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
  • 周晓光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964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35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671页
  • 主题词:新生儿疾病-呼吸器-治疗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医学基础3

第一章 呼吸系统的胚胎发育3

第一节 肺的胚胎发育3

一、肺的发生3

目录3

二、肺的发育4

三、肺的神经内分泌细胞5

四、与胎肺发育相关的基因6

第二节 肺液及肺液的清除8

一、肺液的生理作用8

二、肺液的组成与分泌8

三、肺液的清除9

四、影响肺液分泌和吸收的因素9

一、概述10

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10

第三节 肺表面活性物质10

三、肺表面活性物质与肺泡Ⅱ型细胞11

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代谢11

五、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12

六、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呼吸系统疾病13

第四节 胎儿的血红蛋白14

三、胎儿呼吸的调节和影响因素15

二、胎儿呼吸的类型15

一、胎儿呼吸发育过程15

第五节 胎儿的呼吸运动15

第六节 出生时呼吸的建立16

一、胎儿及新生儿的气体运输16

二、胎儿及新生儿呼吸调节的特点17

三、首次呼吸的建立18

四、首次呼吸的触发因素18

五、生后呼吸的维持19

第一节 上呼吸道20

一、鼻20

第二章 新生儿呼吸系统解剖特点20

二、咽21

三、喉21

第二节 下呼吸道21

一、气管、支气管21

二、肺脏22

第三节 附属结构23

一、呼吸肌23

二、胸廓与胸膜腔24

第四节 呼吸道粘膜和粘液纤毛清除系统24

一、呼吸道粘膜的特点25

二、粘液纤毛清除系统25

第三章 新生儿呼吸生理28

第一节 肺的通气28

一、肺容量28

二、肺通气30

一、呼吸动力31

第二节 呼吸力学31

二、顺应性32

三、气道阻力34

四、肺的时间常数35

五、呼吸功36

第三节 肺的血液循环36

一、肺循环的特点和功能36

二、肺循环的发育和生后改变37

三、肺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9

四、肺动脉高压41

第四节 肺的换气42

一、通气与血流比值42

二、肺内分流43

第五节 呼吸调节44

一、中枢性调节44

二、神经反射性调节45

三、化学性调节46

一、气体温度和湿度的调节48

二、气道表面异物的清除48

第六节 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48

三、反射性防御机制49

四、对侵入肺泡的有害物质的清除49

第七节 呼吸系统的免疫功能49

一、非特异性免疫49

一、特异性免疫50

第八节 呼吸系统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50

一、呼吸系统的代射功能50

二、呼吸系统的内分泌功能53

第四章 新生儿血液气体54

第一节 大气压和气体分压54

一、大气压54

二、气体分压55

二、气体分压56

三、气体通过呼吸膜的弥散56

一、气体的溶解度56

第二节 血液气体的弥散56

四、通气/血流(V/Q)比值57

五、肺泡气57

第三节 血氧及氧气的运输58

一、血氧58

二、氧的运输59

一、血二氧化碳60

第四节 血二氧化碳及其运输60

二、血液中二氧化碳的运输61

第五章 血液气体分析与酸碱平衡63

第一节 体内酸碱物质及酸碱平衡的维持63

一、体内酸碱物质63

二、体内酸碱平衡的维持64

第二节 血气分析指标及其意义66

一、酸碱度66

二、动脉血氧分压、动-静脉氧分压差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67

四、二氧化碳总量68

五、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68

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68

六、剩余碱69

七、缓冲碱69

八、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含量69

九、阴离子间隙69

第三节 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与处理69

第四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70

一、单纯性酸碱失衡70

二、混合性酸碱失衡71

三、新生儿的酸碱失衡72

第五节 血气测定注意事项73

一、血气测定应以动脉血为准73

二、采血部位73

三、采血穿刺73

四、血标本抗凝73

五、血标本送检73

第六节 酸碱失衡的治疗73

第一节 病因75

第六章 新生儿呼吸衰竭75

二、呼吸道梗阻76

三、肺受压或胸廓运动障碍性病变76

四、心血管系统疾病76

五、神经系统及肌肉疾病76

六、其他76

第二节 分类76

一、根据发病机制分类76

一、肺部病变76

一、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77

二、根据动脉血气变化分类77

第三节 病理生理77

二、缺氧对机体的影响79

三、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81

第四节 临床表现82

一、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83

