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 原理和判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孔祥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9253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906页
- 文件大小:297MB
- 文件页数:950页
- 主题词:商标法-法的理论-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法的理论-中国;商标法-判例-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判例-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法 原理和判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商业标识保护的基本政策——商业标识与科技成果保护政策之比较2
第一节 商业标识的非穷尽性2
一、穷尽性与非穷尽性的具体表现2
二、法律保护格局的差异4
三、穷尽性与法定性的严格程度5
第二节 商业标识保护的无期限性5
一、有无严格期限限制的原因5
二、折射不同的立法政策6
第三节 严格限定性与边界延伸性6
一、科技成果权利范围的严格限定性6
二、商业标识权利的边界延伸性8
第四节 重合保护下的不同态度和意蕴16
一、各行其道原则16
二、科技成果权重合保护的限制17
三、专门法与补充法的政策协调性18
四、小结19
第二章 商业标识、商标与商标权21
第一节 商业标识的范围21
一、商业标识的含义21
二、商标21
三、商号与企业名称22
四、域名27
五、不同商业标识之间的相互关系28
第二节 商标权28
一、注册商标与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28
二、未注册商标保护的法律基础30
三、注册商标专用权32
四、专有使用权:积极权能33
五、排他权:消极权能39
六、隐性反向混淆与商标权的边界40
第三节 商标的功能与商标权43
一、商标的功能43
二、商标功能与权利边界45
第四节 商标权的法律属性及其在商标权保护中的作用51
一、引言51
二、商标权的标识权属性52
三、商标权的相对性59
四、商标权的弹力性61
五、商标权的独立性与地域性62
第三章 商标授权的法律适用72
第一节 商标法的多层面解读72
一、宏观思维和操作智慧72
二、法律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74
三、常规适用与非常规适用75
四、法律思维与日常生活思维75
五、诚实信用和不正当竞争的有限适用78
第二节 自然人申请注册商标的资格78
一、自然人申请资格理解上的争议78
二、明白的含义无须再作解释79
第三节 地名的“其他含义”的界定80
一、地名的“其他含义”的理解分歧80
二、“其他含义”与商标意义82
三、“其他含义”与显著性83
四、“其他含义”的两种含义83
第四节 “连续三年不使用”的认定84
一、解释和适用“连续三年不使用”的基点84
二、按照立法本意的理解84
三、按照实际效果的适用88
四、防御性保护是否作为例外90
第五节 代理人或者代表人抢注商标问题——《商标法》第15条的解释与适用91
一、《商标法》第15条的多角度解释91
二、最高人民法院判例的解释态度94
三、《商标法》第15条的扩张解释99
第六节 商标授权程序中在先权利的保护——《商标法》第31条的理解和适用105
一、《商标法》第31条规定的由来105
二、《商标法》第31条前后段的关系106
三、《商标法》第31条规定的在先权利的范围107
四、有一定影响的商标与未注册的驰名商标的关系111
第七节 商标评审中的转换适用法律111
一、问题与分歧111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112
第八节 评审中的变更和补充评审事由113
一、法律空白及其填补的考量因素113
二、变更或者补充评审理由是否受时限的限制114
三、变更和补充申请理由是否影响法定时限的起算116
第九节 商标授权行政案件的证据规则116
一、自认事实的认定117
二、案件事实的行政认知与司法认知119
三、行政程序中未提交的证据的接受与排除123
第四章 划分商标撤销事由的公权与私权基础——《商标法》第41条的适用与完善126
第一节 认识上的分歧126
一、法定撤销事由的兜底条款126
二、侵犯私权外的撤销事由兜底条款128
第二节 《商标法》第41条的逻辑解释129
一、根据历史沿革进行解释129
二、根据条款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解释131
三、根据文义方法进行解释133
四、根据立法意图进行解释134
五、第41条第1款和第2款的关系134
第三节 划分公、私权事由的实体正当性135
一、从效果角度进行考虑135
二、不知名的在先使用商标的保护136
三、非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141
四、从实例看划分144
五、最高人民法院判例的态度148
第四节 《商标法》第41条与保护在先权利150
一、权利冲突的本质是保护在先权150
二、申请在先原则与在先权利151
三、外国在先商标的保护156
四、《商标法》第41条第3款的适用159
第五节 适用第41条的其他问题160
一、第41条第1款可否扩大适用160
二、第41条第1款的适用是否有时限的限制161
三、除斥期间是否溯及既往问题163
第六节 《商标法》第41条的完善问题167
一、是否存在实然的不完善167
二、是否存在应然的不完善168
第五章 商标侵权行为170
第一节 商标侵权行为概述170
一、商标侵权行为的类型170
二、商标侵权的主观要件172
三、构成侵权的具体使用行为173
四、界定商标侵权行为中的利益平衡178
第二节 构成侵权是否限于“商标使用”179
一、国外立法例的比较179
二、我国对于“商标使用”的限定185
第三节 “其他商标侵权行为”的范围197
一、概括性规定与非穷尽的列举197
