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财政预算与近代中国的国家建构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任晓兰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55630199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财政预算-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财政预算与近代中国的国家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缘起2
第二节 研究界定8
一、“国家建构”与“国家建设”概念辨析8
二、“税收国家”概念的引入13
第三节 现有研究分析25
第四节 研究方法29
一、文献分析法29
二、比较分析法29
三、个案分析法30
第二章 财政危机与晚清向税收国家的艰难转变31
第一节 晚清中国的财政危机32
一、清前期的财政体制与财政状况32
二、晚清财政危机的步步呈现34
第二节 晚清向税收国家的转变迹象39
一、农业税为主体向工商业税为主体的转变39
二、举借内债这一新筹款方式的出现41
第三节 晚清中国税收结构的现代性缺失47
一、盐税成大宗昭示税负不公47
二、厘金、关税损害商人利益52
三、难以遏制的非税收入59
第三章 公共财政思想的萌生64
第一节 晚清西方财政预算思想的传入64
第二节 从民本到民权: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萌生68
一、传统中国财政思想的民本主旨68
二、晚清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萌生74
第三节 看住“钱袋子”:议会预算监督思想的产生79
一、议会制约政府财政思想的萌生79
二、晚清学者对财政民主路线图的设计87
第四章 议会制度与近代财政预算的尝试93
第一节 财政危机催生近代国会93
一、召开国会成为缓解财政危机的手段94
二、咨议局的诞生98
三、资政院的诞生101
第二节 近代预算制度的产生104
一、资政院与度支部的财政权力配置104
二、资政院预算审查权的宪法确认110
第三节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对政府预算的审议111
一、资政院对预算收入的审议112
二、资政院对预算支出的审议117
第四节 资政院预算审查权行使的困境145
一、资政院预算审议的不了了之147
二、从“解散资政院”的讨论看其政治地位150
三、预算年度安排不利于议员审查权的行使155
四、预算编制中存在的缺陷161
第五章 从财政预算看清末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化166
第一节 地方坐大急需清理财政167
一、地方财权坐大危及中央167
二、清理财政促成预算试办174
第二节 咨议局预算审查权的行使180
一、咨议局预算审议中与督抚的艰难较量180
二、湖南咨议局对财政收入的审议184
三、顺直咨议局对财政支出的审议187
第三节 宣统三年全国性地方预算的尝试191
一、预算出现盈余的省份192
二、预算出现赤字的省份195
三、预算平衡的省份200
第四节 晚清国家税和地方税的划分201
一、国家税与地方税划分的争论201
二、资政院对河南印花税的审议207
第六章 财政预算与转型中的晚清社会217
第一节 财政预算与官员俸禄的变化217
一、清前期的官吏收入218
二、晚清财政预算与官员收入的变化221
第二节 农民抗税冲击统治合法性225
第三节 商会与清廷的税收博弈:以天津为例232
一、商会成立为天津商人政治参与提供制度性机遇233
二、晚清天津商人的税收负担241
三、商会在税收政策制定上的政治参与248
四、晚清商人政治参与的特点263
第七章 财政危机与社会革命:中法两国近代国家建构之比较268
第一节 近代中法的财政危机引发统治危机269
一、近代中法社会革命前夕的财政危机269
二、召开议会:中法应对财政危机的政治选择273
第二节 改革与革命的赛跑277
一、财政改革唤起法国民众的自由回忆278
二、议会预算审议难撼大清皇权284
第三节 近代中法议会作用迥异的原因287
一、中法革命之前资产阶级的发展状况不同287
二、公共财政思想产生的目标不同292
三、中法两国的历史传统不同295
四、税收与预算制度产生的历史机缘不同299
第八章 结语303
参考文献312
后记349
热门推荐
- 2750247.html
- 3394454.html
- 794026.html
- 2113282.html
- 1754083.html
- 1211999.html
- 2820104.html
- 2507684.html
- 3011378.html
- 30911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71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32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40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26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6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73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98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87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31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