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理科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白光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7798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420页
- 主题词:地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理科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地球系统1
第1节 宇宙中的地球2
专栏 宇宙大爆炸学说2
一、宇宙的构成5
(一)总星系5
(二)恒星系5
(三)类星体6
(四)恒星6
(五)行星7
专栏 寻找太阳系的第十颗大行星8
专栏 小行星9
(六)卫星11
(七)其他天体11
专栏 哈雷彗星与海尔-波普彗星12
(八)星云及星际物质12
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3
(一)宇宙中的银河系13
(二)银河系中的太阳系14
专栏 只有一个地球18
第2节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21
一、太阳的地理效应21
(一)太阳21
(二)太阳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23
二、月球的地理效应25
(一)月球25
(二)月球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26
三、其他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27
第3节 地球的整体性质28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质量28
(一)地球的形状28
专栏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证实和感知29
(二)地球的大小与质量29
二、地球的圈层构造30
(一)地球内部圈层30
(二)大气圈层31
专栏 大洋与大陆钻探计划33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34
(一)地球的重力34
(二)地磁34
(三)地热34
四、地球的化学成分35
五、地球的运动36
(一)地球的自转36
(二)地球的公转38
专栏 哥白尼40
专栏 极昼与极夜43
六、地理坐标与时间44
(一)地理坐标44
(二)时区与国际日期变更线45
专栏 时辰46
专栏 北京时间46
七、地球的演化47
(一)地球系统演化过程47
(二)地球系统演化特征49
专栏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50
专栏 人类社会进步的“马拉松”赛跑52
专栏 温室效应问题为什么没有预言那么严重?55
(三)地球系统过程的时空尺度56
专栏 地球系统科学57
第4节 地球表层系统58
一、地球表层的构造59
(一)岩石圈59
(二)水圈59
(三)大气圈60
(四)生物圈60
(五)智慧圈60
二、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61
(一)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61
专栏 生态系统与1/10定律65
(二)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67
专栏 大陆漂移68
三、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1
(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71
(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74
(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77
(四)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80
第2章 地理空间84
第1节 地域分异规律84
一、纬度地带性84
(一)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84
(二)气候的纬度地带性84
(三)自然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87
(四)人类生物学特性的纬度地带性92
(五)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95
专栏 人类对纬度地带性的发现98
二、海陆梯度地带性98
(一)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99
(二)气候的海陆梯度地带性99
(三)自然生态系统的海陆梯度地带性100
(四)人类生物学特性的海陆梯度地带性102
(五)海陆梯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102
三、垂直带性103
(一)垂直带性的形成机制104
(二)气候的垂直带性105
(三)自然生态系统的垂直带性105
(四)人类生物学特性的垂直带性108
(五)垂直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109
四、非地带性111
(一)非地带性的形成机制111
专栏 北京郊区的“死山”与“活山”112
(二)非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114
专栏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116
第2节 区位理论117
一、区位与区位论117
(一)区位的概念与特点117
(二)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118
(三)现代区位理论的视角119
二、产业区位论122
(一)农业区位论122
(二)工业区位论126
(三)市场区位论130
(四)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区位论面临的挑战131
专栏 知识经济时代133
专栏 公司区位133
三、非产业区位133
(一)住宅区位134
(二)办公区位135
(三)学校区位135
(四)公共设施区位135
四、中心地理论136
(一)理论模式136
(二)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与评价140
(三)中心地理论的应用141
专栏 克里斯泰勒142
五、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扩散143
(一)空间相互作用原理——引力模式(重力模型)143
(二)空间扩散145
第3节 行为地理理论148
一、环境认知148
二、行为矩阵151
三、空间偏好152
四、时间地理学153
第4节 区域理论155
一、区域与区域研究155
(一)区域的概念155
(二)区域的特征156
(三)区域地理学、区域科学与区域经济学156
(四)区域研究的视角157
二、区域发展理论158
(一)发展与增长158
(二)经济发展过程的内在机理159
(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61