第五节 诊断83

五、其他系统表现83

三、循环系统表现83

四、神经系统表现83

二、呼吸困难83

一、原发病的表现83

二、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监测84

第六节 治疗85

一、病因治疗86

二、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86

三、支持和对症处理87

第七章 新生儿呼吸功能的监测90

第一节 临床监测90

一、临床观察90

二、呼吸性反射92

三、胸部体格检查93

四、胸部X线检查93

五、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监护94

一、呼吸频率和幅度的监测95

第二节 床边仪器监测95

二、脉搏血氧计监测96

三、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98

四、经皮血气监测101

五、气道图分析104

六、胃张力计监测组织二氧化碳分压104

第三节 肺功能检查和监测105

一、通气功能105

二、换气功能106

第四节 呼吸力学109

一、呼吸动力学基础109

二、新生儿呼吸力学特点111

三、新生儿对不同刺激的反应111

四、新生儿呼吸代偿特点112

五、流速-容量曲线112

第五节 呼吸相关性功能的监测113

一、气体输送和组织氧合状态的监测113

三、肺泡二氧化碳通气量的监测115

二、氧交换效率的监测115

四、肺功能的监测116

第六节 呼吸机治疗期间的呼吸功能监测118

一、一般监测119

二、通气功能的监测120

三、呼吸动力学监测120

四、气体交换功能的监测124

五、呼吸肌功能的监测125

六、血流动力学监测126

七、压力-容量(滞后)环的监测127

第二篇 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135

第八章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135

第一节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发展历史与概况135

三、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136

六、增加呼吸驱动力136

五、减少呼吸运动所需的能量136

四、使气道阻力减小136

一、增加跨肺压136

第二节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作用机制136

二、增加功能残气量136

七、胸部震动137

第三节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及使用方法137

一、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137

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与患儿的连接方式138

三、使用方法139

一、适应证140

第四节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40

二、禁忌证141

第五节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141

一、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应用指征141

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142

三、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应用142

四、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气管内导管拔管后的应用142

三、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43

二、腹胀143

第六节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并发症及其防治143

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肺水肿的应用143

一、气压伤143

四、对肾功能的影响144

五、鼻粘膜损伤144

第九章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发展历史与应用进展145

第一节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发展历史145

第二节 新生儿常规机械通气的应用进展147

一、呼吸机性能的改进147

二、新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148

三、新的机械通气模式148

四、肺保护性通气策略148

一、气源和动力部分150

二、基本参数的控制150

三、呼吸管路150

第十章 呼吸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与作用150

第一节 呼吸机的基本结构和性能150

四、导向阀门151

五、湿化装置151

六、氧浓度的调节151

七、同步装置151

第二节 呼吸机的作用152

一、呼吸机的治疗作用152

八、监测装置152

二、呼吸机时机体的影响153

三、呼吸机与肺损伤155

第三节 呼吸机的基本原理156

一、呼吸机的工作原理156

二、呼吸机通气驱动力的产生及驱动方式156

三、呼吸机驱动气体的压力和流速156

四、吸气触发157

五、吸气向呼气转换的方式158

二、按吸气开始方式分类159

一、按动力分类159

六、呼气向吸气转换的方式159

第四节 呼吸机的分类159

三、按吸气与呼气切换方式分类160

四、按应用对象分类160

第十一章 新生儿呼吸机的选择及临床应用指征162

