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第2版
  • 杨云彦,陈浩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606869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86页
  • 文件大小:156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1

第一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的演进1

1.1 人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1

1.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3

表1.1 资源环境问题的四次浪潮4

1.3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5

专栏Ⅰ 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9

1.4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兴起10

专栏Ⅱ “世界环境日”主题13

第二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和内容14

1.5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14

1.6 本书的组织14

第二章 人口增长与人口经济思想16

第一节 世界人口动态16

2.1 世界人口的增长16

表2.1 世界人口的增长17

图2.1 世界人口增长18

2.2 人口增长的阶段18

第二节 古典人口经济理论20

2.3 现代人口经济学的萌芽20

2.4 威廉·配第的人口经济学说20

2.5 魁奈的人口经济学说22

2.6 亚当·斯密的人口经济思想23

2.7 大卫·李嘉图的人口经济思想24

第三节 马尔萨斯人口论26

2.8 马尔萨斯人口经济学说26

表2.2 马尔萨斯人口级数27

2.9 马尔萨斯人口论评述28

第四节 凯恩斯人口论30

2.10 凯恩斯人口观的两个阶段30

2.11 人口减少的经济后果34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及其发展36

2.12 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36

2.13 “两种生产”原理37

2.14 “过剩人口”与资本主义社会人口经济规律41

2.15 从“两种生产”到“三种生产”理论42

第三章 微观人口经济学44

第一节 生育率与家庭规模的经济与制度分析44

3.1 微观人口经济学的范畴44

3.2 孩子的成本和效用45

专栏Ⅲ 中国孩子的经济成本47

3.3 家庭规模的决定48

3.4 制度分析49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50

3.5 人力资本及其投资方式50

3.6 教育培训的需求与供给51

第三节 人口迁移经济学54

3.7 人口迁移规律54

3.8 人口迁移的经济分析56

3.9 迁移效应59

第四章 宏观人口经济学62

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发展62

4.1 人口—经济关系概要62

4.2 人口数量变化的经济效应62

4.3 人口质量变化的经济效应64

4.4 人口波动与经济增长66

第二节 适度人口论67

4.5 适度人口67

4.6 静态经济适度人口68

4.7 动态经济适度人口69

图4.1 技术进步提高适度人口规模70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城市化的经济分析71

4.8 人口分布71

专栏Ⅳ 中国人口分布72

4.9 城市化及其机制73

4.10 城市化进程77

图4.2 城市化的阶段78

第四节 人口转变79

4.11 人口转变的阶段79

图4.3 人口转变80

4.12 人口转变的理论解说81

第五节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经济学81

4.13 人口老龄化趋势81

专栏Ⅴ 人口发展的“年轮”——人口年龄金字塔82

图4.4 2000年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83

4.14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83

4.15 退休年龄的经济效应84

第五章 资源环境动态及其理论87

第一节 资源消耗与环境退化87

5.1 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87

表5.1 1850—1980年全球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88

表5.2 1960—1984年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和能源消费89

5.2 全球环境变化90

第二节 人口压力说90

5.3 “人口爆炸”论90

5.4 “人口压力”论91

第三节 增长极限论93

5.5 “资源耗竭”说93

5.6 “增长极限”论96

专栏Ⅵ 线性增长和指数增长100

第四节 “最后的资源”100

5.7 经济增长的必要性100

5.8 资源潜力与经济增长的可能性102

5.9 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106

第六章 自然资源系统108

第一节 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08

6.1 自然资源及其分类108

图6.1 自然资源的分类109

6.2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109

表6.1 不同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111

第二节 自然资源简况112

6.3 矿产资源112

6.4 土地资源113

6.5 水资源115

6.6 森林资源116

6.7 生物多样性资源117

第三节 水土资源与粮食生产118

6.8 粮食生产和人口的增长118

6.9 粮食生产的潜力120

6.10 人口承载量122

专栏Ⅶ 人地矛盾新出路123

第七章 自然资源价格124

第一节 资源经济问题124

7.1 资源经济研究的基本问题124

第二节 自然资源价值与价格127

7.2 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127

7.3 自然资源定价127

7.4 水资源定价130

7.5 土地资源定价131

图7.1 地租的确定132

7.6 森林资源的定价134

第八章 自然资源评价与动态配置135

第一节 自然资源评价135

8.1 自然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135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动态配置137