二、将注册商标用作商品名称和装潢的定性198
第六章 商品的相同与类似210
第一节 相同与类似商品的认定210
一、相同商品的认定210
二、商品类似的判断标准211
第二节 商品分类表的作用与判断思路212
一、条约的规定与国外的情形212
二、区分表在行政执法中的作用213
三、司法解释对于区分表的态度214
四、区分表是否具有推定作用与判断思路215
五、商标评审案件中类似商品的判定225
第三节 关联商品的类似性227
一、关联商品与类似商品的关系227
二、将关联商品纳入类似商品229
第七章 商标的相同与近似232
第一节 商标相同和近似的界定及比对232
一、商标的相同232
二、商标的近似233
三、商标相同近似的比对对象233
第二节 商标近似与商标标识近似238
一、商标近似与商标标识近似的区分238
二、对于区分两种近似的分析240
第三节 商标近似的认定规则242
一、商标近似的综合认定242
二、我国商标近似的认定规则243
第四节 商标近似与混淆的关系249
一、判断商标近似的法律精神249
二、构成商标侵权的混淆性近似251
第五节 商标近似的三种基本形态253
一、视觉上近似而构成混淆性近似253
二、视觉上不太近似而仍可构成的混淆性近似255
三、不构成混淆性近似的视觉上的近似255
第八章 混淆与商标权的保护范围257
第一节 混淆与商标的权利边界257
一、混淆在商标侵权中的作用257
二、混淆与商标权的边界258
第二节 混淆概念的变化与商标权的扩张259
一、商标权伴随混淆概念而扩张的历程259
二、混淆概念及其扩张的比较260
第三节 我国商标侵权判断中混淆的作用271
一、《商标法》第13条规定的混淆与误导271
二、混淆是否为商标侵权的要件272
三、混淆含义的界定272
四、反向混淆274
第四节 混淆的具体认定276
一、实际混淆与混淆的可能性276
二、认定混淆的方式277
三、需要多大的混淆可能性280
四、需要多少相关公众产生混淆283
五、认定混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283
第五节 认定混淆的考量因素比较284
一、欧盟认定混淆的考量因素285
二、美国认定混淆的考量因素286
三、加拿大认定混淆的考量因素292
四、我国认定混淆的考量因素293
五、相关因素的综合考虑295
第九章 不以混淆为要件的商标侵权297
第一节 混淆是否为商标侵权的一般要件297
一、对混淆要求的认识现状297
二、对待混淆的两种基本态度298
第二节 两种立法例之比较298
一、以混淆一以贯之的法例298
二、区别对待的法例300
第三节 我国应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310
一、对我国商标法规定的一般分析310
二、依据商标的固有权利认定商标侵权行为311
三、相同商标是否需要混淆推定319
四、反向混淆侵权性质的再认识325
五、结语326
第十章 商标侵权的阻却事由328
第一节 违法阻却与合理使用328
一、违法阻却事由328
二、国外法中的商标合理使用331
第二节 我国商标法中的合理使用333
一、法定的合理使用行为333
二、通用名称的合理使用336
三、地名的合理使用337
四、其他的合理使用情形351
五、通用名称的抗辩354
第三节 在先商标权的抗辩360
一、恶意抢注与在先驰名商标的抗辩360
二、善意使用可否构成抗辩事由362
第十一章 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368
第一节 条约中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368
一、条约与国内法在驰名商标保护中的交互作用368
二、《巴黎公约》第6条第2款的规定369
三、TRIPs第16条的规定371
四、WIPO驰名商标联合建议373
第二节 驰名商标保护立法例比较373
一、美国的纯粹淡化型驰名商标保护374
二、美国联邦反淡化法的主要内容375
三、欧盟驰名商标有限扩张保护384
第三节 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385
一、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由来385
二、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立法意图386
三、我国驰名商标法律规定的基本内容386
四、我国驰名商标司法保护的特殊制度387
五、驰名商标保护的司法解释388
第四节 保护驰名商标的原则390
一、被动认定原则的适用390
二、个案认定原则的适用391
三、按需认定原则的适用393
第五节 驰名商标的界定及其权利属性398
一、驰名商标的含义398
二、按照相关公众界定驰名商标400
三、按照知晓程度界定驰名商标404
四、按照地域性界定驰名商标405
五、按照声誉界定驰名商标412
六、驰名商标权利的性质413
第六节 驰名与使用的关系415
一、条约和国外法中驰名与使用的关系415
二、我国是否以实际使用为必要419
三、是否要求在请求保护国家以外驰名432
第七节 驰名商标的认定435
一、认定驰名商标的时间点435
二、认定方法与考量因素436
三、驰名商标认定因素的比较437
四、综合考量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因素439
五、驰名商标认定标准的适度把握445
第八节 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447
一、需要认定驰名商标的案件类型447
二、条约中的跨类保护454
三、我国驰名商标跨类保护范围456
四、驰名的未注册商标的保护462
第九节 “误导”与“损害”的认定463
一、侵犯驰名商标权利的后果性要件463
二、“误导”和“损害”的关系466
三、“联系”与“误导”的界定477
四、我国“误导”与“损害”的认定478
五、司法解释对于“混淆”“误导”和“损害”的界定491
六、对于驰名的未注册商标的保护条件492
七、驰名商标对于在先注册商标的禁用493
第十节 《商标法》第41条规定的驰名商标保护494
一、除外规定的当然解释494
二、“恶意”的界定497
