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型部落的崛起 网络趣缘群体的跨学科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型部落的崛起 网络趣缘群体的跨学科研究
  • 罗自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978751661162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08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322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群体社会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型部落的崛起 网络趣缘群体的跨学科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路径2

一、研究缘起2

二、研究路径3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7

一、研究对象7

二、研究问题9

三、研究内容10

四、研究意义11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说明13

一、研究方法13

二、篇章结构13

三、研究创新与存在的困难15

第二章 文献综述17

第一节 趣缘群体研究综述17

一、国外趣缘群体研究综述17

二、国内趣缘群体研究综述19

第二节 传播机制研究综述22

一、传播类型、传播方式与传播范式23

二、社区传播、群体传播与聚众传播26

第三节 社会整合研究综述31

一、国外社会整合研究分析31

二、国内社会整合研究梳理33

三、社会整合研究的评述与总结33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35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35

一、网络趣缘群体的概念界定35

二、样本选择37

第二节 访谈设计与访谈对象42

第三节 研究案例与文本选择44

第四章 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47

第一节 网络传播与网络趣缘群体47

一、网络传播行为与网络人际关系47

二、网络群体中的传播51

三、网络群体演化与网络传播发展的关系54

第二节 网络信息社会中网络趣缘群体的勃兴55

一、网络趣缘群体的时代勃兴55

二、网络趣缘群体勃兴的原因57

第三节 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75

一、社会群体视角下的网络趣缘群体75

二、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网络趣缘群体92

三、狂欢理论视角下的网络趣缘群体93

第四节 网络趣缘群体的构成要素95

一、一定规模的趣缘爱好者群体95

二、相对固定的活动“空间”103

三、满足“趣”缘需要的基本设施106

四、相关的规制和管理机构110

五、认同感和归属感118

第五章 网络趣缘群体中的传播机制与基本过程125

第一节 网络趣缘群体社区中的传播机制125

一、传播要素分析126

二、传播过程模式137

第二节 形成过程中的传播与互动150

一、作为凝结核心的“趣”缘151

二、作为互动平台的“网”缘154

三、注册成为群体成员156

第三节 运行过程中的传播与互动158

一、规范的制定与认同158

二、群体的功能与个体的依附161

三、任务的完成与地位的获得164

第四节 发展过程中的传播与互动167

一、群内文化的形成167

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170

三、群体与社会的互动172

第六章 网络趣缘群体的结构类型与传播形态176

第一节 网络趣缘群体的结构176

一、基于人口社会学的结构分析177

二、基于传播学视角的结构分析179

三、基于社会整合视角的结构分析188

第二节 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类型191

一、基于沟通平台的分析191

二、基于凝结核心的分析194

第三节 网络趣缘群体的传播形态198

一、群体传播形态概述198

二、传播形态模式解析205

三、网络趣缘群体的传播形态209

四、传播范式视角下的聚众传播226

第七章 网络趣缘群体的社会功能与影响235

第一节 网络趣缘群体的正功能236

一、信息和成长236

二、情感和心理239

三、爱好与发展241

四、角色和规范242

五、适应和合作245

第二节 网络趣缘群体的负功能247

一、由迷及痴、影响全面发展247

二、形成亚文化、消解主流文化248

三、聚众传播、促成群体性事件253

第三节 网络趣缘群体的社会作用与影响258

一、社会稳定258

二、社会整合264

三、社会治理271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275

第一节 主要结论275

一、相比现实社会群体,网络趣缘群体更易于形成275

二、网络趣缘群体的结构再度呈现中心化277

三、单一网络形式的网络趣缘群体不能取代现实趣缘群体280

四、网络趣缘群体社区中的聚众传播是一种传播新范式281

五、网络趣缘群体是一种个人生活方式283

六、网络趣缘群体与聚众传播是一种社会结构方式285

第二节 讨论286

一、网络趣缘群体社区中的传播对传播理论的修正286

二、网络趣缘群体对社会学理论的修正286

三、网络趣缘群体传播过程的黑与白287

四、网络趣缘群体成员的人格维度287

五、网络趣缘群体成员的性格特征287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改进288

参考文献289

一、中文著作289

二、中文译著292

三、中文论文297

四、英文著作299

五、英文论文300

附录一302

附录二304

后记3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