(四)产业集聚理论165
(五)梯度推移理论168
(六)点轴发展理论170
(七)区域协调发展理论171
三、区域演化理论174
(一)区域发展阶段理论174
(二)区域发展波动理论175
(三)区域演化研究的意义176
四、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177
(一)经济全球化177
专栏 世界贸易组织(WTO)180
专栏 反全球化运动183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184
专栏 世界主要区域集团185
第5节 地缘理论190
一、地缘与地缘政治190
二、近代地缘政治思想191
(一)麦金德地缘政治思想191
(二)德国地缘政治思想192
(三)美国地缘政治思想192
三、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与国际战略思想的演变193
(一)两极对立的冷战时期193
(二)两极世界的危机193
(三)走向多极化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194
四、世界瞩目的边缘带与破碎带196
专栏 东方和西方197
五、中国的地缘战略197
第3章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200
第1节 人地关系理论200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200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201
(二)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202
二、第二思潮:进化与环境关系论204
(一)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思想205
(二)对拉采尔“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学说的评述205
专栏 拉采尔206
三、第三思潮:发展与环境关系论207
(一)时代背景207
(二)共生理论208
(三)环境容量思想208
专栏 马寅初和《新人口论》210
专栏 复活节岛之谜210
(四)人与自然共同创造211
第2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214
一、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大讨论214
(一)停止与减缓增长理论214
(二)持续增长经济理论217
(三)新发展理论218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219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219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属性220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220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特征221
专栏 循环经济224
三、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25
(一)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研究225
(二)环境生产潜力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226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26
第3节 文化生态理论230
一、导言231
(一)文化、文明、文化景观与文化生态231
(二)人类文化的主要形式要素232
(三)文化价值观236
专栏 “客观科学”与“不便公开学问”238
二、文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问题238
(一)文明起源与环境238
(二)文化发展与环境240
(三)文明的扩散、迁移与环境243
(四)生态文化247
三、文化整合253
(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253
(二)文化整合的因素与过程253
(三)世界文化区256
第4章 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261
第1节 地理科学发展简史261
一、古代地理学261
(一)西方古代地理学261
专栏 中国人与地理大发现267
(二)中国古代地理学267
专栏 徐霞客273
二、近代地理学274
(一)近代地理学的创立274
(二)西欧北美近代地理学275
(三)俄罗斯及前苏联近代地理学277
(四)中国近代地理学277
三、现代地理学278
(一)理论革命与计量革命279
专栏 谢费尔280
(二)行为革命282
(三)生态思潮284
(四)统一地理学、大地理学思潮286
(五)信息革命288
第2节 地理科学的思想流派290
一、区域学派290
(一)近代地理学中的区域学派290
(二)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292
二、景观学派294
(一)近代地理学中的景观学派294
(二)现代地理学中的景观思想296
三、环境生态学派297
(一)近代地理学的环境生态学派297
(二)现代地理学的环境生态学思想298
四、空间学派298
(一)近代地理学的传统空间学派298
(二)现代地理学的空间学派298
五、社会学派299
第3节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科学体系和特征301
一、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301
(一)关于科学研究对象的辨析301
(二)地球表层的范围、基本特征和演化机制303
(三)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306
二、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307
(一)地理科学观307
(二)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311
三、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312
(一)传统地理学的科学体系312
(二)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312
(三)地理科学的相邻科学317
四、地理科学的特征——区域性、综合性320
第4节 地理科学的科学方法322
一、地理科学的方法论322
(一)地理科学方法论322
(二)现代地理科学方法论的新思维332
二、一般科学方法338
(一)科学思维方法338
(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340
三、地理科学研究方法342
(一)传统地理学方法342
(二)地理学的现代研究手段347
专栏 遥感与西藏“资源走廊”349
第5节 地理科学与社会发展354
一、地理科学与社会经济建设354
(一)资源开发与利用354
专栏 中国橡胶宜林带北移355
