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微生物学
  • 武汉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K13010·989
  • 出版时间:1961
  • 标注页数:250页
  • 文件大小:4MB
  • 文件页数:2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1

一、微生物界1

二、微学物在自然界的作用2

三、微生物学的任务和分科5

四、普通微生物学的目的和范围6

目 录7

再版说明7

第二节微生物学发展简史8

一、我国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与利用8

二、微生物的发现及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10

三、跃进中的祖国微生物学15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构造19

第一节细菌19

一、细菌的形态19

三、细菌细胞的构造22

二、细菌的大小22

第二节放线菌32

一、放线菌在形态上与生物学上的特点32

二、放线菌的构造33

第三节病毒与立克次氏体34

一、病毒34

二、立克次氏体36

第四节 真菌的代表——酵母菌与霉菌37

一、酵母菌38

二、霉菌40

第三章微生物的代谢作用42

第一节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43

一、微生物的水分44

二、微生物细胞的矿物质45

三、微生物的有机成分45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49

一、微生物的营养需要和营养类型50

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培养基61

第三节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65

三、微生物分析法65

一、微生物呼吸作用的类型66

二、呼吸与发酵的区别71

三、发酵作用的多样性72

第四节微生物的代谢产物74

一、气体状态的代谢产物74

二、有机的中间代谢产物74

三、复杂的代谢产物75

五、其他76

四、分解产物76

第五节微生物代谢作用的特点77

一、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77

二、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可塑性大78

三、微生物代谢作用的能力强78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80

第一节微生物的繁殖方式81

一、细菌的繁殖方式81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85

二、放线菌的繁殖方式85

四、霉菌的繁殖方式86

第二节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88

一、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91

二、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94

第三节微生物繁殖的特点97

一、以无性繁殖为主97

第四节微生物生长的测定98

一、直接法测定细胞数98

二、繁殖的速度快98

二、间接计数法100

三、测定细胞或原生质总量而计算生长的方法100

第五章物理化学因素对于微生物的影响103

第一节物理因素104

一、温度104

二、干燥111

三、辐射112

四、声能115

第二节化学因素116

一、酸类117

三、重金属及其盐类118

二、碱类118

四、氧化剂120

五、有机化合物121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及变异124

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性及其变异性124

一、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特点125

二、微生物的变异现象125

一、杂交或重组129

第二节微生物遗传性的传递与改变129

二、转化131

三、转导132

四、结合134

五、突变134

第三节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37

第四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研究对于生产实践等的关系139

一、诱变育种139

二、定向培育143

三、推动其他有关的研究工作144

第七章微生物的分类146

第一节微生物分类方法及根据146

一、微生物的分类问题及命名146

二、微生物的分类的原则148

三、微生物分类的根据148

第二节微生物的种、群、变种、型及品系的概念153

一、种(species)153

二、群(group,series)154

三、变种(variety)155

四、型(type)155

五、品系或菌株(strain)155

第三节微生物的主要分类系统156

一、克拉西里尼科夫的分类系统156

二、伯杰氏分类系统157

第八章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160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160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160

二、水中的微生物168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172

第二节微生物与物质转化174

一、不含氮有机质的转化175

二、含氮物质的转化177

三、矿物质的转化185

四、土壤有机复合体的转化189

第九章微生物种间以及微生物与动物、植物之间的关系193

第一节微生物种间的相互关系193

一、寄生193

二、共生193

三、互生194

四、拮抗195

第二节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96

一、植物根系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196

二、根际微生物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197

三、微生物与植物根部进行的联合作用198

一、人体和动物体的微生物区系199

第三节 微生物与人体及动物之间的关系199

二、传染病发生原理202

三、免疫206

第十章微生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19

第一节微生物与工业219

一、微生物与食品工业219

二、微生物与化学原料工业222

三、抗菌素工业227

四、其他231

五、微生物工业生产中的主要微生物学问题232

第二节微生物与农业234

一、微生物与肥料235

二、微生物与饲料241

三、微生物与植病242

四、抗菌素在农业上的应用246

第三节微生物与卫生保健248

一、抗菌素在临床上的应用248

二、生物制品249

三、生物制品生产中的主要微生物学问题2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