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LTE UMTS长期演进理论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意)StefaniaSesia,(摩洛哥)IssamToufik,(英)MatthewBaker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21496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64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486页
- 主题词:移动通信:无线电通信-通信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LTE UMTS长期演进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背景介绍1
1.1 UMTS长期演进的背景1
1.1.1历史背景1
1.1.2移动无线电环境中的LTE技术1
1.1.3 3GPP的标准化流程4
1.2 LTE的需求和目标5
1.2.1系统性能需求6
1.2.2部署成本和互操作性10
1.3 LTE关键技术11
1.3.1多载波技术11
1.3.2多天线技术12
1.3.3分组交换无线接口13
1.3.4用户设备能力14
1.4从理论到实践14
参考文献15
第1部分 网络架构和协议17
第2章 网络架构17
2.1引言17
2.2总体框架概述17
2.2.1核心网19
2.2.2接入网20
2.2.3漫游架构21
2.2.4与其他网络的互操作22
2.3协议架构22
2.3.1用户平面22
2.3.2控制平面23
2.4 QoS和EPS承载23
2.5 E-UTRAN网络接口:S1接口27
2.5.1 S 1协议结构27
2.5.2 S 1接口初始化28
2.5.3 S 1接口的上下文管理29
2.5.4 S 1接口的承载管理29
2.5.5通过S1接口的寻呼29
2.5.6 S 1接口上的移动性29
2.5.7 S 1接口上的负荷管理31
2.6 E-UTRAN的网络接口:X2接口32
2.6.1 X2接口的协议结构32
2.6.2 X2接口的初始化32
2.6.3 X2接口上的移动性33
2.6.4 X2接口上的负载和干扰管理35
2.6.5 X2接口上的UE历史信息36
2.7小结36
参考文献36
第3章 控制平面协议38
3.1引言38
3.2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39
3.2.1简介39
3.2.2系统信息40
3.2.3 LTE内的连接控制42
3.2.4连接模式下RAT间的移动性49
3.2.5测量50
3.2.6其他RRC信令52
3.3 PLMN和小区选择53
3.3.1简介53
3.3.2 PLMN选择53
3.3.3小区选择53
3.3.4小区重选54
3.4寻呼57
3.5小结58
参考文献58
第4章 用户平面协议59
4.1引言59
4.2分组数据汇聚协议60
4.2.1功能和结构60
4.2.2报头压缩61
4.2.3安全性62
4.2.4切换63
4.2.5数据包丢弃65
4.2.6 PDCP PDU格式66
4.3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67
4.3.1 RLC实体67
4.3.2 RLC PDU格式73
4.4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75
4.4.1 MAC结构75
4.4.2 MAC功能78
4.5小结83
参考文献83
第2部分 物理层下行链路84
第5章 正交频分多址84
5.1引言84
5.2 OFDM85
5.2.1正交复用原理85
5.2.2峰均功率比和非线性灵敏度91
5.2.3对载波频偏和时变信道的灵敏度93
5.2.4定时偏移和循环前缀计算95
5.3 OFDMA98
5.3.1参数计算98
5.3.2 LTE的物理层参数99
5.4小结101
参考文献101
第6章 下行物理层设计简介103
6.1引言103
6.2传输资源结构103
6.3信号结构105
6.4下行链路操作简介106
参考文献107
第7章 同步和小区搜索108
7.1引言108
7.2 LTE同步序列和小区搜索108
7.2.1 Zadoff-Chu序列111
7.2.2主同步信号(PSS)序列112
7.2.3辅同步信号(SSS)序列115
7.2.4小区搜索性能117
7.3相干与非相干检测119
7.3.1相干检测119
7.3.2非相干检测120
参考文献121
第8章 参考信号和信道估计122
8.1参考信号和信道估计简介122
8.2 LTE参考信号设计123
8.2.1小区专用参考信号123
8.2.2 UE专用参考信号126
8.3参考信号辅助信道建模和估计127
8.3.1时频域相关:WSSUS信道模型127
8.3.2空间域相关:克罗内克(Kronecker)模型129
8.4频域信道估计130
8.4.1信道插值估计130
8.4.2线性信道估计的通用方法132
8.4.3性能比较134
8.5时域信道估计135
8.5.1有限和无限长度MMSE135
8.5.2归一化最小均方估计137
