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俗研究的多重文化审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林晓平,万建中主编;余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8052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20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俗研究的多重文化审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从二重证据到多重文化的民俗学研究1
第一篇 民俗学理论的新视野9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形态9
第一节 民俗研究的理论形态是民俗学进程的逻辑发展9
第二节 民俗学研究对自身学科的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14
第三节 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学术思想的拓展19
第二章 西方民俗学视野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26
第一节 西方民俗学的引进把民间文学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26
第二节 民俗学和古典文学研究结合促进了学术思维的活跃29
第三节 民俗学和古典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创新32
第四节 民俗学和古典文学研究能够“联姻”的原因分析35
第五节 民俗学方法在21世纪能适应中国文学批评和研究37
第三章 政治变革与20世纪中国史诗学术40
第一节 在“中华归主”的使命下,在华传教士对史诗的介绍和传播40
第二节 基于“启蒙”和“救亡”的立场,中国学人对史诗的介绍与讨论42
第三节 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下,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发掘和整理45
第四节 在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下,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搜集承继和研究开展47
第五节 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政策下,中国史诗研究范式的转向49
第六节 政治变革对中国史诗学术影响的反思53
第四章 中国民族文化与上海世界博览会57
第一节 中国民族文化在上海世博会的精彩展示58
第二节 中国民族文化在上海世博会风靡的原因64
第三节 中国民族文化成为“城市再生时代”的前景69
第二篇 民俗节庆的新走向81
第五章 民俗文化与当代都市生活解构81
第一节 民俗文化在当代都市生活的状况82
第二节 民俗文化在当代都市生活的特征85
第三节 民俗文化在当代都市生活的前景89
第六章 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文化解读94
第一节 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历史演变94
第二节 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99
第三节 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未来走向105
第七章 新休假制度下的旅游产业发展113
第一节 传统休假的演变与新休假制度的进步113
第二节 新休假制度给旅游产业带来的影响118
第三节 以新休假制度为契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122
第八章 城市化浪潮中的春节传统节日文化——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个案127
第一节 南昌市春节文化的历史传统与时代特点127
第二节 南昌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嬗变与稳定的特征133
第三节 面对城市化春节传统节日文化的多种选择139
第三篇 民俗文化事项的新观察147
第九章 中国饮食民俗的传统与特色147
第一节 中国饮食民俗的起源与发展147
第二节 饮食民俗的地方特色与菜肴风格151
第三节 饮食民俗的突出优势与三大特点154
第四节 饮食民俗的进食方式与就餐时制158
第五节 饮食民俗的文化意味与艺术魅力161
第十章 庐山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考察——庐山文化景观与自然风物的完美结合166
第一节 庐山历史民俗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优势166
第二节 庐山历史民俗文化遗产的多重文化体现172
第三节 庐山历史民俗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的协调179
第十一章 赣南客家围屋的文化透视185
第一节 赣南客家围屋的整体视角186
第二节 赣南客家围屋的人居文化192
第三节 赣南客家围屋的历史与现状200
第四节 赣南客家围屋的文化定位204
第五节 赣南客家围屋的比较研究210
第十二章 鄱阳湖区域民俗与当代江西发展225
第一节 鄱阳湖区域是江西民俗的发祥地225
第二节 鄱阳湖区域民俗的丰富与和美227
第三节 鄱阳湖区域民俗在当代江西的作用231
第四篇 民俗学与茶文化的新融合237
第十三章 中国茶俗学的理论构架237
第一节 茶俗的定义及其内涵237
第二节 茶俗的划分原则及类型240
第三节 茶俗学的概念和学科特征242
第四节 茶俗学的研究范畴及方法245
第十四章 中国两大饮茶方式的时空嬗变249
第一节 饮茶方式: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249
第二节 调饮与清饮:中国饮茶起始的两极251
第三节 唐宋:调饮法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255
第四节 明清:清饮法成为主流的时代259
第五节 当代:清饮的风行与调饮的不衰262
第十五章 中国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以江西事项为例271
第一节 江西茶事与饮茶习俗的兴起271
第二节 江西茶俗勃兴的多样文化选择280
第三节 江西民间茶道的特殊韵致292
第四节 江西茶俗与文艺的不解之缘302
第十六章 元代茶曲创作与茶事生活反映310
第一节 元代茶曲的创作特点与作者倾向310
第二节 元代茶曲中的茶商形象塑造317
第三节 元代茶曲反映的茶事物质形态326
第四节 元代茶曲反映的精神文化生活339
第五节 元代茶曲创作中的“茶酒之争”348
第五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考355
第十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355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表现与特征355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成就与经验364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走向与前景370
第十八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创新思维378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传承人制度378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问题的提出与依据381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机制的建立与环节384
第十九章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茶文化388
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与国家“非遗”名录388
第二节 茶文化事项在国家“非遗”名录状况分析395
第三节 茶文化事项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399
第二十章 鄱阳湖区域宗教文化遗产保护谫论407
第一节 鄱阳湖区域宗教文化遗产的状况407
第二节 鄱阳湖区域宗教文化遗产的特色412
第三节 鄱阳湖区域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415
后记 初心不改419
热门推荐
- 374612.html
- 893303.html
- 685556.html
- 2202366.html
- 991621.html
- 1683291.html
- 2318747.html
- 2129425.html
- 599269.html
- 772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65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01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88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97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10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90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34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13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00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35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