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05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05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780207335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15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636页
  • 主题词:工业经济-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05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提要1

目录总论1

附图图总—1 考虑自然资源、工业废物和环境影响的工业生产过程2

一、中国工业增长的资源环境条件2

专栏总—1 2002年国土面积和人口密度的国际比较3

总—2 2003年我国的自然资源概况4

附表表总—1 1978~2003年中国的资本形成及其构成7

表总—3 1991~200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8

表总—2 1990~2002年综合能源平衡表8

二、资源的供求约束10

三、工业发展的环境代价12

表总—4 1999~2003年环境保护基本情况13

四、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工业竞争力16

五、结论18

Ⅰ.综合篇21

第一章 自然资源对中国工业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23

提要23

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24

二、我国工业化进程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26

三、制度性浪费是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28

四、解决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30

1—1 资源节约支撑北京可持续发展32

1—2 中国要不要“重型化”争论再起33

一、中国工业污染状况及其成因36

第二章 中国工业发展的环境代价与环境保护36

提要36

表2—1 中国历年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及其增速38

表2—2 1990~2003年县以上工业企业“三废”处理情况39

表2—3 中国历年废水及COD排放量及其增速41

表2—4 历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情况43

二、中国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44

三、减少工业发展的环境代价、保护环境的若干政策建议48

2—1 经济发展新模式——循环经济49

提要52

第三章 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调节机制52

二、我国资源基础市场的市场调节53

一、资源与资源市场概述53

三、我国资源产品市场的市场调节57

四、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若干措施60

3—1 我国的资源与资源市场状况63

3—2 2010~2050年中国部分战略性资源的供需预测64

提要65

第四章 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与资源节约65

一、中国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66

表4—1 我国工业用水效率67

表4—2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情况68

二、产业升级对资源节约的促进作用69

表4—3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70

表4—4  2001年部分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比重70

表4—5 中国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71

表4—6 1998~2003年中国各类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变化72

三、技术进步对资源节约的促进作用73

图4—1 微笑曲线73

图4—2 我国更新改造投资金额(亿元)75

表4—7 我国工业炉窑、锅炉废气排放达标率75

四、资源节约利用的前景75

4—1 国家发改委:抑制电解铝扶持和鼓励再生铝产业77

提要79

第五章 竞争秩序与资源供求及环境保护79

一、加工制造业低级化特征显著,过于依赖资源,环境压力巨大80

表5—1 中国制造业前8家企业的集中度83

二、资源型产业市场化改革滞后,供给效率不足,严重破坏生态环境84

三、完善竞争秩序、优化资源供求、加强环境保护的思路与对策88

5—1 铅锌业无序竞争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91

第六章 国际产业转移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93

提要93

一、工业化对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影响94

二、国际产业转移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影响95

三、国际转移产业中关于环境问题的规则99

四、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01

6—1 历史上重大公害事件104

第七章 环保国际公约及标准对工业发展的影响106

提要106

一、主要的环保国际公约及标准107

表7—1 全球性及区域性环境保护公约(举例)108

二、WTO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机制110

三、贸易管制和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112

四、加入WTO后对中国环境政策提出的要求113

五、中国应对环保国际公约和标准的措施115

7—1 ISO14000标准117

第八章 环境管制与工业竞争力119

提要119

一、我国的环境管制制度120

二、我国仍处于环境管制与工业竞争力提升相矛盾的时期121

表8—1 1981~2002年中国工业品出口与污染强度的关系123

表8—2 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地位124

表8—4 1995~2002年“三资”企业占污染密集型产业总产值的份额125

表8—3 1995年和2002年“三资”企业占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相对值及其变化125