第一节 新生儿呼吸机的性能与选择162

一、新生儿呼吸机的性能162

二、新生儿呼吸机的选择163

第二节 应用呼吸机的适应证与禁忌证164

一、适应证164

二、禁忌证165

第三节 机械通气的应用指征165

一、治疗性通气的指征166

二、支持性通气的指征166

第一节 机械通气模式的分类167

一、按对气流控制的方式分类167

第十二章 机械通气模式及其选择原则167

二、按通气功能分类168

第二节 常用的机械通气模式169

一、间歇正压通气169

二、间歇指令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170

三、呼气末正压170

四、持续气道正压171

五、辅助/控制通气171

八、反比通气172

六、压力支持通气172

七、压力控制通气172

九、分钟指令性通气173

第三节 几种特殊的通气模式173

一、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173

二、双相气道正压通气174

三、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174

四、气道压力释放通气175

五、适应性支持通气175

第四节 通气模式的选择原则176

六、成比例通气176

第十三章 呼吸机的操作及参数调节178

第一节 呼吸机参数的设定及其生理作用178

一、肺通气量178

二、通气压力179

三、通气时间181

四、通气流速181

第二节 呼吸机的临床操作技术183

一、机械通气前的准备183

二、选择机械通气模式184

三、呼吸机参数的调节184

四、机械通气患儿处理程序189

第十四章 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的协调190

第一节 呼吸同步与合拍190

第二节 人-机对抗的原因190

第三节 人-机对抗对机体的影响191

一、通气量下降191

五、机械故障191

二、呼吸做功增加191

一、通气量不足191

四、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吸痰等不良刺激191

三、病情加重191

二、烦躁不安191

三、呼吸衰竭加重192

四、肺组织过度充气192

五、循环系统负荷加重192

第四节 消除或减少人-机对抗的方法192

一、分析和消除引起人-机对抗的原因192

二、镇静剂、肌松剂的使用193

三、快频通气194

四、选用具有同步功能的通气模式194

一、概述195

二、同步触发通气的原理195

第五节 同步触发通气195

三、同步触发通气的应用196

第十五章 呼吸机的撤离198

第一节 呼吸机撤离的指征198

第二节 呼吸机撤离的方法198

一、直接撤机198

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198

四、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199

三、压力支持通气199

五、容量支持通气200

六、CPAP撤机200

七、拔除气管插管200

第三节 呼吸机撤离失败的原因200

第四节 呼吸机的撤离200

第十六章 机械通气的肺力学监测202

第一节 呼吸动力学基础202

第二节 新生儿呼吸力学特点202

三、呼气末压力203

二、吸气末压力203

第三节 基于呼吸机的呼吸力学监测203

一、吸气峰压203

四、平均气道压204

五、气道阻力204

六、内源性PEEP204

七、通气容量的监护207

八、压力、容量和流速曲线的描记207

第四节 基于患儿的呼吸力学监测207

一、人-机相互作用207

二、呼吸功208

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09

第五节 呼吸肌功能的监测209

一、最大吸气压和呼气压209

二、跨膈压209

三、膈肌张力-时间指数和膈肌限制时间209

四、膈肌肌电图频谱分析209

六、压力松弛率210

五、膈神经刺激210

第十七章 机械通气的日常管理与护理211

第一节 机械通气的日常管理211

一、临床监护211

二、呼吸机工作状态的监测212

三、保证呼吸道通畅213

四、感染的防治213

五、意外情况及其处理214

一、观察病情变化215

第二节 机械通气患儿的护理215

二、机械通气患儿的一般护理217

三、机械通气患儿的气道湿化与吸痰218

四、鼻塞式CPAP患儿的护理219

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的护理220

六、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儿的护理221

七、撤离呼吸机的护理221

一、病因223

第十八章 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其防治223

第一节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23

二、临床特点224

三、诊断224

四、处理225

五、不同病原体所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26

第二节 肺不张232

一、病因232

二、临床特点232

三、诊断232

四、处理233

第三节 肺气漏233

一、病因233

二、临床特点234

三、诊断235

四、处理237

三、诊断238

二、临床特点238

一、原因238

第四节 通气不足和通气过度238

四、处理239

第五节 循环障碍239

一、原因239

二、临床特点240

三、诊断240

四、处理241

第六节 堵管与脱管242

一、堵管242

二、脱管242

第七节 喉、气管损伤242

一、喉损伤242

二、气管损伤243

第八节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243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43

