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东文学通史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山东文学通史 上
  • 乔力,李少群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9327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830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8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山东文学通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导言1

第一节 地域文学研究方法刍议2

第二节 地域文学研究实例试示12

第一编 山东文学之渊源及初步发展24

第一章 山东文学的辉煌肇端:先秦时代24

第一节 缘起24

第二节 走向经典:《诗经》暨《齐风》《曹风》《鲁颂》26

一 《诗经》的形成与体制特征26

二 山东先民们的集体歌唱:《齐风》与《曹风》37

三 远古的庙堂乐歌:《鲁颂》56

第三节 文化与文学元典:杂散文形态65

一 开诸子散文先声的儒家著述:《论语》和《孟子》68

二 史传散文中的奠基创体之制:《左传》《国语》和《晏子春秋》78

第二章 山东文学的漫长发展阶段:汉至唐五代99

第一节 相对沉寂的两汉文坛99

第二节 勃发辉煌115

一 建安文学中的山东作家群体115

二 卓立于西晋文坛的左氏兄妹135

第三节 渐进的历程:南北朝的山东籍作家与隋唐五代的山东文坛153

一 南北朝的山东籍作家153

二 巨大的落差187

三 李白、杜甫、高适等客籍诗人在山东的文学创作活动215

第二编 宋代山东文学239

概说 总体特征及社会文化面貌239

一 时代文学词的高潮与诗文的平缓演进态势240

二 自觉的理论批评意识242

第三章 变化流程243

第一节 北宋至南宋前期的诗文243

一 诗歌以新变再造辉煌243

二 建构范型散文248

第二节 发声惊挺的山东诗文251

一 自觉意识张扬的山东诗坛251

二 理胜于辞的山东文坛266

第三节 一代文学的极盛标志——词272

一 词生成发展的外部社会条件273

二 词的自身萌生演进过程278

第四节 双峰并峙的山东词坛282

一 北宋前期283

二 北宋中后期290

三 北南宋之交期300

四 南宋前期311

第四章 主流作家317

第一节 纵横初宋的王禹偁317

一 诗歌:“白体”之翘楚317

二 散文:“革弊复古”的先行者323

第二节 李之仪与晁补之327

一 一时词家李之仪328

二 苏门学士晁补之338

第三节 旷世才情李清照357

一 摆脱桎梏的人生追求359

二 抚今追昔的政治评论365

第四节 豪雄盖世辛弃疾371

一 重实用的功利性价值取向373

二 直觉经验式的感性热潮375

三 歌哭无端兴寄无端的多元含纳381

第五章 余论386

第一节 开风气之先的词学理论与批评386

一 李之仪以花间艺术为范型的词学观念及词评387

二 以“当行家语”评词并有所拓展的晁补之391

三 本体意识的张扬: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及其他394

第二节 苏轼等客籍作家在山东的创作活动401

一 欧阳修、曾巩、苏辙、黄庭坚及范仲淹401

二 苏轼在山东时期的创作高潮416

第三编 元代山东文学433

概说 总体特征及社会文化面貌433

一 独特的“世侯文化”与“运河文化”433

二 源远流长的儒家传统文化437

三 俗文学空前发展的总体特征440

第六章 变化流程444

第一节 诗词仍多承循唐宋余绪444

一 以元、杜为首追求诗风雅正444

二 以王、李为代表的豪放诗风447

三 道士词风与儒士词作451

第二节 时兴新曲争相创作搬演455

一 新体散曲的流行456

二 戏曲创作成果丰硕465

第七章 主流作家477

第一节 写“水浒戏”的名家高文秀和康进之477

一 “小汉卿”高文秀剧作良多477

二 康进之《李逵负荆》显示结撰大手笔481

第二节 写世态人情戏的高手武汉臣与张寿卿486

一 反映市井民众生活的武汉臣486