三、环境管制对不同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影响126

图8—2 各省区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分布示意127

图8—1 各省区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布示意127

图8—3 各省区市固体废弃物处置率与标准的比值分布示意128

四、协调环境管制与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129

8—1 我国台湾地区空气污染防治政策之变迁130

第九章 从硬资源的约束到软资源的突破131

提要131

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约束132

二、构建以软资源为主体的经济运行体系:基于企业视角134

表9—1 软资源和硬资源的比较134

三、实现以软资源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基于区域视角136

四、转向以软资源为主体的经济运行结构137

9—1 福建对花园式工厂说“不”141

9—2 日本北九州循环经济生态城142

Ⅱ.产业篇145

第十章采掘业147

提要147

一、中国的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148

表10—1 我国的优势矿产及短缺矿产149

表10—2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供需缺口及对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预测150

二、采掘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治理情况152

三、促进我国采掘业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155

10—1 矿产采掘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例160

第十一章 钢铁工业162

提要162

一、近年来钢铁工业发展的新态势163

图11—1 2001~2004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3

表11—1 2000~2004年钢铁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变化趋势165

表11—2 2000~2004年钢铁工业产业集中度的变化166

二、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趋严峻167

图11—2 1995~2004年中国铁矿石消耗量增长趋势167

表11—3 1995~2004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及进口依存度的变化趋势168

表11—4 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的国际比较170

表11—5 1998~2004年钢铁工业的电力消耗量及其变化状况170

表11—6 中国重点钢铁企业主要环保指标及其国际比较172

表11—7 我国先进钢铁企业与落后钢铁企业的能耗及环保指标的比较173

表11—8 2003年钢铁工业的“三废”排放量及其占工业排放量的比重174

三、转变钢铁工业增长方式,推进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174

11—1 2004年世界钢铁工业新特点及四大影响因素176

11—2 济南钢铁公司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绿色效益178

第十二章 能源工业179

提要179

一、我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及其对能源工业发展的制约179

二、我国能源工业的能源效率181

表12—1 2002年主要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182

表12—2 重点能源企业的能源消耗182

三、环境对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制约183

表12—3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达到相应或相当汽油标准的年份及所需时间185

表12—4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达到相应或相当柴油标准的年份及所需时间185

表12—5 我国燃煤电厂影响环保的数据186

四、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对环境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187