三、临床特征245

二、病理改变24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246

五、治疗247

六、预防249

第九节 早产儿视网膜病250

一、病因250

二、临床症状251

三、诊断252

四、鉴别诊断253

第十节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254

五、治疗254

一、发生机制255

二、临床和影像学表现258

三、预防259

四、治疗260

五、治疗前景261

第十九章 高额通气262

第一节 高频通气的发展历史与概况262

四、高频正压通气263

三、高频振荡通气263

第二节 高频通气的类型263

一、高频喷射通气263

二、高频气流阻断通气263

第二节 高频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的比较264

一、氧合的比较264

二、通气的比较264

三、 一些特殊病理生理问题的比较265

四、压力监测问题的比较265

五、通气策略的比较266

第四节 高频通气的气体交换机制266

一、对流266

二、摆动式反复充气理论266

六、分子弥散267

第五节 高频通气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267

一、对肺力学的影响267

五、心源性震动267

四、Taylor传播267

三、不对称的流速剖面267

二、对粘液纤毛运输的影响268

三、高频通气引起的呼吸暂停268

四、气压伤268

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68

第六节 高频喷射通气268

一、作用机制268

二、适应证269

三、临床应用270

四、并发症270

五、存在问题271

第七节 高频振荡通气271

一、作用机制271

二、适应证273

三、临床应用273

四、并发症275

第八节 高频气流阻断通气276

一、作用机制276

五、存在问题276

二、适应证277

三、临床应用277

四、并发症278

五、存在问题278

第九节 高频通气治疗的应用进展279

一、高频通气与吸入一氧化氮的联合应用279

二、高频通气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联合应用279

四、有ECMO指征的患儿,高频通气可作为部分替代治疗280

三、高频通气与液体通气的联合应用280

第十节 高频通气的监护和护理281

一、监护281

二、护理282

第二十章 体外膜肺283

第一节 体外膜肺的发展历史与概况283

第二节 体外膜肺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285

一、基本原理285

二、基本设备及功能286

三、安全监测系统288

第三节 体外膜肺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88

一、ECMO的适应证289

二、ECMO的禁忌证290

第四节 体外膜肺的技术方法290

一、设备连接290

二、桥路290

五、运转通路291

四、血管插管291

三、膜肺、管道预充与预热291

第五节 体外膜肺的管理293

一、环路的管理293

二、呼吸的管理294

三、病人的管理294

四、体外膜肺的撤离296

二、其他并发症297

一、机械并发症297

第六节 体外膜肺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297

五、撤离体外膜肺后病人的监测297

第七节 体外膜肺的临床应用及现状298

第二十一章 液体通气300

第一节 液体通气的发展历史与概况300

第二节 液体通气的介质301

一、生理盐水与天然油类301

二、全氟化碳301

二、降低肺泡表面张力302

一、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302

第三节 液体通气的原理302

三、调节肺内血流分布303

四、局部抗炎作用303

五、促进分泌物排出303

第四节 液体通气的方式与方法303

一、完全性或潮气量液体通气303

二、部分性液体通气305

四、影像增强剂306

三、药物释放306

第五节 液体通气的临床应用306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06

一、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306

五、其他307

第六节 液体通气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307

一、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307

二、对酸碱平衡的影响307

三、液体通气的安全性307

第七节 液体通气展望308

第二十二章 负压通气309

第一节 负压通气的历史与概况309

第二节 负压通气的种类309

一、铁肺或箱式通气机309

四、改善动脉血气310

三、改善通气310

二、增加呼吸肌力310

第三节 负压通气作用机制310

三、夹克式、雨披式、包裹式、气体包绕式通气机310

二、胸甲型通气机310

一、使呼吸肌休息310

第四节 负压通气技术311

一、负压通气参数的调节与监测311

二、影响负压通气疗效的因素311

三、负压通气的利弊311

四、负压通气的临床应用312

五、负压通气的并发症及其预防313

第三篇 常见新生儿疾病的机械通气治疗323

第二十三章 新生儿呼吸暂停323

第一节 病因323

一、内因323

第二节 发病机制324

一、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324

二、外因324

二、周围化学感受器不成熟325

