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体育基础理论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石建文,盛克庆主编;刘俊洁等编写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9429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87页
- 主题词:体育-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体育基础理论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体育的概念和分类1
1.1.1体育的概念1
1.1.2体育的分类2
1.2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4
1.2.1体育课4
1.2.2课外体育5
1.2.3课余体育训练6
1.2.4体育竞赛6
1.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6
1.3.1体育课程基本目标7
1.3.2体育课程发展目标7
1.4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7
1.4.1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8
1.4.2终身体育的涵义9
1.4.3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9
1.5思考题11
第2章 体育与健康12
2.1体育与健康概述12
2.1.1什么是健康12
2.1.2健康的标准13
2.1.3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14
2.1.4增进健康的基本途径15
2.2体育与身体健康16
2.2.1体育对身体形态的作用17
2.2.2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的作用18
2.2.3体育锻炼对发展身体素质的作用19
2.3体育与心理健康20
2.3.1心理健康的概念20
2.3.2心理健康的标准20
2.3.3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1
2.4体育与社会适应能力23
2.4.1社会适应的定义与标准23
2.4.2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表现24
2.4.3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26
2.5思考题30
第3章 现代社会与体育31
3.1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31
3.2社会生存环境与体育33
3.2.1环境的构成33
3.2.2社会生存环境与体育34
3.3体育与现代人素质的构成35
3.3.1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35
3.3.2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36
3.3.3必须具备高超的智能36
3.3.4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36
3.4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发展37
3.4.1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内容37
3.4.2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39
3.4.3大学体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准确定位42
3.5思考题43
第4章 科学体育锻炼44
4.1体育锻炼原理44
4.1.1新陈代谢理论44
4.1.2适应性动态平衡理论45
4.1.3有机体的统一性理论45
4.2体育锻炼原则46
4.2.1全面锻炼原则46
4.2.2自觉性锻炼原则47
4.2.3经常性锻炼原则47
4.2.4循序渐进锻炼原则47
4.2.5因人制宜锻炼原则47
4.2.6适宜运动负荷原则48
4.3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48
4.3.1健身运动类48
4.3.2健美运动类49
4.3.3娱乐体育类49
4.3.4医疗、矫正和康复体育类49
4.3.5自然力锻炼类(空气、日光、水、森林、泥沙)49
4.4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调控52
4.4.1运动负荷因素52
4.4.2适宜运动量的生理评定54
4.5体育锻炼中的心理调节55
4.5.1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因素56
4.5.2体育锻炼与应激57
4.5.3自生放松训练58
4.5.4表象训练59
4.6体育锻炼计划的制定60
4.6.1健身锻炼计划的制定60
4.6.2制定健身锻炼计划的注意事项62
4.7 运动处方63
4.7.1运动处方概述63
4.7.2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63
4.7.3运动处方的制定64
4.7.4运动处方的实施64
4.7.5健身运动处方示例65
4.8思考题66
第5章 运动健身方法67
5.1体育基本锻炼方法67
5.1.1持续练习法67
5.1.2重复练习法67
5.1.3间歇练习法67
5.1.4循环练习法68
5.1.5变换练习法68
5.1.6竞赛练习法68
5.1.7发展身体素质的锻炼68
5.2比赛法和游戏法锻炼72
5.2.1篮球73
5.2.2足球74
5.2.3排球75
5.2.4羽毛球76
5.2.5乒乓球77
5.2.6网球78
5.3有氧锻炼法79
5.3.1什么是有氧锻炼法79
5.3.2有氧锻炼项目79
5.4平衡健身法83
5.4.1平衡健身法的产生83
5.4.2平衡健身法的特征83
5.4.3平衡健身法的实施要点和形式84
5.5健美锻炼法86
5.5.1健美运动86
5.5.2健美操91
5.6水冰运动94
5.6.1水冰运动健身价值94
5.6.2游泳95
5.6.3冬泳97
5.6.4雪上之趣97
5.6.5滑冰之乐97
5.7极限运动99
5.7.1攀岩99
5.7.2蹦极跳100
5.7.3定向运动101
5.7.4登山运动102
5.7.5野外生存与遇险自救103
5.8思考题105
第6章 体育卫生与保健106
6.1体育运动中的医务监督106
6.1.1运动组织安排的医务监督106
6.1.2运动场地设备的医务监督106
6.1.3自我监督107
6.2身体锻炼的卫生保健109
6.2.1准备活动109
6.2.2整理活动110
6.2.3女子体育卫生110
6.3非损伤性运动疾病及其处理和预防方法112
6.3.1过度训练综合症112
6.3.2运动性低血糖114
6.3.3运动性贫血114
6.3.4运动性血尿115
6.3.5运动中腹痛116
6.3.6晕厥117
6.3.7肌肉痉挛118
6.3.8中暑120
6.4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120
6.4.1运动损伤的原因121