8.2 自然资源动态配置的一般模型137

8.3 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动态配置138

8.4 可再生自然资源动态配置141

图8.1 收获期的数量142

图8.2 静态有效可持续捕捞量143

第三节 资源保护问题144

8.5 动态配置的不确定性144

8.6 资源保护原则145

第九章 自然资源核算与资产化管理148

第一节 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148

9.1 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148

图9.1 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示意图149

9.2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149

9.3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核算方法151

表9.1 挪威实物资源核算表式结构152

9.4 中国自然资源核算体系框架153

图9.2 中国自然资源核算体系框架153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154

9.5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客观必然性154

9.6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与原则156

9.7 加强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基本思路157

第十章 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160

第一节 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160

10.1 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恶化160

图10.1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人口与自然的关系图161

表10.1 若干国家环境损害费用占GNP的比重162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环境162

10.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62

图10.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63

10.3 收入分配与环境163

10.4 贫困与环境164

10.5 城市化与环境167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环境问题168

10.6 世界市场与自然资源退化168

10.7 竞争力与污染转移170

第十一章 环境经济问题172

第一节 环境—经济系统与环境经济问题172

11.1 环境—经济系统172

11.2 环境经济问题174

第二节 环境经济中的产权、外部性与市场失效174

11.3 产权界定问题174

11.4 外部性175

11.5 最优污染水平176

图11.1 最优污染水平177

11.6 市场失效177

第三节 作为公共商品的环境质量179

11.7 公共商品179

11.8 环境质量公共商品的供给179

第十二章 环境经济评价182

第一节 环境资源的价值和价格182

12.1 环境资源的特点182

12.2 环境资源的价值183

12.3 环境资源的价格183

第二节 环境经济效益评价184

12.4 费用效益分析184

12.5 市场价值法188

表12.1 三种产业在两种情况下的总收入和总收入现值188

12.6 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190

表12.2 里约热内卢市民对改进地表水质的支付意愿192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与环境经济管理193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防治193

13.1 环境污染的一般情况193

13.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95

13.3 水污染及其防治196

13.4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197

13.5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198

第二节 环境经济管理199

13.6 污染控制199

13.7 排污收费201

图13.1 庇古税201

13.8 排污标准202

13.9 排污权交易203

专栏Ⅷ 美国的可交易许可证制度203

第十四章 灾害与生态经济系统失调205

第一节 灾害与生态进化205

14.1 灾害经济现象205

14.2 灾害与生态进化的关系206

第二节 生态经济系统灾变与调控208

14.3 生态经济系统灾变的原因208

14.4 调控生态经济系统211

第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213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213

15.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内涵213

15.2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本质215

第二节 公平和效率217

15.3 公平和效率的内涵与联系217

第三节 价值和财富219

15.4 人类社会价值观和财富观的发展219

15.5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221

15.6 可持续收入222

15.7 弱可持续性和强可持续性223

第十六章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224

第一节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224

16.1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224

16.2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225

16.3 经济圈中的生态经济模式226

16.4 社会圈中的生态经济模式227

16.5 生物圈中的生态经济模式227

第二节 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229

16.6 可持续的生产模式229

16.7 可持续的消费模式230

第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232

第一节 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232

17.1 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的基本含义232

17.2 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的衡量要素23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234

17.3 人口发展战略234

17.4 自然资源与环境支撑能力建设235

17.5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238

专栏Ⅸ 共同的未来239

第十八章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241

第一节 循环经济241

18.1 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体系和层次241

专栏Ⅹ 宇宙飞船经济244

18.2 节能减排246

18.3 清洁生产250

第二节 绿色经济255

18.4 绿色经济的内涵、本质与基本原则255

18.5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257

18.6 绿色消费259

第三节 低碳经济260

18.7 发展低碳经济260

专栏Ⅺ 转向低碳经济生活模式的重要途径265

第十九章 可持续发展管理269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目标与重点269

19.1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概念、实质与目标269

19.2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内容270

19.3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重点271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本原则274

19.4 可持续性原则274

19.5 共同性原则274

19.6 公正性原则275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指标体系276

19.7 可持续发展管理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276

19.8 可持续发展管理指标体系的构成277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手段282

19.9 经济手段282

19.10 教育手段283

19.11 行政手段284

19.12 法律手段2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