三、肋间肌一膈神经抑制反射325

四、快速眼球运动睡眠相325

五、反射过度325

第三节 分类及临床特征326

一、分类326

二、临床特征326

一、一般治疗327

第四节 治疗327

二、药物治疗328

三、机械通气治疗329

第二十四章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32

第一节 病因332

一、肺表面活性物质与NRDS332

二、影响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分泌的主要因素332

一、临床表现333

第二节 发病机制333

第三节 临床特征333

二、合并症334

第四节 诊断334

一、诊断334

二、鉴别诊断335

第五节 治疗336

一、氧疗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336

二、机械通气336

三、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338

四、其他治疗338

五、支持疗法339

六、合并症治疗339

七、预防339

一、与胎粪吸入有关的因素341

二、过期产儿与羊水胎粪污染341

第二十五章 胎粪吸入综合征341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341

三、胎儿宫内窘迫342

四、胃肠激素及肠道神经系统的作用342

五、胎儿宫内“喘息反射”342

一、产前特征343

二、产时特征343

第三节 临床特征343

第二节 病理改变343

三、产后特征344

四、持续肺动脉高压344

五、呼吸衰竭344

第四节 诊断344

一、诊断依据344

二、X线表现345

第五节 治疗345

一、MAS的基础治疗345

二、氧疗与常频机械通气346

三、高频通气347

四、特殊治疗348

第二十六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50

第一节 病因350

一、直接肺损伤350

二、间接肺损伤351

第二节 发病机制352

一、病理生理改变352

二、引起肺损害的机制352

二、胸部X线改变354

第三节 临床特征354

一、临床表现354

三、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监测355

四、分期表现357

第四节 诊断357

一、诊断357

二、鉴别诊断358

二、机械通气指征360

第五节 治疗360

一、机械通气的原则360

三、通气模式的选择361

四、通气参数的选择362

五、机械通气的撤离363

六、其他治疗363

第二十七章 新生儿肺出血365

第一节 病因365

一、导致组织缺氧缺血的疾病365

二、感染性疾病365

三、寒冷损伤365

四、早产366

五、严重心功能衰竭366

第二节 发病机制366

一、新生儿解剖生理特点366

二、疾病因素影响是肺出血的促发因素366

三、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肺损伤的可能机制367

第四节 临床特征368

一、临床表现368

第三节 病理改变368

二、胸部X线表现369

三、实验室检查369

第五节 诊断370

一、病理诊断370

二、临床诊断370

第六节 肺出血的预防371

一、减少生理性高危因素371

二、防治病理性危险因素371

二、一般治疗372

四、止血药的应用372

三、补充血容量372

第七节 治疗372

三、避免医源性因素372

一、原发病治疗372

五、保持呼吸道通畅373

六、机械通气373

七、其他治疗375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377

一、心源性休克377

第二十八章 新生儿休克377

二、感染性休克378

三、低血容量休克378

第二节 发病机制378

一、微循环改变379

二、细胞代谢改变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80

第三节 临床特征383

一、临床表现383

二、辅助检查384

一、早期诊断385

二、各种不同类型休克的特点385

第四节 诊断385

三、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386

第五节 治疗386

一、病因治疗386

二、生命指征的监测387

三、循环支持387

四、呼吸支持388

五、呼吸循环支持390

第二十九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91

第一节 病因391

一、胎儿宫内缺氧391

二、新生儿窒息392

三、出生后新生儿缺氧392

第二节 发病机制392

一、脑缺氧缺血与能量代谢障碍392

五、细胞因子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393

四、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393

二、再灌注损伤和氧自由基病理学393

三、钙超载393

第三节 临床特征与诊断394

一、临床诊断394

二、临床-病理相关性表现396

第四节 治疗397

一、机械通气397

二、HIE的治疗疗案398

一、母亲因素400

第三十章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400

第一节 病因400

二、新生儿因素401

第二节 发病机制401

一、肺血流速度增加401

二、肺血管阻力增加401

三、肺血管形态学改变402

一、临床表现403

第四节 临床特征403

三、肺血管适应不良403

二、肺血管发育不良403

一、肺血管发育不全403

第三节 病理类型403

二、辅助检查404