6.4.2运动损伤的预防122
6.4.3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123
6.4.4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126
6.5常见病的体育疗法128
6.5.1体育疗法的概述128
6.5.2体育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28
6.5.3常见病的体育疗法129
6.6思考题132
第7章 营养、卫生、生活方式与健康133
7.1平衡膳食与健康133
7.1.1平衡膳食的概念133
7.1.2健康膳食的金字塔体系139
7.1.3正常人的营养标准和消耗量141
7.1.4体脂的意义与作用142
7.1.5肥胖症的成因、危害与预防143
7.2行为与健康144
7.2.1行为与健康的关系144
7.2.2怎样培养健康行为145
7.2.3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146
7.2.4不良健康行为的诊断与校正153
7.2.5自我健康行为的保持与强化155
7.3环境与健康156
7.3.1环境的概念156
7.3.2自然环境与健康158
7.3.3环境污染源160
7.4思考题167
第8章 大学生体质概述168
8.1体质概述168
8.1.1体质的概念168
8.1.2体质的范畴168
8.2影响体质发展的因素169
8.2.1生物遗传因素169
8.2.2环境因素170
8.2.3体育锻炼170
8.3大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171
8.3.1身体形态特点171
8.3.2机能发育特点172
8.4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状况173
8.4.1基本现状174
8.4.2性别差异175
8.4.3城乡差异176
8.4.4大学生的视力状况178
8.5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79
8.5.1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意义179
8.5.2大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180
8.5.3大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评价180
8.5.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办法181
8.5.5大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181
8.6思考题187
第9章 运动技能考试和达标188
9.1基础体育课面临的技能考试和达标188
9.2课内外锻炼与提高189
9.2.1课内外锻炼与提高应遵循的原则190
9.2.2制定课内外锻炼计划191
9.3考试和达标的准备192
9.4考试和达标良好状态的调试193
9.4.1树立信心193
9.4.2准备活动194
9.5你能够跑得更快195
9.6你能够跳得更高更远199
9.6.1跳高199
9.6.2跳远202
9.7你能够投得更远206
9.7.1铅球技术206
9.7.2常见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207
9.7.3训练作业208
9.8思考题209
第10章 运动竞赛与欣赏210
10.1竞技运动概述210
10.1.1竞技运动定义210
10.1.2竞技运动特点210
10.1.3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212
10.1.4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213
10.2竞技运动的文化价值213
10.2.1培育现代人品格的园地213
10.2.2规范约束行为举止的课堂214
10.2.3对外开放的窗口215
10.2.4展现人体美的舞台215
10.3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216
10.3.1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简介216
10.3.2 21世纪初期我国学校竞技运动的主要特征217
10.4体育竞技欣赏及运动竞赛218
10.4.1观赏体育比赛的一般要求218
10.4.2如何欣赏体育比赛219
10.4.3高等学校的体育运动竞赛223
10.4.4如何组织小型体育竞赛224
10.4.5怎样参加运动竞赛226
10.5思考题227
第11章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228
11.1西方体育文化的东进228
11.2奥林匹克运动与奥林匹克运动会229
11.2.1奥林匹克运动229
11.2.2奥林匹克运动会234
11.3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240
11.3.1奥林匹克宪章240
11.3.2奥林匹克主义242
11.3.3奥林匹克精神243
11.3.4奥林匹克格言244
11.3.5奥林匹克宗旨244
11.3.6奥林匹克标志245
11.4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245
11.4.1中国早期的奥林匹克运动245
11.4.2中国近期的奥林匹克运动246
11.4.3新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247
11.5思考题252
附录1 体育颂253
附录2 《体育之研究》原文255
附录3 《体育之研究》的白话译文265
参考文献273
热门推荐
- 3668508.html
- 501964.html
- 1589832.html
- 3740638.html
- 1791072.html
- 1861474.html
- 2868879.html
- 3831956.html
- 1556839.html
- 17173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9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05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29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41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42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3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81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24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4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7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