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赵四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6899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89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202页
- 主题词:文化理论-理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新文化理论建设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一 问题的提出1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3
一 国内研究现状3
二 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研究现状5
第三节 研究方法、路线与创新点6
一 研究方法6
二 研究路线7
三 研究创新点7
第二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源头活水8
第一节 创之觉醒:罔珠之拾8
一 从“李约瑟难题”谈起8
二 对钱学森之问的反思14
三 中国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16
第二节 儒家创生哲学思想19
一 生之谓性:生命乃宇宙的最高本体19
二 生之谓仁:仁德是生命的本质22
三 生仁互通:生命秩序与道德追求合一24
第三节 道家生生哲学:忘生以达生的无为思想25
一 生生之不生的厚生哲学25
二 道法自然的人生态度27
三 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追求28
第四节 易传创生哲学:生生之谓《易》30
一 生生之谓《易》30
二 生而又生谓之易31
三 生生不已,重在人能32
第三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时代传承34
第一节 熊十力生命哲学对《易传》、佛学思想的传承与超越34
一 体用不二34
二 明天化,重人能36
三 熊十力生命哲学的地位39
第二节 方东美融中西一体的“生生创进”哲学39
一 方东美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吸收40
二 以《周易》“生命始于创生,止于至善”为根基的生生哲学观40
三 方东美以创造为核心的“普遍生命”本体论42
第三节 以中西(士林)哲学融合会通的罗光生命哲学43
一 生命哲学之形上学:儒家“生生”与士林哲学“存有”的会通与融合45
二 动的生命观:生命本体“存有”与“变易”的会通与超越46
三 由天主的创造力向人的创生力飞跃48
四 罗光生命哲学对中国新哲学建设的启发50
第四节 梁漱溟的生生哲学思想53
一 意欲决定一切的宇宙观54
二 直觉到理性的认识论56
三 从理性走向“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58
四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60
第四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现实基础62
第一节 “综合创新”论思想是中国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62
一 西力东侵为“综合创新”论思想创造了外部环境62
二 西学东渐是“综合创新”论思想产生的外部推力63
三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冲击65
第二节 中国文化觉醒是“综合创新”论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力66
一 中国文化由一元向多元化发展是“综合创新”论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67
二 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与困境68
三 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新挑战与新的历史使命73
第三节 “科玄之争”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发75
一 玄学派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76
二 科学派思想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79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科玄之争”的态度80
四 关于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反思81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82
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82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土壤84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文化建设的贡献85
第五节 中国文化理论建设的模式之争88
一 时代精英对文化变迁的反思88
二 中国文化理论建设模式的探索90
三 近代文化理论建设的现实选择93
四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本质上是综合创新的过程94
第五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推陈出新96
第一节 以物为本的本体论96
一 “以物为本”对传统哲学“唯气论”的传承与超越99
二 “以物为本”对现代新儒家本体论的批判吸收101
三 “以物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融合103
四 知“本”达“至”106
第二节 生生大化的宇宙观107
一 生生两一107
二 一本多级109
三 大化三级110
第三节 “兼和”之创生追求111
一 “天人本至”:人生之自然111
二 “兼和”:人生之当然113
三 充生以达理:自然向当然飞跃之途径115
第四节 创生之境界追求:动的天人合一117
一 传统天人相分117
二 静的天人合一:心性境界之追求120
三 动的天人合一:实践能动至当然121
四 动静天人合一:内修与外炼的统一122
第五节 “综合创新”论方法启迪:体验、解析、会通123
一 体验、解析、会通三法相结合123
二 体验、解析、会通对创建新理论的启示127
三 张岱年文化建设“三任务”对文化建设的启示128
第六章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时代发展136
第一节 “综合创新”论思想之接着讲136
一 由“中、西、马”三流合一到“马魂、中体、西用”136
二 兼和:中国哲学与文化建设的新范式137
第二节 创学是对新文化理论的基本构建138
一 创学的基本内涵138
二 创学的主要根基:传统“道统”思想141
三 创学的灵魂:现代“创造”精神142
第三节 创学的理论具体建构153
一 古道今梦:中华精神第一义探索153
二 中西会通中国创造学:成物与成己的统一155
三 交叉科学:创学时代的新学科157
第四节 新文化建设的接受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华民族158
一 弘扬民族主体精神158
二 人民大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160
第五节 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普及——以中华文化大学堂为例161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中华文化普及工作的启示162
二 文化新命与大众觉悟164
三 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165
四 学子与平民同学共修166
五 文化大众化关键是人生亲证168
总结与展望172
参考文献174
致谢188
热门推荐
- 884630.html
- 1820421.html
- 915718.html
- 2258627.html
- 1380637.html
- 1122952.html
- 3438110.html
- 95638.html
- 2158316.html
- 25059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25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99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06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17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89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19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5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50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9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