第十二章 商业标识权利冲突及其法律属性499
第一节 商业标识权利冲突的基础和类型499
一、商业标识权利冲突的基础499
二、商业标识权利冲突的类型500
第二节 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是否为伪命题502
一、对于权利冲突命题的不同评价502
二、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法律属性502
三、权利冲突的提法是否为伪命题503
第十三章 商业标识权利冲突的定性标准505
第一节 司法实践中的分歧意见505
一、分歧意见概述505
二、行政程序排斥民事诉讼程序的观点506
三、行政程序前置或者有限优先的观点508
四、民事诉讼程序不受行政程序影响的观点509
五、小结513
第二节 民事程序与行政程序介入标准模糊性的原因分析514
一、行政程序规定的清晰与民事程序规定的模糊514
二、解决冲突的法律程序的不完全性516
第三节 确定民事诉讼主管的逻辑标准与政策标准519
一、逻辑方法与政策方法:划分标准的两种方法519
二、认定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性质的逻辑标准521
三、认定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性质的政策标准522
四、逻辑标准与政策标准的关系528
第四节 依法律关系进行的一般区分529
一、应当纳入行政程序的情形529
二、民事程序可独立存在的类型531
三、权利冲突司法解释的态度536
四、小结539
第十四章 解决权利冲突的原则和规则541
第一节 解决权利冲突的原则和规则概述541
一、原则和规则的关系541
二、解决权利冲突的基本原则544
三、保护在先权利545
四、维护公平竞争547
五、保护在先权利与维护公平竞争的关系548
第二节 构成违法的权利冲突548
一、构成侵权或者不正当竞争的行为548
二、因突出使用字号构成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550
三、将他人注册商标用作字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556
四、注册、使用域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574
五、注册商标、域名等侵犯企业名称权583
六、企业名称之间的冲突586
七、域名之间及针对域名的侵权行为592
八、境外注册的商业标识与境内商业标识的冲突593
九、历史原因形成的权利冲突600
十、权利冲突构成侵犯特定民事权利的其他情形614
第三节 不构成违法的权利冲突615
一、不构成违法的权利冲突概述615
二、行政授权程序中的权利冲突615
三、行使合法权利行为或者善意使用行为617
四、有正当理由或者正当使用行为618
第四节 认定是否构成侵权的考量因素621
一、主观意图:善意和恶意622
二、商业标识的知名度623
三、权利的行使方式624
四、形式上的合法与实质上的合法628
第五节 权利冲突的民事责任与负担631
一、民事责任与法律上的负担631
二、商业标识的规范使用632
三、停止使用或者变更企业名称633
四、附加区别性标识638
五、以其他救济方式替代停止侵权638
第十五章 知识产权的反不正当竞争保护640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司法解释640
一、司法解释的原则和精神640
二、司法解释的基本内容642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知识产权保护功能643
一、反不正当竞争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般关系643
二、知识产权反不正当竞争保护的两种方式644
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性645
一、补充性还是兜底性:有限的补充作用645
二、以特殊的方式发挥补充作用647
三、弥补知识产权法定主义的作用654
四、立法政策上的协调性656
五、自由竞争与公平竞争663
第四节 法律适用上的优先与选择关系664
一、问题的提出664
二、知识产权专门法的优先性665
三、选择适用的关系671
四、《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性适用675
第十六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676
第一节 一般条款概述676
一、一般条款的法律含义676
二、一般条款的必要性677
第二节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一般条款的功能678
一、实践中的认识和做法678
二、司法解释的态度679
三、慎用一般条款681
第三节 一般条款的具体适用685
一、适用一般条款的诸要素685
二、属于一种市场竞争行为686
三、违反法律规定和竞争原则的行为689
四、损害市场竞争的行为696
五、商品经营、营利性服务与其他经营活动699
第十七章 商业标识的仿冒行为703
第一节 知名商品的含义与认定标准703
一、知名商品的法律含义703
二、知名商品的认定方式705
三、知名商品的地域性711
第二节 特有性的认定715
一、“特有”的法律含义715
二、“特有”与通用的关系717
三、“特有”、在先使用与标识的归属719
四、特有性与通用性的相互转化723
第三节 相同或近似使用的认定标准730
一、“使用”的界定731
二、相同与近似的界定731
三、近似使用的认定方法731
四、是否限于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的使用737
第四节 混淆、误认的认定738
一、混淆的多重含义738
二、混淆、误认的推定与证明741
三、混淆的判断标准和要素742
第五节 商品的名称、包装和装潢745
一、商品的名称745
二、商品的包装746
三、商品的装潢747
四、营利性服务的整体形象与包装、装潢747