表12—6 我国国有重点煤矿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比较187

表12—7 中国不同容量火电厂SO2、CO2排放情况188

表12—8 世界一些国家炼油厂的平均规模189

五、我国关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法律政策规定及其效果189

表12—9 我国关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名目190

图12—2 能源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191

图12—1 能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91

六、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与途径192

图12—3 电力行业废气排放量与二氧化硫去除量192

12—1 国内首项60万千瓦火电机组石灰石湿法脱硫工程投运194

第十三章 建材工业196

提要196

一、建材工业的资源环境特点196

表13—1 2001~2003年中国主要建材产品产量197

表13—2 2002年中国建材工业的规模和比重197

图13—1 2002年建材工业能源结构198

图13—2 2002年建材工业中各行业能耗比例198

二、我国建材工业的资源环境现状199

表13—4 1999~2000年水泥工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200

表13—3 我国水泥工业的能耗与排放水平200

表13—5 我国玻璃工业的能耗水平201

表13—6 我国建筑与卫生陶瓷工业能耗水平202

三、我国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04

13—1 成都:黏土砖现状堪忧206

13—2 国外新型复合墙体材料208

提要209

第十四章 纺织工业209

表14—1 全国主要纺织产品产量变化210

表14—2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增长情况210

一、纺织工业的发展现状210

二、我国纺织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212

表14—3 1998~2002年中国纺织业废水排放情况215

三、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216

14—1 苎麻企业、麻农陷入原料价格之争218

第十五章 化学工业220

提要220

一、化学工业发展的现状221

表15—1 2003~2004年主要化工产品生产量221

二、目前我国化学工业存在的问题223

三、我国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措施226

15—1 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230

提要233

第十六章 机械工业233

表16—1 2003年机械工业和全部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234

一、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234

表16—2 2003年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35

二、机械工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236

表16—4 1995~2002年机械工业各行业能源消耗量237

表16—3 1998~2002年机械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37

表16—5 1995~2002年机械工业和全部工业总产值238

表16—6 1995~2002年机械工业和全部工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238

表16—8 2002~2003年机械工业各行业废水排放治理情况240

表16—7 2002~2003年机械工业各行业废气排放情况240

表16—9 2002~2003年机械工业各行业固体废物排放治理情况241

三、机械装备水平对其他行业的影响243

表16—10 2002~2003年重机行业产品国内市场所占比重估算情况243

表16—11 1980~2002年冶金系统能源消耗量244

四、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机械工业路径选择245

16—1 绿色产品设计技术249

提要251

第十七章 交通运输业251

一、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252

表17—2 1995~2002年GDP、交通运输业产值和从业人数253

表17—1 1980~2002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规模与结构253

表17—3 中美城市运营车燃油消耗量比较255

表17—4 1997~2004年中国轿车产量256

表17—5 我国典型地区交通分布结构256

二、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256

三、日本与长江三角洲的交通运输业比较259

表17—6 长江三角洲地区运输方式变化状况260

四、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产业政策261

表17—7 2000年长三角地区与全国运输方式的比较261

17—1 交通运输业战略性环境评估(SEA)及其目标264

第十八章 电子工业266

提要266

图18—1 2000~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增长情况267

一、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267

图18—2 2001~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利税增长情况269

图18—3 2001~2004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长情况270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问题270

三、电子信息产业的高技术污染与电子垃圾:世界性的环境难题275

四、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279

18—1 台湾联华电子推行环保绩效目标管理见成效281

提要283

一、医药工业发展的总体状况283

第十九章 医药工业283

表19—1 1990~2004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的增长284

二、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发展286

三、中药材产业的发展288

四、医药工业的清洁生产290

表19—2 2001年我国制药企业21个原料药产品总耗的先进与后进之比292

19—1 华北制药集团战略转型纪实293

一、2004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296

提要296

第二十章 汽车工业296

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资源约束问题的扼要回顾297

三、汽车工业面临的资源约束的深入分析298

表20—1 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钢材、生铁、能源消耗情况299

表20—2 1985~2004年中国公路交通的石油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299

表20—3 2000年中国部分城市汽车排放污染物CO、NOx的分担率300

表20—4 2000年欧洲每辆轿车材料构成情况301

表20—5 2005~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用原材料需求预测303

四、解决汽车工业资源约束的对策304

表20—6 2003年我国汽、柴油车生产情况306

20—2 推广车用乙醇汽油308

20—1 乘用车油耗国家标准出台308

第二十一章 石化工业310

提要310

一、石化工业发展的现状311

表21—1 2004年中国石油化工行业主要经济指标311

表21—3 重点石化产品出厂价格312

表21—2 2004年中国石油化工主要产品产量312

二、能源对石化工业的特殊意义313

图21—1 亚洲部分石化产品价格月度走势314

表21—4 2005年和2010年我国汽车轮胎需求量及其对各种橡胶的消费量预测316

三、环保问题与石化工业的发展317

四、石化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318

图21—2 我国天然气转化烯烃技术专利持有人分布319

21—1 国家重点推广的石油化工安全生产技术320

21—2 《京都议定书》与石化产业的环境约束321

Ⅲ.地区篇323

提要325

第二十二章 地区工业资源与环境的总体评价325

一、中国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特征326

表22—1 1999年中国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地区分布326

表22—2 我国各地区主要矿产保有储量及其占全国的比重327

二、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区域型式329

表22—3 2003年中国能源生产量分布和集中指数330

表22—4 2002年中国各地区能源和工业电力消费情况331

表22—5 2003年中国各地区的电力消费情况331

三、中国地区工业高速增长的环境代价332

图22—1 2002年28个省区市能源利用效率比较332

图22—2 2003年中国各地区“三废”排放量比1998年增长情况333

表22—6 2003年中国各地区工业“三废”排放量的分布334

表22—7 2003年中国各地区工业“三废”排放强度334

四、促进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335

22—1 中国各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337

提要339

第二十三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339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340