第五节 诊断405

第六节 治疗406

一、常规机械通气406

二、高频通气407

三、一氧化氮吸入疗法407

四、高频振荡通气与一氧化氮吸入联合治疗408

五、纠正酸中毒及碱化血液408

六、维持体循环血压408

七、药物降低肺动脉压409

八、原发病治疗409

九、其他治疗410

第一节 病因411

第三十一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411

第二节 发病机制412

一、危险因素412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与缺血、再灌注损伤412

三、脓毒症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413

四、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414

第三节 临床特征415

第五节 治疗416

一、防治原则416

一、SIRS诊断标准416

二、MODS诊断标准416

第四节 诊断416

二、机械通气418

第三十二章 新生儿转运中的机械通气421

第一节 适应证421

一、通气指征421

二、疾病的种类422

一、转运小组423

第二节 新生儿转运中机械通气的实施423

二、新生儿转运中机械通气的设备条件424

三、新生儿转运中机械通气的具体办法425

第三节 新生儿转运中机械通气的相关问题427

一、转运工具的专业化问题427

二、道路设施的水平427

三、转运队伍的技术与经验428

四、转运前基层医院的处理428

第四篇 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的临床治疗435

第三十三章 新生儿窒息与复苏435

第一节 新生儿窒息435

一、新生儿窒息的定义435

二、新生儿窒息的病因435

三、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机制436

四、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437

五、新生儿窒息的诊断438

一、历史和现状441

第二节 新生儿复苏441

六、新生儿窒息的处理441

二、ABCDE复苏方案442

三、复苏所需器具和设施442

四、新法复苏的操作程序示意图443

五、复苏初步处理技术443

六、建立通畅的气道444

七、面罩加压给氧技术445

八、气管插管技术447

九、气管内冲洗技术448

十、胸外心脏按压技术449

十一、用药技术450

十二、正压给氧的作用机制451

十三、对旧法复苏的儿点异议452

十四、复苏的特殊状态453

十五、国际上新生儿复苏方法的异同及其研究动向454

二、会厌及口舌459

一、喉头的位置459

第一节 新生儿气管插管应用解剖特点459

第三十四章 气管插管术459

三、环状软骨460

四、粘膜460

第二节 适应证与禁忌证460

一、适应证460

二、气管内导管461

一、新生儿喉镜461

第三节 气管插管器械物品的准备461

二、禁忌证461

三、其他462

第四节 操作技术462

一、经口气管插管法462

二、经鼻气管插管法463

三、注意事项464

五、气胸465

四、感染465

三、心血管反应465

二、喉痉挛465

一、组织损伤465

第五节 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及其处理465

第三十五章 复苏囊正压通气466

第一节 应用指征466

一、新生儿窒息与复苏466

二、呼吸心跳骤停复苏466

三、严重的呼吸衰竭466

四、新生儿频发性呼吸暂停467

五、新生儿肺炎分泌物阻塞气道467

六、新生儿呛奶误吸467

七、新生儿上呼吸机的过程中467

第二节 复苏囊及面罩的结构与工作原理467

一、麻醉气囊467

二、复苏气囊468

三、面罩470

三、操作步骤472

二、病人准备472

第三节 操作方法472

一、复苏囊的准备472

第四节 通气效果评价473

第五节 注意事项473

一、选择适当大小的面罩473

二、控制通气压力474

三、复苏囊的保养474

四、复苏囊的更新474

第二节 胸外心脏按压术的作用机制475

第一节 胸外心脏按压术的指征475

第三十六章 心脏按压术475

第三节 胸外心脏按压术的操作方法476

一、操作者476

二、病人体位477

三、按压部位477

四、按压方法477

一、皮肤及软组织损伤478

第四节 并发症478

六、频率478

五、压力478

二、肋骨骨折479

三、肺部和胸腔损伤479

四、肝撕裂479

第五节 监护与效果评价479

一、监护内容479

二、心率评价480

第六节 心脏按压后的监护与处理480

一、监护480

二、处理481

第七节 开胸心脏按压术481

一、指征481

二、操作要点481

三、开胸心脏按压有效的表现482

第一节 氧气疗法的作用和适应证483

一、生理学483

第三十七章 氧气疗法483

二、氧气疗法的作用484

三、氧气疗法的适应证485

第二节 氧气疗法的具体方法485

一、一般给氧486

二、特殊方法给氧488

三、加用机械通气和血管扩张剂的指征488

四、停止氧气疗法的指征和步骤490

一、临床观察491

第三节 氧气疗法的原则491

第四节 氧气疗法的监测491

二、实验室监测492

第五节 氧气疗法的护理494

第六节 氧气疗法的并发症及其防治494

一、氧气疗法的并发症494

二、氧中毒的防治495

二、湿度的表示496

一、湿度的概念496

第三十八章 湿化疗法496

第一节 湿度的物理学概念496

三、湿度的测量497

四、温度与湿度的关系497

第二节 湿化疗法的生理和病理基础497

一、呼吸道的湿化497

二、呼吸道的雾化500

第三节 湿化疗法的适应证501

一、吸入气体过于干燥501