第六节 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等行为的其他问题749
一、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749
二、未注册商标与商品名称、包装和装潢749
三、商品名称和包装、装潢的禁用规定750
第七节 仿冒企业名称或姓名的行为751
一、立足于反仿冒的法律保护751
二、保护范围及于国内外的企业名称751
三、仿冒自然人姓名的行为757
第十八章 商业外观的法律保护758
第一节 商业外观的界定758
一、商业外观的含义758
二、商业外观的特殊情形760
第二节 商业外观的特性763
一、商业外观的标识性763
二、商业外观的整体性764
三、商业外观的独立性768
第三节 保护商业外观的基本法例769
一、商业外观保护的两种立法例769
二、立足于混淆的商业标识保护769
三、立足于商业成果的法律保护781
四、保护商业外观的其他国际性看法784
五、保护商业外观的法理分析784
第四节 我国商业外观的法律保护786
一、从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看商业外观的保护786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业外观的可能性787
三、保护商业外观的条件788
四、竞争自由与商业外观保护791
五、我国商业外观法律保护之展望792
第五节 一则保护商业外观的典型判例的评析793
一、案件事实与一、二审判决794
二、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判决800
三、本案保护商业外观的法律问题805
第十九章 虚假宣传和商业诋毁行为809
第一节 宣传与虚假宣传809
一、宣传商品的方式809
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809
三、虚假宣传的本质是“引人误解”810
第二节 虚假宣传的类型与判断标准812
一、虚假宣传行为的一般类型812
二、虚假宣传的特殊情形814
三、引人误解的判断标准816
第三节 商业诋毁行为818
一、虚假宣传与商业诋毁的关系819
二、捏造、散布虚伪事实819
三、主观上的恶意和实际损害820
第二十章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821
第一节 商业秘密的权利属性821
一、不具有排他的独占性821
二、一种法定的权利821
三、具有资格限定性823
第二节 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824
一、不为公众所知悉824
二、价值要求829
三、合理的保密措施829
第三节 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事实认定与证据规则833
一、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事实认定833
二、举证责任的分配836
三、“接触加近似”方式的可适用性841
四、举证责任的转换844
五、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的鉴定846
六、涉及商业秘密的证据可否不经质证问题854
第四节 商业秘密保护中的几个特殊问题855
一、商业秘密保护与择业自由和竞业自由855
二、不侵犯商业秘密的合法行为855
三、侵犯客户名单的认定856
四、被许可人在侵权诉讼中的主体资格858
第五节 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责任859
一、停止侵害的具体适用859
二、确定损害赔偿额的方法860
第二十一章 附论——知识产权的司法政策与裁判方法862
第一节 司法政策的作用方式862
一、司法中的法律、政策与政治862
二、司法政策与法律标准的互动关系866
三、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命题不决定个案867
四、司法政策与法律方法873
第二节 知识产权裁判的逻辑标准与政策标准874
一、逻辑标准与政策标准的划分875
二、政策标准的体现、依据和基础877
三、逻辑标准与政策标准的相互关系889
第三节 知识产权司法的严格执法与探索创新891
一、司法政策与立法政策的协调一致891
二、司法中的酌情调适893
三、司法中的创新和与时俱进894
四、理论的适应性与理论创新897
第四节 我眼中的学术观点与裁判意见898
一、裁判意见与学术观点的关系899
二、跨越“自我”与“非我”的鸿沟903
后记905
热门推荐
- 3286487.html
- 1214858.html
- 1085760.html
- 1892672.html
- 893738.html
- 2940705.html
- 923376.html
- 1629523.html
- 1645762.html
- 25505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80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83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30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80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51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57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36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32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99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