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 张全明著(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23401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78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97页
  • 主题词:历史地理学-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 马敏1

前言1

第一章 导言: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简述1

第一节 历史地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1

一、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

二、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6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兴起与成就12

一、历史地理学的兴起12

二、历史地理学科的重要成就16

第三节 历史地理学的作用与学习、研究方法21

一、历史地理学的作用21

二、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方法32

三、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方法36

第四节 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理论37

一、中国古代学者对地理环境的认识38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与“非决定论”46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51

四、中国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评介56

第二章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64

第一节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64

一、考古时期的气候65

二、物候时期的气候70

三、方志时期的气候78

四、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80

五、气候变迁的基本特征82

附图目录84

图2—1 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84

第二节 历史时期的植被分布与变迁85

一、历史时期的森林植被分布与变迁85

图2—2 全新世温暖期中国植被分布示意图86

图2—3 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93

二、东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94

三、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95

四、长江中下游与东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97

五、岭南、西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100

六、青藏高原与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102

一、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种类与分布104

第三节 历史时期的动物分布与变迁104

二、历史时期野生动物的地域分布变化105

图2—5 中国孔雀、鹦鹉分布地区演变图111

图2—4 中国野生犀牛、大象、麋鹿分布地区变迁图111

第四节 历史时期的水系分布与变迁112

一、黄河下游的决口与改道113

图2—6 中国河流径流分布示意图113

图2—7 黄河改道简图119

二、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演变122

图2—8 荆江河道变迁图125

图2—9 长江河口历史演变图127

三、历史时期的湖泊及其变迁130

图2—10 古代著名泽薮分布图131

图2—11 清代洪泽湖与高邮湖图134

图2—12 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138

图2—13 鄱阳湖演变趋势图141

第五节 历史时期的土壤与沙漠变迁143

一、土壤资源分类及其变化143

二、土壤的分布规律148

图2—14 中国土地资源分布简图149

图2—16 不同气候带的土壤垂直带谱图150

图2—15 土壤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关系图150

三、土壤资源特征151

四、沙漠的分布与变迁153

图2—17 中国北方现代沙漠、黄土和戈壁分布图154

一、传说时期的古代政区161

第一节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161

第三章 中国历史政区地理161

图3—1 禹贡九州图163

图3—2 禹“五服制”图表164

二、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165

三、县、郡政区与郡县制170

图3—3 秦代四十七郡图178

一、汉代监察区的创立179

第二节 州道路制时期的政区及其变化179

图3—4 西汉十三州(部)图182

二、魏晋南北朝的政区沿革183

三、隋唐政区的统一与道制沿革190

图3—5 唐代十五道图195

四、两宋路制时期的政区发展197

图3—6 北宋二十四路图198

第三节 行省制的确立与发展205

一、元代行省制与省辖政区205

图3—7 元代十一行省图207

二、明代行省制的发展和政区调整211

图3—8 明代政区图215

三、清代地方政区制度的变化216

图3—9 清代政区图221

四、中华民国时期的地方政区制度221

五、新中国地方政区制度的完善224

六、传统政区沿革的基本规律228

第一节 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在中原地区的确立与各地经济的发展231

第四章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231

一、原始农业起源与南北方经济的同步发展232

二、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在中原地区的形成与南方经济的发展233

三、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在中原地区的巩固与各地经济的发展236

图4—1 战国至秦汉经济区示意图239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的衰退与南方经济的发展244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重心区的南移252

一、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252

图4—2 隋代南北大运河图253

二、宋代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的南移256

图4—3 西汉元始二年人口密度分布图258

图4—4 明代人口密度分布图259

第三节 中国古代南北方地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275

一、蒙元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275

图4—5 京杭大运河图280

二、明清时期中国东南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281

第五章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292

第一节 历史城市地理概论292

一、城市与历史城市地理293

二、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对象与内容295

三、历史城市地理的任务与作用297

一、中国早期城市的产生307

第二节 中国城市史地沿革307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316

三、近现代城市化的进程323

图5—1 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5万人以上城市分布图327

四、都城地理概述329

第三节 中国传统城市的区域结构331

一、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传统体系的演变331

图5—2 《三礼图》中的周代王城图332

图5—3 明代北京城图334

二、宫署衙门的中心地位336

图5—4 唐长安城平面图337

三、传统城市中的居住区339

图5—5 隋唐洛阳城图339

四、传统城市中的手工业与商业区341

五、传统城市的道路系统342

图5—6 古代州府及县城道路系统图344

第六章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346

第一节 历史文化区的源流347

一、历史文化区的起源与分界347

二、南北文化区的对峙、交流与融合352

第二节 中国文化重心区的东移南迁359

一、文化重心区东移南迁的时间与标准360

二、文化重心区东移南迁的地区与表现361

图6—1 中国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图368

图6—2 宋代诗人籍贯分布示意图370

图6—3 明代进士籍贯分布示意图371

第三节 文化区的划分与地域特色373

图6—4 中华民族文化区分布示意图374

一、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区域划分374

二、南北两大农耕文化区的差异376

三、主要文化区的地域特色381

四、语言文化与方言地理分布389

图6—5 中国汉语言分布图390

第一节 历史地图学简论394

一、地图与历史地图394

第七章 历史地图学394

二、历史地图学概述396

第二节 中国古代地图学发展史397

一、中国早期地图简介398

图7—1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形图复原图(底图)400

二、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和发展401

图7—2 禹迹图(复原图)403

三、西方制图学的传入与近代的测绘地图404

一、编绘历史地图的基本原则408

第三节 编绘历史地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408

二、编绘历史地图的主要步骤与方法412

第八章 中国历史地理名著简介418

第一节 《禹贡》和《山海经》418

一、《禹贡》与“禹贡学派”419

图8—1 禹贡山川示意图421

二、《山海经》422

一、正史地理志428

第二节 以政区为纲的历史地理名著428

二、地方志430

第三节 以水系为纲的地理名著434

一、《水经注》与“郦学”434

图8—2 郦道元游迹路线简图436

二、河渠水利志书437

一、《大唐西域记》440

第四节 历代游记类地理名著440

二、《徐霞客游记》442

图8—3 徐霞客旅游路线示意图443

第五节 历史经济与军事地理名著444

一、《天下郡国利病书》445

二、《读史方舆纪要》447

附录一:参考习题451

附录二:参考书目454

附录三:张全明主要论著目录473

后记4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