表23—1 200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全国人口及主要资源基础储量比较340

二、资源环境约束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344

表23—3 200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工业排放量所占的比例346

表23—2 200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三废”排放与利用水平比较346

三、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受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对策347

23—1 2003年江苏省空气环境状况352

23—2 2003年上海市水环境状况353

提要355

第二十四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355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356

表24—1 1991~2003年广东省GDP、能源生产及能源消费量358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趋势361

表24—2 2003年广东省九大产业产值362

表24—3 广东省十大工业制造业2010年发展目标362

表24—4 2000~2004年广东省工业增加值中的轻重工业比364

表24—5 广东省重点耗能企业分行业产值能耗365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366

24—1 泛珠三角合作:打造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极370

24—2 汽车产业集群:推动广州工业重型化和高级化372

第二十五章 京津冀地区374

提要374

一、京津冀地区工业资源和环境状况375

表25—1 2004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发展主要指标375

表25—2 2003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状况376

表25—3 京津冀土地资源及其使用状况378

二、环境与资源对京津冀地区工业发展的制约379

表25—5 2002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耗情况380

表25—4 1995~2003年京津冀地区电力消耗情况380

表25—6 2003年京津冀地区工业污染排放情况381

三、京津冀地区工业协调发展的基础383

四、京津冀地区工业协调发展的对策385

25—1 钢铁大省迎来结构大调整契机387

25—2 循环经济理念将贯穿首钢搬迁388

第二十六章 东北地区390

提要390

一、东北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状况391

图26—1 2003年7大河流水质状况392

图26—2 2002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质量状况(不含长江、黄河干流)392

26—1 辽河污染严重 振兴东北须先净辽河393

二、东北地区工业和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现状394

表26—1 1999~2002年部分省份每亿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变化395

表26—2 东北三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状况395

表26—3 1998~2003年东北三省和我国三大地带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治理状况 396

表26—4 1999~2002年东北三省能源保证率396

表26—5 2002年全国工业各行业单位产值能耗397

三、东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同能耗的相关分析397

表26—6 1998~2003年能耗较高行业在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398

表26—7 1998~2003年东北三省发展较快的行业单位能耗的排位对比400

四、促进东北工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401

第二十七章 中部地区404

提要404

表27—1 中部六省主要的矿产资源405

一、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资源条件评价405

表27—2 2003年中部地区的土地和森林资源406

表27—3 2004年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407

表27—4 2003年中部地区主要能源生产量408

二、中部地区工业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408

表27—6 1990~2002年中部地区电力消费量409

表27—5 1990~2002年中部地区能源消费量409

表27—7 2003年中部地区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410

三、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部地区工业发展410

表27—8 2003年中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及其在GDP中所占比重411

表27—9 2003年中部工业的专业化系数412

四、中部地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413

27—1 建设黄金水道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416

第二十八章 西部地区417

提要417

一、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418

表28—1 西部各省区矿产资源的基础储量419

表28—2 全国各省区市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标比较420

二、西部大开发以来资源开发与环境改善的新进展421

表28—3 2000~2004年贵州省电力投资净增长状况421

表28—4 2000年与2003年西部地区部分资源开采与加工工业产品的产量及占全国比重422

三、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新问题422

表28—6 2000年、2003年西部各省区市工业“三废”排放的对比变化424

表28—5 2000~2003年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主要指标及占全国的比重424

四、为西部大开发追加新的行动方案427

28—1 喜马拉雅冰川融化加剧 数亿人面临缺水危险432

Ⅳ.企业篇435

提要437

第二十九章 环境资源约束与企业可持续发展437

一、工业企业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438

表29—1 1978~2003年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总量与构成439

表29—2 1990~2002年中国企业主要能源与金属矿产的供应能力440

表29—3 中国与发达国家企业生产能耗比较442

二、环境保护与工业企业发展443

29—1 “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试行标准444

表29—4 1999~2003年中国工业企业的主要“三废”排放情况444

29—2 广东中成化工有限公司的清洁生产案例447

三、资源环境约束下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449

表29—5 传统线性工业经济模式与现代循环工业经济模式的比较449

提要453

第三十章 大型企业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453

一、我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成长壮大454

二、大型企业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问题及成因457

三、以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型企业可持续发展461

30—1 6家中央企业联合倡议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463

30—2 造就持久的“双赢”464

一、中小企业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概况468

提要468

第三十一章 中小企业的能源消耗与污染治理468

表31—1 2003年中小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及其占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比重469