8.6空域信道估计137
8.7先进技术139
参考文献139
第9章 下行链路物理数据和控制信道142
9.1引言142
9.2下行数据传输信道142
9.2.1物理广播信道(PBCH)142
9.2.2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144
9.2.3物理多播信道(PMCH)147
9.3下行链路控制信道148
9.3.1控制信道设计需求148
9.3.2控制信道结构和内容149
9.3.3控制信道操作155
9.3.4控制信道的调度过程159
参考文献159
第10章 信道编码和链路自适应160
10.1引言160
10.2链路自适应和反馈计算161
10.3信道编码165
10.3.1信道编码的理论分析165
10.3.2 LTE数据信道的信道编码174
10.3.3 LTE控制信道编码182
10.4小结183
参考文献184
第11章 多天线技术187
11.1多天线基本理论187
11.1.1概述187
11.1.2 MIMO信号模型190
11.1.3单用户MIMO技术190
11.1.4多用户技术194
11.2 LTE的MIMO方案197
11.2.1实践中的考虑197
11.2.2单用户方案198
11.2.3多用户方案205
11.2.4物理层MIMO性能212
11.3小结216
参考文献216
第12章 多用户调度和干扰协调219
12.1引言219
12.2资源分配策略的常规考虑220
12.3调度算法222
12.3.1遍历容量222
12.3.2时延受限容量224
12.3.3调度策略性能224
12.4 LTE中资源调度的考虑226
12.5干扰协调和频率复用226
12.6小结230
参考文献230
第13章 无线资源管理232
13.1引言232
13.2 UE移动性行为概述232
13.3小区搜索233
13.3.1 LTE小区搜索234
13.3.2 UMTS小区搜索234
13.3.3 GSM小区搜索235
13.4驻留在LTE中的测量236
13.4.1 LTE测量237
13.4.2 UMTS FDD测量238
13.4.3 UMTS TDD测量238
13.4.4 GSM测量238
13.4.5 cdma2000测量238
13.5 RRC IDLE状态下的LTE移动性——邻小区监视和小区重选239
13.5.1基于优先级的小区重选239
13.5.2空闲模式下的测量240
13.6 RRC CONNECTED状态下的LTE移动性——切换240
13.6.1监视间隔模式特征240
13.6.2测量上报243
13.6.3切换到LTE243
13.6.4切换到UMTS245
13.6.5切换到GSM245
13.7小结245
参考文献246
第14章 广播模式操作247
14.1引言247
14.2广播模式247
14.2.1广播和多播247
14.2.2 UMTS R6版MBMS业务和传输系统248
14.3 LTE中的MBMS249
14.3.1 MBMS单频网250
14.3.2 MBMS部署252
14.3.3 MBMS架构和协议255
14.4 UE的MBMS接收性能258
14.4.1双接收机能力258
14.4.2紧急业务支持258
14.5移动广播模式的比较258
14.5.1蜂窝网络传送259
14.5.2广播网传送259
14.5.3业务和应用259
参考文献260
第3部分 物理层上行链路261
第15章 上行物理层设计261
15.1引言261
15.2 SC-FDMA原理262
15.2.1 SC-FDMA传输原理262
15.2.2时域信号生成262
15.2.3频域信号生成263
15.3 LTE中的SC-FDMA设计265
15.3.1 LTE传输处理265
15.3.2 SC-FDMA参数266
15.3.3 SC-FDMA中的直流子载波267
15.3.4脉冲成形268
15.4小结271
参考文献271
第16章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273
16.1引言273
16.2参考信号序列生成273
16.2.1基站基本参考信号和参考信号分组275
16.2.2通过基序列循环时间移位获取正交参考信号276
16.3序列组跳变及规划277
16.3.1序列组跳变277
16.3.2序列组规划278
16.4循环移位跳变279
16.5解调参考信号280
16.6上行探测参考信号282
16.6.1 SRS子帧的配置和位置282
16.6.2 SRS传输间隔和周期282
16.6.3 SRS符号结构283
16.7小结285
参考文献285
第17章 上行物理信道结构287
17.1引言287
17.2上行共享数据信道结构287
17.3上行控制信道设计290
17.3.1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结构291
17.3.2 PUCCH上的信道质量指示器的传输294
17.3.3 PUCCH上来自UE的CQI和HARQACK/NACK的复用296
17.3.4 PUCCH上的HARQACK/NACK传输297
17.3.5同一个PUCCH RB上CQI和HARQ ACK/NACK复用303
17.3.6 PUCCH上的调度请求传输304
17.4上行控制信令和UL-SCH数据共享信道的复用305
17.5多天线技术306
17.5.1闭环切换的天线分集306
