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同济大学志 1907-2000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同济大学志 1907-2000
  • 杨东援主编;《同济大学志》编辑部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82392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194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12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同济大学志 1907-200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八篇 大事记1

第一章 上海城市建设学院1

第一篇 历史沿革3

第一章 宝隆办学德国模式3

第二章 华人接办继承发展5

第三章 跻身国立不断壮大6

第四章 日寇入侵六次迁校8

第五章 全国解放院系调整10

第六章 历经挫折曲折前进12

第七章 改革开放全面发展15

第二篇 领导体制及机构21

第一章 领导体制21

第一节 解放前学校领导体制和隶属关系21

第二节 解放后学校隶属关系22

第三节 解放后学校领导体制23

第四节 现行领导体制24

第五节 历任学校主要负责人25

第二章 党政管理机构29

第一节 沿革29

第二节 现行党政管理机构设置32

第三节 现行行政管理机构简介32

第四节 现行党委工作机构简介43

第一章 教职工队伍的发展51

第三篇 教职工51

第二章 人事管理55

第一节 定编55

第二节 师资培养63

第三节 专业技术职称评聘67

第四节 人才引进与人才流动73

第五节 工资与福利76

第六节 考核86

第七节 入选的各类杰出人才89

第八节 离、退休91

第一节 本(专)科招生95

第一章 招生95

第四篇 学生95

第二节 研究生招生112

第三节 高职招生117

第四节 职教招生118

第二章 管理与教育119

第一节 机构与人员119

第二节 规章 制度123

第三节 收费、助学与奖学124

第四节 奖励与处分132

第十九篇 附录135

第五节 思想教育136

第六节 军训139

第三章 分配与就业140

第一节 本(专)科生141

第二节 研究生145

第四章 解放前的学生运动146

第一节 声援“五四”运动146

第二节 在“五卅”怒涛中搏斗146

第三节 冲破“誓约书”的禁令148

第四节 在抗日烽火中锻炼成长150

第五节 投身“抗暴”斗争152

第七节 救饥救寒爱国爱民155

第六节 在“五·二○”斗争中呈英豪155

第八节 在“一·二九”血案中156

第九节 继续战斗迎接解放160

第五篇 教育(上)——本专科生教育165

第一章 专业设置165

第一节 建校初期165

第二节 国立同济大学时期165

第三节 解放初至“文化大革命”前166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169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以后170

