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下
  • 董辅礽主编 著
  • 出版社: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 ISBN:9620419685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81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6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折3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洋跃进”3

第一编 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1976年~1984年)3

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4

二 “洋跃进”的出现6

第二节 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11

一 解放思想,研究和解决新问题11

二 反对“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13

三 理论的创新和争论16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20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20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和深远意义22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转变23

一 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再调整24

二 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25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历史背景28

一 计划经济的薄弱环节28

第二章 改革从农村取得突破28

二 艰难的政策转换33

第二节 农村政策的全面调整39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发展的反思39

二 实施富民政策41

第三节 家庭经营制度的确立47

一 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在贫困地区出现48

二 安徽凰阳从包产到包干49

三 政策在争论中突破53

第四节 人民公社的终结58

一 人民公社的失败59

二 人民公社悄然退场60

第三章 企业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62

第一节 工业生产秩序的恢复与企业改革思路的形成62

一 计划管理体制的整顿与工业生产的恢复62

二 企业改革思路的形成64

第二节 放权让利的企业改革66

一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66

二 经济责任制的推行70

第三节 企业横向联合的初步尝试73

一 企业联合的类型73

二 企业联合的特点与问题76

第四章 对外开放的尝试79

第一节 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79

第二节 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城市82

一 创办经济特区82

二 特区的特殊政策与特殊功能85

三 特区究竟姓什么91

四 开放沿海城市95

第三节 外贸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98

一 外贸计划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98

二 关税与海关管理制度改革100

三 汇率政策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02

第四节 扩大对外经济合作106

一 积极利用外资106

二 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对外承包工程109

第五章 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变111

一 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况112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波动112

二 调整、改革中的经济波动115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进步124

一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124

二 产业的超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128

三 工业发展的轻型化133

四 基础产业的发展138

一 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142

第三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42

二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149

第二编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1984年~1992年)157

第六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157

第一节 发展和改革重心的转移158

一 以发展为重心转向以改革为重心158

二 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159

第二节 改革的全面推进162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163

二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任务164

第三节 理论的突破168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建立169

二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172

第四节 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176

一 经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明确176

二 经济发展战略措施177

第七章 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与深化181

第一节 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调整181

一 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利改税181

二 完善利改税的配套改革186

第二节 两权分离的企业改革190

一 厂长负责制的推广190

二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93

三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颁布202

一 企业横向联合的进一步发展205

第三节 企业兼并与破产的起步205

二 企业破产的起步209

第八章 乡村经济的发展214

第一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15

一 夹缝中成长的乡镇企业215

二 乡村工业化全面启动217

三 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221

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镇化224

一 实施小城镇战略225

二 民工潮的产生227

第三节 农业经济的徘徊229

一 农业是否出现徘徊的争论230

二 农业持续增长面临新问题231

第四节 深化农村改革235

一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236

二 稳定和完善家庭经营体制240

三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242

第一节 从沿海开放到内陆开放244

一 建立沿海开放区244

第九章 进一步对外开放244

二 海南岛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246

三 开发浦东249

四 内陆开放250

第二节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256

一 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256

二 外贸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258

三 建立新的外贸调控体系框架259

一 争取“复关”的努力262

第三节 从开放到外向262

二 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267

三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271

四 发展国际旅游业272

五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273

第十章 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形成276

第一节 宏观调控理论与认识的发展276

一 宏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276

二 逐步建立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提出279

第二节 财税体制改革281

一 财政体制改革281

二 税制改革284

第三节 金融体制改革286

一 金融机构的分设286

二 金融管理手段的改革289

第四节 计划投资体制改革291

一 计划体制改革291

二 政府投资体制改革296

第五节 价格体制改革299

一 传统价格体制的问题299

二 价格体制改革300

第十一章 经济快速增长与治理整顿305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波动305

一 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状况305

二 投资需求双膨胀与加强宏观经济的调节与控制310

三 治理整顿的提出与实施315

四 市场疲软与清理三角债323

一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329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进步329

二 农业在徘徊中增长及结构变动332

三 工业结构由轻型化向重型化的转变335

第三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342

一 城乡居民收入在波动中增长342

二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持续提高350

第三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1999年)357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357

第一节 邓小平南方谈话357

一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358

二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359

三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意义362

第二节 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363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363

二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368

一 中共十五大召开的背景37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373

二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375

三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376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379

第十三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82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382

一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颁布382

二 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85

三 国有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抓大放小390

第二节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环境与体制背景394

一 买方市场的形成与竞争的激化394

二 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的历史因素395

三 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与资产流失399

四 企业破产的困难400

第三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探索401

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401

二 国有小企业放开的实践414

第一节 从政策默许到政策鼓励424

一 非公有制经济兴起的背景424

第十四章 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与发展424

二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高潮428

三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430

第二节 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问题与发展趋势431

一 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431

二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436

三 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趋势439

第三节 外商投资企业的迅猛发展441

一 外商投资企业的三个发展阶段441

二 外商投资企业的特点与产业分布444

三 外商投资企业的作用及问题447

第十五章 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453

第一节 中国市场体系形成的基本过程453

一 传统体制内部的市场发育454

二 双轨体制时期的市场发育455

三 市场体系发展458

一 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与繁荣459

第二节 商品市场的发展459

二 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情况及特点463

三 期货市场的发育464

四 商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466

五 商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467

第三节 金融资本市场的发育469

一 货币市场的发育情况469

二 资本市场的发育473

三 产权交易市场的特点482

一 房地产市场的起步484

第四节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484

二 房地产市场进入初步发展485

三 房地产市场进入平稳发展487

四 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490

第五节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再就业491

一 劳动力市场发育回顾491

二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及再就业工程492

三 劳动力市场的秩序进一步规范和健全497

四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498

一 技术市场发育回顾499

第六节 技术市场的发展499

二 技术市场的发展500

第十六章 现代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504

第一节 宏观调控体系框架的初步确立504

一 宏观调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504

二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宏观调控体系507

第二节 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511

一 实行分税制改革511

二 推进工商税制改革513

三 预算管理的改革516

第三节 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519

一 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519

二 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和完善522

三 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525

第四节 计划投资体制的改革528

一 计划体制改革528

二 建立国家订货制度529

三 投资体制的深化改革530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改革532

第十七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32

第一节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确立532

二 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的确立537

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新突破543

一 养老保险的改革与完善543

二 失业保险的改革与发展548

三 医疗保险的改革与发展553

四 工伤保险的改革与完善559

五 生育保险的改革与完善560

一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561

第三节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561

二 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564

三 农村居民救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567

第四节 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优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570

一 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570

二 社会优抚制度的完善573

第十八章 区域经济的发展575

一 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战略576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576

二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578

第二节 区域经济结构变化581

一 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581

二 基本建设的投资585

三 对外开放的发展587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590

一 经济总体实力差距的扩大590

二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的扩大592

三 地区消费水平差距的扩大594

第四节 对贫困地区的扶持597

一 贫困地区的划分标准及分布597

二 扶贫战略的转变599

三 扶贫政策与措施602

第十九章 经济发展新阶段与实施“软差陆”604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波动604

一 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状况604

二 实施“软着陆”609

三 买方市场的出现及实施扩大内需政策618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进步622

一 产业政策的完善622

二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625

三 农业生产重新回升,农业结构不断优化627

四 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630

五 第三产业的发展638

第三节 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需求不足的产生643

一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643

二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与需求不足的产生649

第二十章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655

第一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656

一 教育的发展与教育体制的改革656

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技体制的改革662

第二节 实施可续发展战略677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677

二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678

后记6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