12.3 “八五”提出的新指标和缩短预报期的老指标预报效能的再研究364
12.4.1 三种不同的平静概念366
12.4 三种平静概念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366
12.4.2 三种平静概念在预报中不同的作用367
12.4.3 三种平静概念的物理机制369
12.5 若干地震学指标之间相关性的研究369
12.5.1 容量维D0与信息维D1370
12.5.2 D0与b值370
12.5.3 算法复杂性C(n)与b、D0、D1值371
12.5.4 Mf与b、P373
12.5.5 结论与问题374
12.6.1 年度6级地震水平的综合判定375
12.6 四川省地震年度活动水平的综合判定375
12.6.2 年度7级地震水平的综合判定378
12.7 前兆指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若干判别准则381
12.7.1 地震前兆的含义及其复杂性381
12.7.2 从单条观测曲线的变化到前兆异常确认必经的工作环节382
12.7.3 判定前兆指标的若干基本准则384
12.8 各学科前兆指标体系和预报方法及其效能385
12.8.2 各前兆学科的预报指标和预报规则及其效能386
12.8.1 资料的选取与分析处理386
12.9 信息合成——多维时间序列的典范相关分析和协方差谱分析389
第十三章 云南地区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与预报方法效能评价391
13.1 研究资料的选取与评分检验391
13.2 地震学指标体系及预报效能检验392
13.2.1 云南强震前地震活动的动态演化特征392
13.2.2 单项预报指标提取及预报效能检验400
13.2.3 力源分析403
13.3 前兆指标体系及预报效能检验404
13.3.1 单项异常指标提取及预报效能检验404
13.3.2 结果及分析410
13.4 环境因子指标及效能评价412
13.5 综合预报指标和方法413
13.5.1 地震活动水平的确定413
13.5.2 发震地点的确定417
13.6 结语418
14.1 概述420
14.1.1 研究思路及研究区的选择420
第十四章 新疆天山地区中短期前兆指标体系与预报方法效能评价420
14.1.2 地震定位能力及监测预报能力分析422
14.1.3 预报效能评价的有关约定及计算公式423
14.2 地震学中短期前兆指标及其预报效能评价424
14.2.1 地震空区(R-t分析)424
14.2.2 地震频度425
14.2.3 缺震、b值、η值和b值偏离度425
14.2.4 地震空间集中度和地震危险度429
14.2.5 小震活动度、信息熵和缺信量429
14.2.6 小震震源深度变化430
14.2.7 空区参数法431
14.2.8 地震窗432
14.2.9 地震波参数434
14.2.10 加卸载响应比437
14.2.11 多种地震活动性预报方法的相关性分析440
14.3 定点及流动观测异常识别和预报指标及其效能441
14.3.1 定点形变观测441
14.3.2 地磁和地电观测443
14.3.3 地下水观测444
14.3.4 钻孔应变和流动重力观测447
14.4 综合预报方法及效能评价448
14.4.1 ESCEP专家系统(新疆地震知识)448
14.4.2 PP同归观测449
14.4.3 线性集成预测概率计算451
14.5 结语451
第十五章 强震中短期前兆机理研究453
15.1 震源破裂类型对强震前兆的影响453
15.1.1 断层错动的理想分类453
15.1.2 混合型震源破裂的分类原则454
15.1.3 震源破裂类型对前兆的影响456
15.1.4 结论457
15.2 强震中短期前兆的共性特征457
15.2.1 地震学前兆的共性特征457
15.2.2 定点前兆异常的共性特征465
15.3 强震震源硬化模型472
15.3.1 震源硬化模型的建立472
15.3.2 震源硬化模型的实验理论依据475
16.2.1 基本思路与基本公式492
16.2 “距准误差”评价法492
第十六章 一次地震预报有效性的评价方法492
16.1 问题的提出492
16.2.2 准理想预报尺度的确定493
16.2.3 可容忍误差尺度的确定495
16.2.4 方法的应用496
16.3 概率统计评价法500
16.3.1 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500
16.3.2 概率P的计算与应用501
第十七章 卫星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504
17.1 地震的热象问题504
17.2 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貌场分布及热性结构研究中的应用507
17.2.1 NOAA气象遥感卫星对地一气系统热状况的反映507
17.2.2 0LR对地貌分布及热性结构基本特征的反映510
17.3 0LR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511
17.3.1 OLR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前提条件511
17.3.2 强震前OLR变异的若干实例分析513
参考文献522
热门推荐
- 2983998.html
- 682104.html
- 1444018.html
- 1347673.html
- 2966005.html
- 3407182.html
- 566283.html
- 1918221.html
- 2505769.html
- 4735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92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98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77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7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25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9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55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09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86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