第二章 教学计划174

第一节 培养目标174

第二节 课程体系175

第三节 教学计划的制订及学时176

第一节 基本指导思想177

第三章 教学改革177

第二节 教改内容178

第四章 课程建设182

第一节 解放前182

第二节 解放初至“文化大革命”182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以后183

第五章 教材建设194

第一节 概况194

第二节 教材管理195

第三节 获奖情况196

第四节 “九·五”重点教材建设规196

第六章 实践教学201

第一节 实习教学201

第二节 毕业设计(论文)与课程设206

第一节 学校办学水平评估209

第七章 教学评估209

第二节 院系本科教学评价209

第三节 专业评估210

第四节 课程评估213

第五节 其他教学环节 评估214

第八章 体育214

第一节 解放前的体育活动214

第二节 体育教学216

第三节 群众性体育活动218

第四节 学校运动队220

第九章 教学管理222

第一节 管理机构222

第二节 学籍管理223

第三节 教学质量管理224

第四节 学位管理225

第六篇 教育(中)——研究生教育229

第一章 研究生教育与学位的沿革229

第二章 学科、专业的设置231

第一节 按《学科、专业目录》的学科、专业231

第二节 按专业学位设置的学科、专业240

第三章 学科、专业简介242

第一节 按《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的学科、专业简介244

第二节 按专业学位设置的学科、专业简介258

第四章 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260

第一节 培养目标260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60

第三节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65

第四节 非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培养267

第五节 研究生的考核与检查268

第六节 研究生的学籍管理268

第五章 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审批与管理270

第六章 学位工作275

第一节 学位委员会275

第二节 学位授予工作275

第七篇 教育(下)——高等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81

第一节 沿革281

第一章 高等技术教育281

第二节 教学282

第三节 中澳学院教学情况287

第二章 成人教育288

第一节 沿革288

第二节 教学289

第三节 教学研究与科研306

第三章 职业教育307

第一节 职业教育学院的成立307

第二节 教学307

第三节 中德职教师资培养合作项目309

第一节 高等技术教育310

第四章 组织机构与人员310

第二节 成人教育311

第四节 党组织机构及领导313

第三节 职业教育313

第八篇 科学研究317

第一章 沿革317

第一节 解放前317

第二节 全国解放至“文化大革命”前318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320

第四节 恢复发展时期320

第五节 迅猛发展时期322

第二章 机构与制度325

第一节 学术组织325

第二节 科研机构325

第三节 管理制度330

第一节 课题331

第三章 课题与成果331

第二节 成果338

第三节 获奖339

第四章 学术活动357

第一节 概况357

第二节 学会活动357

第三节 主办国际(地区)学术会议359

第四节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61

第五章 论文著作363

第一节 学术论文363

第二节 学术著作364

第三节 学术刊物365

第二节 服务内容及管理368

第六章 科技服务368

第一节 沿革368

第三节 成果推广369

第四节 产学研合作377

第一节 基本情况385

第一章 实验室385

第九篇 教学设施385

第二节 重点实验室介绍388

第三节 实验室管理396

第二章 图书馆399

第一节 沿革399

第二节 文献工作402

第三节 读者服务406

第四节 现代化设施和技术服务413

第五节 管理工作414

第六节 学术研究与对外交流415

第三章 出版社415

第一节 沿革415

第二节 机构与人员418

第三节 管理419

第四节 出版420

第一节 沿革429

第四章 档案馆429

第二节 档案工作管理430

第三节 馆藏档案430

第四节 馆藏资料434

第五节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434

第一节 沿革435

第五章 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435

第六节 学术活动和科研成果435

第二节 机构与人员436

第三节 主要工作与成果437

第四节 设施与服务438

第六节 电教中心439

第五节 对外交流439

第六章 体育场馆440

第七章 教室441

第一节 管理与机构沿革441

第二节 教室发展442

第十篇 后勤保障447

第一节 解放前校址变迁及建设状况447

第一章 基本建设447

第二节 解放后校园建设449

第三节 学校主要建筑453

第四节 基建管理454

第五节 历年基建拨款情况455

第二章 房地产管理457

第一节 管理机构457

第二节 现有房地产概况458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459

第一节 沿革461

第三章 物资供应与管理461

第二节 物资的供应和管理462

第三节 清产核资工作465

第四节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466

第一节 概况468

第四章 总务工作468

第二节 后勤社会化改革469

第三节 财务管理470

第四节 通信管理471

第五节 膳食管理472

第六节 学生宿舍管理473

第七节 房屋修缮管理474

第八节 校园绿化与校园卫生475

第九节 其他480

第五章 财务与审计488

第一节 沿革488

第二节 经费收支概况491

第三节 资产概况494

第四节 审计工作496

第六章 医疗卫生496

第一节 沿革496

第二节 机构与人员497

第三节 医疗业务498

第四节 预防保健499

第六节 社区服务501

第五节 医院管理501

第七章 同济大学红十字会502

第一节 校办工厂的起步与发展505

第一章 基本情况505

第十一篇 校办产业505

第二节 校办产业的发展与壮大505

第二章 校办企业介绍509

第一节 主要企业509

第二节 现有企业527

第一节 管理机构534

第三章 产业管理534

第二节 管理制度536

第一章 基本情况541

第十二篇 对外交流与合作541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543

第一节 招生工作543

第二节 教学工作554

第三节 管理工作556

第三章 外籍专家559

第一节 外籍专家、教师的聘请559

第二节 名誉学位、职称的授予工作560

第三节 “顾问教授”的授予工作563

第一节 校际合作568

第四章 国际合作568

第二节 国际会议571

第三节 合作科研574

第四节 合作办学576

第五节 国际互访578

第六章 海外捐赠580

第一节 奖励(基)金580

第二节 重大捐赠项目582

第一章 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587

第十三篇 精神文明建设587

第一节 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587

第二节 创建文明单位588

第三节 齐抓两个文明589

第一节 校级文明单位评比591

第二章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591

第二节 三风建设593

第四节 共建活动594

第三节 先进评选594

第三章 校园文化工作595

第一节 源远流长595

第二节 阵地和设施597

第三节 文化活动及节 庆598

第四节 文化社团599

第四章 校园治安管理6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601

第二节 主要工作602

第二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607

第一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607

第十四篇 中共同济大学组织607

第一章 战争年代同济党组织607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608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609

