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区社会学引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山区社会学引论
  • 李明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750382793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山区社会学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导言1

1.1 山区社会学的形成背景1

1.1.1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

1.1.2 多学科合作参与研究的基础2

1.2 山区社会学的由来4

1.2.1 国际的山区社会学研究5

1.2.2 中国的山区社会学研究5

1.3 山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6

1.4 山区社会学的研究领域8

1.4.1 山区人口问题的研究8

1.4.2 山区社会经济文化类型研究8

1.4.3 山地社区结构研究9

1.4.4 山地区域社会与其他区域社会的关系研究9

1.4.5 山区社会问题的研究9

1.4.6 山地区域社会变迁和发展机制的研究10

1.5 山区社会学的研究意义10

参考文献12

2 山区社会学的理论基础13

2.1 环境与社会互动论13

2.1.1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评析14

2.1.2 人类生态系统分析16

2.1.3 环境社会学理论18

2.1.4 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上古尔格尔研究的模型18

2.2 社会类型比较论19

2.2.1 社会类型比较研究的对象、单位与方法20

2.2.2 类型比较理论的主要观点23

2.3 社会发展理论27

2.3.1 发展观的演变27

2.3.2 社区发展理论29

参考文献31

3 费孝通先生的山区社会学思想32

3.1 费孝通先生的类型比较观32

3.2 费孝通先生山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平衡观36

3.2.1 人文生态概念的基本含义36

3.2.2 山区人文生态失调的后果及社会原因37

3.2.3 山区人文生态改造的思想39

3.2.4 新型山区人文生态关系建立的区域观40

3.2.5 结论与启示41

参考文献42

4 山区社会的界定43

4.1 山区社会的概念与认定43

4.1.1 山区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地域社会43

4.1.2 山地社区认定45

4.2 山地社区特征认定49

4.2.1 山地社区的自然环境特征49

4.2.2 山地社区的社会类型特征51

4.3 一个具体的山地社区的界定与研究54

4.3.1 山地社区界划的原则与方法54

4.3.2 山地社区界划的高虹个案55

参考文献59

5 山区社会的经济文化类型特征60

5.1 山区社会的人地生态系统结构60

5.1.1 山区人地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60

5.1.2 我国山区人地系统的主要类型特征61

5.1.3 我国山区人地系统的层次结构62

5.1.4 我国山区人地系统结构的变迁类型62

5.1.5 我国山区人地系统结构优化64

5.2 山区社会的生计方式66

5.2.1 生计方式的概念与内涵66

5.2.2 生计方式研究的意义67

5.2.3 山区农户生计经营行为的比较特点68

5.2.4 可持续生计方式的改造生成机制70

5.2.5 山区农民生计方式个案分析71

5.3 山区社会的文化特性及其影响73

5.3.1 山区文化基本特性及形成机理73

5.3.2 山区文化对山地经济的影响75

参考文献77

6 山区社会的人口78

6.1 山区人口分布特点78

6.1.1 山区人口分布的历史考察78

6.1.2 山区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79

6.1.3 山区人口与生态环境80

6.2 山区人口的角色关系与心理失衡81

6.2.1 贫困山区人口的心理障碍81

6.2.2 造成心理障碍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形成机制83

6.2.3 消除心理障碍的途径和方法85

6.3 山区人口移动的类型和原因87

6.3.1 山区人口移动的类型87

6.3.2 山区人口移动的原因89

6.3.3 山区人口移动的社会效应91

6.4 山区工业化与人口迁移92

6.4.1 山区工业化与人口供求关系93

6.4.2 山区人口内部迁移的特征93

6.4.3 山区工业化对人口内部迁移的效果94

6.4.4 山区人口内部迁移的对策95

参考文献96

7 山区社会的组织结构97

7.1 传统的山区农村社区组织97

7.1.1 宗族组织97

7.1.2 行政和准行政组织100

7.1.3 村际组织102

7.1.4 现代组织因素的导入104

7.1.5 山区棚民的社会组织106

7.2 集体化运动与山区农村社区基层政权组织的创新107

7.2.1 山区农村社区基层政权组织的创新107

7.2.2 山区农村社区经济组织的创新109

7.2.3 我国农村社区组织创新的社会效应116

7.2.4 林业管理体制与山区社会组织117

7.3 改革与山区农村社区组织的创新118

7.3.1 国家对农村直接控制的隐退119

7.3.2 农村与农民自组织化程度的提高120

7.3.3 市场经济与农村和农民组织化变迁125

参考文献126

8 山区社会的区域关系127

8.1 山区社会区域关系的研究意义127

8.2 山区外部区域关系类型132

8.2.1 生态关联关系133

8.2.2 产业关联关系135

8.2.3 社会文化类型的协调关系136

8.2.4 人口迁移关系137

8.3 山区社会区域关系失衡的症结139

8.3.1 山区社会区域关系失衡的结果139

8.3.2 城乡关系对立与山区社会区域关系失衡139

8.4 山区社会区域关系的调整141

8.4.1 发达国家协调山区区域关系的相关政策与措施141

8.4.2 我国协调山区区域关系的对策和措施及其评价143

参考文献145

9 山区的贫困问题146

9.1 我国贫困地区的分布及其特点146

9.1.1 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在山区146

9.1.2 贫困地区的范围和分布148

9.1.3 贫困山区的主要特点150

9.2 社会结构与山区贫困153

9.2.1 对2种贫困观的分析153

9.2.2 山区社会的贫困现象分析154

9.2.3 山区贫困的社会结构原因分析156

9.3 山区扶贫战略的评价157

9.3.1 我国扶贫战略的演变157

9.3.2 对现行扶贫战略的分析158

9.4 贫困山区的脱贫模式160

9.4.1 富裕中的贫困160

9.4.2 脱贫模式161

参考文献167

10 山区农村的技术传播机制168

10.1 技术传播分析的理论框架168

10.1.1 技术传播与山区社会变迁168

10.1.2 技术传播与山区社会结构170

10.2 山区农村技术传播机制的实证分析173

10.2.1 研究点的背景条件173

10.2.2 农户类型分析174

10.2.3 农户的技术观176

10.2.4 技术选择的客观条件与制度背景180

10.2.5 技术交流与社会关系结构182

10.2.6 技术传播过程中的人际互动184

参考文献187

11 山区发展与山区城镇化188

11.1 山区城镇化的反贫困效应188

11.2 山区城镇化的过程及特点190

11.2.1 山区集镇发育的农业发展推动机制191

11.2.2 山区集镇发育的非农产业集聚机制192

11.2.3 山区集镇发育的人口吸纳机制193

11.2.4 山区集镇的确认机制与投入机制195

11.2.5 社区服务机制与山区集镇社区质量的改善196

11.3 山区集镇进一步发展的对策201

参考文献202

12 山区可持续发展203

12.1 山区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203

12.1.1 社会发展的特殊性203

12.1.2 评价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205

12.1.3 研究社会发展价值观的理论意义212

12.2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理念213

12.2.1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发展理念213

12.2.2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参与理念217

12.3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行动219

12.3.1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共识219

12.3.2 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以来的进展220

12.3.3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议题221

12.4 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222

12.4.1 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222

12.4.2 影响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224

12.4.3 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227

参考文献229

附录 “参与性”方法在山区发展研究中的应用230

1 参与性方法及其特点230

1.1 参与性方法230

1.2 参与性方法的特点231

1.3 参与性方法的优点231

2 PRRA方法在中国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32

3 参与性方法在临安的实践233

3.1 参与性诊断过程234

3.2 参与性设计过程237

3.3 参与性推广方法238

后记2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