图31—1 1998~2003年中小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及其占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比重的变化470

图31—2 1997~2001年中小型工业企业排污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比重的变化472

二、我国中小企业能源与环境问题分析472

表31—2 2003年能源消费量居前10位的行业的能源消费情况及各行业企业主要指标平均值473

表31—3 水泥等四个行业国内外企业平均规模的对比474

31—1 “十五小”企业和“新五小”企业476

三、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节能与环保的工作思路与政策建议478

一、我国环保企业的发展历程482

提要482

第三十二章 我国环保企业的发展状况482

表32—2 2000年各类环保产品市场供给484

表32—1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情况484

表32—3 2000年拥有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产业概况485

表32—4 部分企业主导型环保产业基地概况486

表32—5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分布487

表32—6 2003年环保企业抽样调查情况(940个单位)488

二、我国环保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89

三、加快我国环保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492

32—1 中国第一个烟气脱硫BOT项目494

第三十三章 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管理496

提要496

一、环境管理视角下的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分布497

表33—1 2003年能源和水消费量最大的15个行业498

表33—2 2003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最大的15个行业500

表33—3 2003年“三资”企业在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行业的分布501

表33—4 2003年“三资”企业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大行业的分布501

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管理状况502

三、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能源消耗、环境负荷的影响、问题和对策508

33—1 百威公司精心呵护环境511

第三十四章 循环经济下的企业行为512

提要512

一、作为经济增长方式重要转变的循环经济513

二、循环经济在企业的推行515

表34—1 清洁生产与末端处理的差异比较517

图34—1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517

表34—2 1990~2001年我国钢产量与能耗对比518

表34—3 1990~2000年我国钢铁企业主要环保指标对比519

图34—2 杭钢的清洁生产控制体系520

表34—4 1996~2003年杭钢生态型企业建设经济效益520

三、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和建议521

表34—5 中国钢铁企业2005年和2010年清洁生产的几个重点目标521

34—1 彩虹集团的清洁生产审计523

提要525

第三十五章 企业“走出去”的资源战略525

表35—1 全国第二轮45种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保障程度论证结果526

一、企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26

图35—1 资源安全供求曲线527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资源的现状与特征529

表35—2 不同年代我国处于生态赤字/盈余区的省(自治区、市)个数529

表35—3 我国境外投资分行业构成530

三、我国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531

表35—4 中资银行境外机构533

四、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资源的对策建议535

35—1 我国石油“三剑客”掀起海外“圈油”热538

35—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走出去”取得的主要经验540

(一)2003年工业企业主要指标542

附录1 统计资料分析542

一、2003年工业发展和工业资源、环境保护基本指标542

(二)2003年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544

(三)2003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545

(四)主要矿产基础储量546

(五)2002年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547

(六)2003年按行业分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549

(七)2003年按行业分工业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550

(八)2003年按行业分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利用情况552

(一)1998~2003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554

二、2003年地区工业发展和工业资源、环境保护基本指标554

(二)各地区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及变化556

(三)1999~2003年各地区电力消费和GDP关系557

(四)1999、2002年各地区发电量和电力消费量对比558

(五)2003年各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排放达标量对比559

(六)2003年各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粉尘去除量对比560

(七)2003年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量对比561

(八)1999年和2003年各地区电力消费和GDP占全国份额对比图示562

(九)2003年各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量占全国比重图示563

(十)各地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图示(%)564

附录2 中国工业大事记565

一、2004年工业大事记565

二、2004年中国工业10件大事593

2005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594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nd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Restrains594

后记6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