第二章 组织机构609

第一节 沿革609

第二节 党员大会及党员代表大会610

第三节 党委会612

第四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615

第五节 基层组织617

第三章 党的主要活动和中心工作619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61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621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624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期625

第一节 组织建设632

第四章 党的建设632

第二节 党员634

第三节 干部635

第四节 思想建设637

第五节 廉政建设638

第十五篇 民主党派与群众团体641

第一章 民主党派组织641

第一节 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委员会641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同济大学委*员会644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同济大学支部646

第四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同济大学支部647

第五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同济大学支部648

第六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济大学支部648

第一节 沿革649

第二章 工会649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650

第三节 主要工作651

第四节 教职工代表大会654

第三章 妇女与计划生育组织657

第一节 妇女工作委员会657

第二节 计划生育委员会660

第二节 历次团员代表大会661

第四章 共青团组织661

第一节 沿革661

第三节 组织机构664

第四节 团的自身建设664

第五节 主要工作与活动667

第一节 学生会673

第五章 学生组织673

第二节 研究生会676

第六章 校友会679

第一节 沿革679

第二节 组织机构680

第三节 主要工作685

第七章 其他群众团体686

第一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686

第三节 欧美同学会同济大学分会687

第二节 海外联谊会687

第十六篇 院系所691

第一章 院系所发展变更概况691

第二章 经济与管理学院696

第一节 沿革696

第二节 组织机构和人员696

第三节 教学698

第四节 科学研究706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707

第六节 研究所和研究中心707

第七节 对外交流709

第一节 沿革710

第三章 文法学院710

第二节 组织机构及人员711

第三节 教学715

第四节 科学研究721

第五节 同建律师事务所723

第四章 外国语学院724

第一节 概述724

第二节 英语系724

第三节 德语系728

第四节 日语系732

第五节 留德预备部735

第五章 理学院737

第一节 理学院737

第二节 应用数学系741

第三节 物理系749

第四节 化学系757

第五节 工程力学与技术系764

第六节 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774

第七节 声学研究所783

第六章 机械工程学院789

第一节 学院概况789

第二节 机械工程系792

第三节 热能工程系803

第四节 汽车工程系809

第七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815

第一节 沿革815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818

第三节 教学工作823

第四节 科学研究828

第五节 对外交流830

第一节 概述832

第八章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832

第二节 电气工程系833

第三节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841

第四节 CAD研究中心847

第五节 CIMS研究中心850

第九章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853

第一节 沿革853

第二节 组织机构和人员854

第三节 教学857

第四节 科学研究859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860

第六节 对外交流860

第十章 土木工程学院862

第一节 土木工程学院862

第二节 建筑工程系868

第三节 地下建筑与工程系884

第四节 桥梁工程系893

第五节 道路与交通工程系909

第六节 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918

第七节 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934

第十一章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946

第一节 沿革946

第二节 组织机构及人员947

第三节 教学952

第四节 科学研究971

第五节 教学、科研设施972

第六节 对外交流与合作974

第一节 沿革976

第十二章 新生院976

第二节 组织机构977

第三节 主要工作978

第十三章 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980

第一节 沿革980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981

第三节 科学研究981

第四节 教学与人才培养987

第五节 教学与科研设施989

第六节 对外交流990

第十四章 中德学院991

第一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991

第二节 教学994

第三节 其他998

第十五章 研究所999

第一节 高等教育研究所999

第三节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1006

第二节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问题研究所1006

第一节 医学院1008

第十六章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院系1008

第二节 其他院系1016

第十七篇 人物1021

第一章 学校领导人1021

第一节 历任校长1021

第二节 历任党委书记1027

第三节 历任副校长1029

第四节 历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038

第二章 专家、学者1043

第一节 院士1043

第二节 一、二、三级教授1048

第三节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及1057

第四节 上海市科技精英、建设功臣1060

学科评议组成员1060

第五节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62

第六节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65

第三章 部分知名校友1068

第四章 英雄烈士1069

第一节 沿革1135

第二节 组织机构1137

第三节 教学工作1143

第四节 科学研究1146

第五节 教学与科研设施1149

第六节 民主党派与群众团1151

第二章 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153

第一节 概述1153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人员1155

第三节 教学1174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1178

第五节 教学与科研设施1183

第六节 民主党派与群众团体1186

第三章 附属中学1189

第一节 沿革1189

第二节 教学1191

编后记11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