二 才情压倒群英的张寿卿492

第三节 著名散曲家张养浩494

一 仕途坎坷 忠正为民494

二 诗文纯正 忧国忧民497

三 散曲豪放 多姿多彩503

第八章 余论510

第一节 作为文化现象出现的戏曲重镇——东平510

一 兴学重教 礼聘贤士510

二 诗文兴盛 作家云集513

三 戏曲之乡 杂剧辉煌516

第二节 “水浒戏”的文学流变意义521

一 “水浒戏”的共同主题522

二 “水浒戏”塑造了生动的英雄形象525

三 “水浒戏”的文学流变及其影响528

第四编 明代山东文学535

概说 总体特征及社会文化面貌535

一 严酷的政治环境与严密的思想钳制535

二 高压态势下的文学537

第九章 变化流程542

第一节 诗文的嬗变542

一 寂寥的明初诗文542

二 中期的创作繁荣546

三 面对现实的后期作家557

第二节 曲坛新局面的开拓562

一 杂剧的雅化、短化和南化563

二 散曲应时而歌及对套数的发展569

三 传奇在继承中创新575

第三节 长篇白话小说的高度繁盛578

第十章 主流作家582

第一节 边贡与李先芳582

一 海岳隽才边贡582

二 诗思秀发的李先芳587

第二节 李攀龙和谢榛592

一 “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592

二 布衣诗侠谢榛601

第三节 集豪放派大成的散曲家冯惟敏610

一 临朐四冯闻名齐鲁610

二 为下层社会写真612

三 豪放曲派的杰出代表619

第四节 击响明传奇前奏的李开先623

一 才华横溢 声名远播623

二 词山曲海—长歌当哭626

三 明清传奇繁盛的标志:《宝剑记》631

第五节 《水浒传》:英雄传奇小说的楷模639

一 作者及版本流传639

二 以农民起义为重点的多元化主题内容640

三 成功的人物性格刻画645

第六节 《金瓶梅》:第一部文士个体独立创作的长篇世俗人情小说648

一 鲜明生动的晚明社会百态图卷649

二 丰厚的文化负载651

三 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艺术表现手法:性格推动情节发展654

第十一章 余论660

第一节 “驿路文化”与山东文学660

一 “驿路文化”的形成660

二 大运河与山东文学667

第二节 “历下诗派”669

第三节 明代山东的族群作家675

第五编 清代山东文学683

概说 总体特征及社会文化面貌683

一 前期的空前繁荣683

二 叙事文学的崛起685

三 中后期的由盛而衰686

第十二章 变化流程689

第一节 诗文:正统文学的复兴689

一 鼎盛一时的清初诗坛689

二 绚烂多姿的清初文坛695

三 中后期作家的创作与对文献的搜集整理701

第二节 曲坛晚晖705

一 散曲:日落景象中偶见光辉706

二 杂剧传奇:寥落星空有巨星突现710

三 小曲和地方戏:别出一枝714

第三节 古典小说的光辉终结718

一 文言小说的顶峰719

二 世俗人情类白话小说的长足发展723

第十三章 主流作家727

第一节 丁耀亢与宋琬727

一 著作甚丰的丁耀亢727

二 命途多舛的宋琬731

第二节 “一代正宗”王士禛736

一 康熙诗坛的主盟736

二 “神韵说”740

三 文与词744

第三节 曹贞吉和赵执信748

一 以词名家的曹贞吉748

二 “思路劖刻”的赵执信752

第四节 一代戏剧大家孔尚任759

一 戏剧式的人生道路759

二 诗文等身 洋洋大家761

三 《桃花扇》底系兴亡767

第五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772

一 坎坷的生活经历丰富了文学创作772

二 《聊斋志异》的多样化表现和丰厚内涵774

三 “孤愤之书”776

四 尚“奇”的艺术精神777

五 《聊斋志异》的创作心理特征778

第六节 家庭小说:《醒世姻缘传》781

一 独特的人物形象及文化意义782

二 鲜明的语言特征791

三 结构特征与情节关系792

第十四章 余论799

第一节 “本朝诗人,山左为盛”799

第二节 客籍作家在山东的文学创作808

一 顾炎武及易代之际遗民的创作808

二 施闰章、翁方纲和郑燮816

主要参考书目824

后记8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