二、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急促或过度通气502

三、呼吸道疾病502

四、气管旁路502

五、神经肌肉疾病502

六、其他503

第四节 湿化装置和湿化方法503

一、湿化装置503

二、湿化疗法的选择505

一、湿化剂506

第五节 常用湿化剂及其选择506

二、雾化剂507

第六节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508

一、副作用508

二、注意事项509

第一节 气溶胶力学511

一、气溶胶沉积方式511

第三十九章 气溶胶吸入疗法511

二、影响微粒沉积的因素512

第二节 气溶胶发生系统513

一、喷射雾化器513

二、超声雾化器513

三、雾化加湿513

第三节 临床应用513

一、水负荷过多514

第四节 存在问题514

四、沐舒坦514

三、肺表面活性物质514

二、干扰素514

一、雾化液的配制514

二、呼吸道继发感染515

三、药物刺激引起支气管痉挛515

第四十章 经气管用药516

第一节 气管内用药的机制516

一、生理学基础516

二、药物进入气道后的归宿517

三、气道给药的优越性517

四、气道给药的特点及应用范围517

第二节 气管内常用药物及其剂量518

一、肾上腺素518

二、纳洛酮518

三、异丙基肾上腺素518

四、沙丁胺醇518

九、布地缩松519

八、丙酸倍氯美松519

十、糜蛋白酶519

五、间羟异丙基肾上腺素519

六、异丙东莨菪碱519

七、地塞米松519

十一、盐酸氨溴索(沐舒坦)520

十二、肺表面活性物质520

十三、一氧化氮520

十四、三氮唑核苷520

十五、干扰素521

十六、吸入麻醉药521

第三节 气管内用药方法521

一、雾化吸入法521

二、气道滴注522

一、解除支气管痉挛的药物523

二、肺表面活性物质523

三 一氧化氮523

三、气体吸入523

第四节 临床应用523

四、前列腺素524

五、抗生素524

六、抗病毒药物524

七、稀释痰液药物524

八、复苏药物524

九、全氟化碳524

二、气道内滴注给药影响药物肺内分布的因素525

第五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525

一、雾化给药影响雾粒肺内沉积的因素525

三、影响吸入气体疗效的因素526

第四十一章 支气管灌洗527

第一节 支气管灌洗的指征527

一、羊水有粘稠胎粪污染527

一、支气管灌洗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方法528

第二节 支气管灌洗的方法528

五、新生儿肺不张528

三、呼吸道分泌物粘稠528

二、肺出血伴气道堵塞528

四、大量乳汁误吸528

二、支气管灌洗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方法529

三、机械通气时的支气管灌洗方法529

四、支气管灌洗治疗肺不张的方法530

第三节 支气管灌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530

一、低氧血症530

二、肺气漏530

三、肺不张530

四、继发感染530

五、出血531

第四节 支气管灌洗的注意事项531

一、物理治疗的定义532

二、胸部物理治疗532

第一节 概述532

第四十二章 胸部物理治疗532

三、胸部物理治疗的方式533

四、胸部物理治疗的目的与意义533

第二节 胸部物理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533

一、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533

二、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534

三、胸部物理治疗的适应证534

第三节 胸部物理治疗的方法535

四、胸部物理治疗的禁忌证535

一、翻身与体位引流536

二、叩击胸背537

三、震颤537

四、吸痰538

五、胸部理疗方法539

第四节 胸部物理治疗的并发症与注意事项541

一、胸部物理治疗的并发症541

二、胸部物理治疗的注意事项542

一、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化成分544

第二节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基础知识544

第四十三章 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544

第一节 发展历史与概况544

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与代谢547

三、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功能547

四、肺表面活性物质功能检测548

第三节 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的种类548

一、天然型PS548

二、改进的天然型PS549

三、合成PS549

四、重组PS550

第四节 肺表面活性物质用药适应证与时机550

一、适应证550

二、给药时机551

第五节 肺表面活性物质用药方法551

一、用药方法551

第六节 肺表面活性物质用药后的监护与注意事项552

一、疗效观察和监护552

三、用药次数552

二、用药剂量552

二、注意事项553

第七节 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553

一、免疫反应553

二、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554

三、对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554