17.5.2多用户“虚拟”MIMO或SDMA307
17.6小结308
参考文献308
第18章 上行容量和覆盖310
18.1引言310
18.2上行容量311
18.2.1影响上行容量的因素311
18.2.2 LTE上行容量评估316
18.3 LTE上行覆盖和链路预算318
18.4小结321
参考文献321
第19章 随机接入323
19.1引言323
19.2 LTE中随机接入的使用和需求323
19.3随机接入过程324
19.3.1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324
19.3.2无竞争随机接入过程327
19.4物理随机接入信道设计327
19.4.1 PRACH和PUSCH以及PUCCH的复用327
19.4.2 PRACH结构328
19.4.3前导序列原理和设计334
19.5 PRACH实现346
19.5.1 UE发射机346
19.5.2 eNode B PRACH接收机346
19.6 TDD模式的PRACH351
19.7小结352
参考文献353
第20章 上行传输过程354
20.1引言354
20.2上行定时控制354
20.2.1概述354
20.2.2定时提前过程355
20.3功率控制357
20.3.1概述357
20.3.2详细功控流程358
20.3.3 UE功率余量上报363
20.3.4上行功控策略小结363
参考文献363
第4部分 实际部署365
第21章 无线传播环境365
21.1引言365
21.2 SISO和SIMO信道模型366
21.2.1 ITU信道模型367
21.2.2 3GPP信道模型367
21.2.3扩展ITU信道模型367
21.3 MIMO信道369
21.3.1空间相关性的影响369
21.3.2 SCM信道模型371
21.3.3扩展SCM信道模型373
21.3.4 WINNER信道模型374
21.3.5 LTE评估模型375
21.3.6 MIMO信道模型比较378
21.3.7具有空间相关性的扩展ITU信道模型379
21.4针对IMT-Advanced的ITU信道模型380
21.5 MIMO信道模拟381
21.5.1性能和一致性测试381
21.5.2针对一致性测试的LTE信道模型381
21.5.3信道仿真器需求381
21.5.4MIMO一致性测试382
21.6小结383
参考文献383
第22章 射频方面385
22.1引言385
22.2频带及其安排386
22.3发射机RF要求388
22.3.1期望发射的要求388
22.3.2多余辐射要求390
22.3.3功率放大器考虑393
22.3.4发射机射频需求小结397
22.4接收机射频需求397
22.4.1接收机总体需求397
22.4.2发射信号泄漏398
22.4.3最大输入电平等级399
22.4.4小信号需求400
22.4.5选择性和阻塞性规范403
22.4.6杂散辐射408
22.4.7交调要求409
22.4.8动态范围411
22.4.9接收机要求小结412
22.5射频损耗412
22.5.1发射机RF损耗413
22.5.2主要RF损耗模型416
22.6小结421
参考文献421
第23章 成对和非成对频谱423
23.1引言423
23.2双工模式423
23.3非成对频谱的干扰问题425
23.3.1邻近信道干扰场景426
23.3.2干扰场景小结434
23.4半双工系统设计考虑434
23.4.1发射/接收切换的调节434
23.4.2异构系统共存436
23.4.3 HARQ和控制信令438
23.4.4半双工FDD(HD-FDD)物理层操作439
23.5互易性440
23.5.1互易性条件441
23.5.2互易性应用444
23.5.3互易性小结447
参考文献447
第5部分 结束语449
第24章后LTE时代449
缩略语452
热门推荐
- 2545239.html
- 3276495.html
- 567929.html
- 575861.html
- 3312084.html
- 1659303.html
- 1142980.html
- 1156928.html
- 2372867.html
- 7357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68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25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4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01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40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54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20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9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87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