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冯忠良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14147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07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33页
- 主题词:心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1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3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3
一、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3
二、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及早期著作6
三、实验教育学运动9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0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0
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7
三、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2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现状26
一、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成就27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8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34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34
一、关于教育心理学对象的几种代表性观点34
二、教育的本质37
三、教育心理学对象的确定43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内容47
一、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47
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48
三、教育心理学的分支掌科50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51
一、教育心理学同邻近心理学科的关系51
二、教育心理学同其他教育学科的关系53
第三章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55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55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55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学56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58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61
一、调查法61
二、实验法68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问题的研究程序71
一、确定研究课题71
二、查阅文献73
三、提出假设75
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76
五、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78
六、撰写总结报告81
第二编 学习理论83
第四章 早期的学习观点85
第一节 学习的理念回忆说86
第二节 学习的官能训练说87
第三节 学习的自然展开说88
第四节 学习的统觉团形成说90
一、心理的统觉理论90
二、统觉团的形成过程91
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94
第一节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94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94
二、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96
第二节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99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100
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101
第三节 华生的刺激-反应说104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105
二、刺激-反应说的基本观点106
第四节 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109
一、接近性条件作用说的基本观点109
二、格思里对练习和学习的渐进性的解释110
三、格思里对消退与遗忘的解释111
四、格思里对奖励与惩罚的解释111
五、格思里对不良习惯消除的看法113
第五节 赫尔的内驱力降低说114
一、赫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14
二、内驱力降低114
三、习惯116
四、内驱力刺激降低117
五、诱因动机117
第六节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118
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119
二、正强晔120
三、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120
四、惩罚与消退121
五、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122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理论124
第一节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司说124
一、格式塔学派的经典实验125
二、完形-顿司说的基本内容127
第二节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131
一、认知学习观131
二、结构教学观133
三、发现学习法135
第三节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136
一、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136
二、接受学习的界定及局限性138
第七章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141
第一节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141
一、托尔曼的经典实验141
二、认知-目的说的基本内容143
第二节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44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45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147
第三节 班都 拉的观察学习理论151
一、班都拉的经典实验151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152
第八章 新近的学习理论157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念157
一、自然人性论157
二、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158
三、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159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160
五、学生中心的教学观161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63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163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164
三、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67
第三编 学习心理171
第九章 学习的实质、机制与类型173
第一节 学习的意义与作用173
一、学习的实质173
二、学习的作用176
第二节 学习的一般机制177
一、中国古代的学习过程观点177
二、学习过程的环状结构观点179
三、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观点180
第三节 学习的生理机制182
一、学习的解剖学基础182
二、学习的电生理学机制184
三、学习的生化机制186
第四节 学习的分类188
一、学习主体分类188
二、学习水平分类190
三、学习性质分类192
四、学习结果分类193
五、学习内容分类194
第五节 学生的学习195
一、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195
二、学生学习的派生性特点198
第十章 学习与个体发展200
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含义200
一、个体发展发展含义200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201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实质205
第二节 学习与个体生理发展206
一、学习对个体生理发展的依存性206
二、学习对个体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208
第三节 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209
一、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依存性209
二、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211
第四节 教育与个体发展212
一、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辩证关系212
二、早期教育问题215
第十一章 学习动机217
第一节 学习动机及其作用217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217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219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222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225
五、学习动机的作用226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229
一、强化动机理论229
二、成就动机理论230
三、成败归因理论232
四、成就目标理论234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236
六、需要层次理论238
第三节 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239
一、人类原始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发展239
二、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241
三、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243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244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44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246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247