四、其他可能发生的问题554

五、随访结果及长期不良反应观察555

第四十四章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556

第一节 发展历史与概况556

第二节 一氧化氮的合成与代谢557

一、一氧化氮的合成557

二、一氧化氮生物合成的调节557

三、一氧化氮的病理性释放558

四、一氧化氮的灭活与排泄558

一、一般生理功能559

第三节 一氧化氮的药理作用559

二、一氧化氮介导的血管扩张作用560

三、选择性扩张肺血管的机制560

第四节 吸入一氧化氮气体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561

一、气源561

二、连接方法561

三、气体浓度监测方法562

四、一氧化氮常用浓度与应用时间563

第五节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监测564

一、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疗效564

五、增加疗效的方法564

七、反跳效应564

六、一氧化氮的撤离564

二、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安全性监测565

第六节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的临床应用566

一、应用指征566

二、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566

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67

五、胎粪吸入综合征568

四、足月儿低氧性呼吸衰竭568

六、严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慢性肺疾病569

七、心脏疾病术后569

第七节 一氧化氮的毒性机制及防治方法570

一、氧自由基损伤570

二、二氧化氮的毒性作用570

五、颅内出血571

六、DNA损伤571

四、高铁血红蛋白的产生571

三、对肺表面活性物质功能的影响571

七、对一氧化氮依赖572

八、其他可能的副作用572

第四十五章 新生儿液体疗法573

第一节 新生儿体液平衡特点573

一、胎儿和新生儿体液的总量与分布573

二、新生儿水代谢特点573

三、新生儿电解质需要量576

第二节 新生儿电解质平衡紊乱577

一、低钠血症与高钠血症577

二、低钾血症与高钾血症578

三、低钙血症与高钙血症580

四、低镁血症与高镁血症583

第三节 新生儿液体疗法及其监测584

一、临床常用液体584

二、液体疗法585

三、液体疗法的监测586

第四十六章 新生儿营养支持588

第一节 正常新生儿的营养需要588

一、能量需要588

二、蛋白质的需要589

三、脂肪的需要589

六、维生素的需要590

五、矿物质的需要590

四、碳水化合物的需要590

第二节 危重新生儿的营养需要与管理592

一、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需要与管理592

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营养需要与管理594

三、短肠综合征的营养需要与管理595

四、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营养需要与管理596

五、动脉导管未闭的营养需要与管理597

六、小于胎龄儿的营养需要与管理597

第三节 新生儿营养的监测598

一、上臂围及股围598

二、皮褶厚度598

第四节 胃肠道喂养599

一、定餐的胃肠道喂养599

二、持续胃肠道喂养599

三、早产儿和极危重儿的母乳喂养599

四、胃肠道和胃肠道外混合性喂养599

一、胃肠道外营养的适应证与禁忌证600

第五节 胃肠道外营养600

二、胃肠外营养成分601

三、胃肠外营养给药途径与方法603

四、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605

第五篇 新生儿常用呼吸机简介、消毒、保养与维护613

第四十七章 新生儿常用呼吸机简介613

第一节 呼吸机的基本结构与原理613

一、呼吸机的基本结构613

二、呼吸机的基本工作原理614

第二节 呼吸机的分类、控制与通气方式615

一、呼吸机的分类615

二、呼吸机的控制方式616

三、常用的呼吸机通气方式616

第三节 常用新生儿呼吸机介绍616

一、斯蒂芬尼(Stephanie)小儿呼吸机617

二、科迪娜(Christina)小儿呼吸机618

四、Babylog 8000 plus新生儿呼吸机619

三、西门子(Siemens)伺服SV 300/SV 300A+NO型呼吸机619

五、千禧(Sechrist)婴儿呼吸机621

六、NPB-STAR 500/950型婴儿呼吸机622

七、熊牌750型(BEARCUB 750PSV)早产儿专用呼吸机622

八、美国鸟牌(BIRD)“银VIP”型新生儿、早产儿专业呼吸机623

九、纽邦(NEWPORT)呼吸机WAVE/E-200624

十、SLE 5000高频振荡/常频婴儿呼吸机625

十一、新生儿无创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系统626

一、呼吸机的消毒原则627

第四十八章 呼吸机的消毒、保养与维护627

第一节 呼吸机的消毒627

二、呼吸机的清洁和消毒方法628

第二节 呼吸机的保养与维护629

一、保养和维护人员的素质要求629

二、呼吸机的日常保养630

三、呼吸机的维护631

四、呼吸机重要功能和工作状态的检测632

五、呼吸机常见故障与排除6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