四、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249
五、合理设置课党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251
六、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255
第十二章 学习的迁移259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259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259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260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263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实质与机制264
一、早期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264
二、现代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268
三、学习迁移的整合机制270
第三节 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272
一、相似性273
二、原有认知结构275
三、学习的定势279
第四节 学习迁移规律282
一、精选教材282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283
三、合理处理教学程序284
四、教授学习方法285
第四编 知识的学习287
第十三章 知识及其掌握概述289
第一节 知识及其表征289
一、什么是知识289
二、知识的类型290
三、知识的表征293
四、知识的作用299
第二节 知识掌握的实质与类型300
一、知识掌握的实质与类型301
二、知识掌握的阶段302
三、知识掌握的类型306
四、知识掌握的作用310
第三节 影响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310
一、学习的主动积极性311
二、有关知识的准备311
三、心智技能的掌握312
四、教材结构312
第十四章 知识的领会314
第一节 知识领会概述314
一、知识领会的特点314
二、知识领会的作用316
第二节 教材的直观与观察317
一、教材直观的类型与特点317
二、提高教材直观与观察成效的方法319
第三节 教材的概括及理解324
一、教材概括的类型与特点324
二、教材概括及理解的一般过程325
三、提高教材概括与理解成效的方法328
第十五章 知识的巩固340
第一节 知识巩固概述340
一、知识巩固的实质340
二、知识巩固的类型341
三、知识巩固的作用344
第二节 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编码345
一、知识识记与编码的实质345
二、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346
三、影响知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348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贮355
一、知识保持与存贮的实质355
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357
三、知识遗忘的理论解释360
四、合理复习,防止遗忘364
第十六章 知识的应用368
第一节 知识应用概述368
一、知识应用的特点368
二、知识应用的作用370
第二节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373
一、审题373
二、联想375
三、解析376
四、类化377
第三节 影响知识应用的一般因素379
一、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379
二、问题的特征380
三、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382
第五编 技能的学习385
第十七章 技能及其形成概述387
第一节 技能的实质与类型387
一、技能及其特点387
二、技能的类型390
三、技能的作用392
第二节 有关操作技能形成的理论393
一、操作技能形成实质的理论393
二、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395
第三节 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397
一、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397
二、心智技能形成实质的理论400
三、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402
第四节 影响技能形成的主要条件404
一、活动模式404
二、知识基础406
三、教学方法407
第十八章 操作技能及其形成411
第一节 操作技能及其作用411
一、操作技能及其特点411
二、操作技能的类型413
三、操作技能的作用415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416
一、操作的定向416
二、操作的模仿418
三、操作的整合419
四、操作的熟练420
第三节 操作技能的培训421
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421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424
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25
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426
第十九章 心智技能及其形成430
第一节 心智技能及其作用430
一、心智技能的研究历史430
二、心智技能及其类型431
三、心智技能的作用433
第二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435
一、原型定向435
二、原型操作438
三、原型内化440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培训442
一、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442
二、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450
第六编 社会规范的学习455
第二十章 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457
第一节 社会规范及其作用457
一、社会规范的界定457
二、社会规范的特点458
三、社会规范的类型459
四、社会规范的作用461
第二节 社会规范的学习及其意义462
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实质462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意义468
第三节 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472
一、交往需要472
二、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473
三、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474
四、认识与体验的一致性474
第四节 有关社会规范学习的若干理论475
一、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论475
二、社会规范的情感学习理论477
三、社会规范的行为学习理论478
第二十一章 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481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依从481
一、社会规范的依从及其类型481
二、社会规范依从的特点483
三、社会规范依从的作用485
四、社会规范依从学习的条件486
第二节 社会规范的认同492
一、社会规范认同研究的历史492
二、社会规范认同概念的界定493
三、社会规范认同的类型494
四、社会规范认同的特点496
五、社会规范认同的作用497
六、社会规范认同学习的条件498
第三节 社会规范的信奉504
一、社会规范的信奉及其特点504
二、社会规范信奉的信用507
三、社会规范信奉学习的条件508
第二十二章 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513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危害513
一、社会规范背离的含义513
二、社会规范背离的类型514
三、社会规范背离的危害517
第二节 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及其纠正518
一、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518
二、社会规范背离的纠正原则521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523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来源与内涵523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与思想基础527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规范背离的矫治530
四、法制教育与儿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534
第七编 教学设计与成效考核537
第二十三章 教学设计539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539
一、教学设计及其类型539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542
第二节 教学系统设计的执行原则546
一、教学目标及其设计原则546
二、教材及其设计原则548
三、教学活动及其设计原则550
四、教学成效的考核与评估及春设计原则552
第三节 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设计553
一、教学目标的陈述553
二、教学任务的分析557
第四节 教学模式的设计559
一、数学模式的涵义与种类559
二、刺激控制教学模式562
三、科学探究教学模式563
四、课堂讲授教学模式565
第五节 教学媒体的设计567
一、教学媒体及其作用567
二、教学媒体的类型及其选择568
第二十四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572
第一节 数学测量与评价及其作用572
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含义572
二、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574
第二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575
一、测验的效度575
二、测验的信度578
三、项目的难度与区分度581
第三节 教学测验的类型及其应用583
一、教学测验的类型583
二、学绩测验的命题587
三、测验的评分及结果分析593
参考文献596
热门推荐
- 2042138.html
- 747490.html
- 347750.html
- 712265.html
- 2643718.html
- 2390851.html
- 421485.html
- 3771469.html
- 1706905.html
- 20960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75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83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14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13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7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76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33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70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