(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356
(三)自然灾害预报与防治357
(四)环境保护与建设357
(五)城乡规划与建设358
(六)区域发展与规划358
(七)国土整治与土地利用359
专栏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选址360
(八)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360
二、地理科学与科学文化发展361
(一)地理科学对科学发展的贡献361
(二)地理科学对文化进步的贡献365
专栏 重新发现地理学368
第6节 生态时代、信息时代、全球时代的地理科学370
一、时代的特征370
(一)生态时代370
(二)信息时代371
(三)全球时代371
二、现代地理科学面临的挑战372
(一)空间问题372
(二)环境问题373
(三)区域社会文化问题373
三、现代地理学的特征374
(一)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374
(二)现代地理学是综合的科学374
(三)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374
(四)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374
(五)现代地理学是高技术地理学374
四、现代地理学的重大研究任务375
(一)现代地理科学一元地理观和方法论研究375
(二)人类扰动下的地理过程与土地科学研究376
(三)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378
(四)社会空间重构与区域发展研究379
(五)地理信息与实验技术研究381
五、中国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展望382
(一)中国现代地理科学的走向382
(二)世界地理科学中的中国地理科学383
附录 术语索引386
参考文献391
图目6
第1章6
图1.1.1 天体系统6
图1.1.2 北斗的过去、现在和将来7
图1.1.3 北天球上的“人马座”7
图1.1.4 行星的椭圆轨道8
图1.1.5 行星的向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8
图1.1.6 彗星11
图1.1.7 流星11
图1.1.8 彗星及其运动轨道图12
图1.1.9 新疆铁陨石13
图1.1.10 吉林石陨石13
图1.1.11 银河系剖面图14
图1.1.12 银河系平面图14
图1.1.13 九大行星绕太阳旋转示意图15
图1.1.14 九大行星关系图15
图1.1.15 地球15
图1.2.1 色球22
图1.2.2 日冕22
图1.2.3 太阳的构造23
图1.2.4 太阳光谱23
图1.2.5 太阳黑子24
图1.2.6 17世纪以来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25
图1.2.7 月球正面照片26
图1.2.8 登月26
图1.2.9 大潮(上)和小潮(下)示意图26
图1.3.1 梨形地球28
图1.3.2 大气圈分层结构32
图1.3.3 太阳风与地球磁层34
图1.3.4 1967—1973年的极移36
图1.3.5 运动物体的偏转38
图1.3.6 假设地球不自转时的环流38
图1.3.7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的长江入海口和黄河入海口地形39
图1.3.8 黄赤交角40
图1.3.9 地球公转与四季40
图1.3.10 冬至与夏至42
图1.3.11 地理坐标:纬度和经度44
图1.3.12 地球上的基本点45
图1.3.13 地理纬度>地心纬度45
图1.3.14 国际日期变更线47
图1.3.15 不同尺度节律示意图54
图1.3.16 地球系统过程的时间空间尺度57
图1.4.1 对流层层次结构59
图1.4.2 全球年太阳辐射等值线分布图62
图1.4.3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63
图1.4.4 山风与谷风64
图1.4.5 湖岸风64
图1.4.6 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65
图1.4.7 板块运动68
图1.4.8 水循环示意图69
图1.4.9 碳循环70
图1.4.10 澳大利亚矿渣山72
图1.4.11 人工建筑物填充的香港维多利亚湾72
图1.4.12 观测到的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CO2的增加75
图1.4.13 1979—1989年南极臭氧空洞77
图1.4.14 南水北调路线78
第2章85
图2.1.1 北半球辐射能收支空间分布85
图2.1.2 太阳辐射能沿纬度季节变化85
图2.1.3 年平均气温(℃)纬度地带性86
图2.1.4 气温年变幅与纬度86
图2.1.5 大洋表层洋流形成图86
图2.1.6 东亚陆地生态环境纬度地带性88
图2.1.7 热带雨林89
图2.1.8 热带季雨林旱季89
图2.1.9 亚热带茶园90
图2.1.10 温带阔叶林90
图2.1.11 亚寒带针叶林91
图2.1.12 苔原91
图2.1.13 世界大洋底部自然地理带91
图2.1.14 世界人种93
图2.1.15 中国大陆年降水量与海陆距离的关系100
图2.1.16 海陆位置对北半球中纬地带气温影响示意图101
图2.1.17 自然地带与热量、水分条件的关系101
图2.1.18 30°~60°N之间亚欧大陆自然生态环境的海陆梯度地带性101
图2.1.19 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经济产值占全国总产值比重104
图2.1.20 大陆性气候地区垂直带性模式106
图2.1.21 海洋性气候地区的垂直带模式106
图2.1.22 森林线与过渡带107
图2.1.23 雪线107
图2.1.24 珠穆朗玛峰垂直带108
图2.1.25 海洋水体的垂直带性108
图2.1.26 墨西哥奥里萨巴山土地利用109
图2.1.27 世界地震分布114
图2.1.28 桂林山水115
图2.1.29 路南石林115
图2.2.1 区位的空间尺度119
图2.2.2 杜能圈123
图2.2.3 谷价和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图123
图2.2.4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异图124
图2.2.5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125
图2.2.6 卢旺达村落周围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125
图2.2.7 韦伯的区位几何图形127
图2.2.8 廖什的需求圆锥体130
图2.2.9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发展过程130
图2.2.10 帕兰德区位的市场地域分割131
图2.2.11 帕兰德区位应用案例132
图2.2.12 中心地模式的形成137
图2.2.13 均衡状态下中心地空间模式138
图2.2.14 克氏三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模式139
图2.2.15 美国货物距离衰减144
图2.2.16 美国玉米杂交种扩散曲线146
图2.2.17 1977—1978年美国流行性感冒扩散146
图2.2.18 美国玉米杂交种采用的累积曲线147
图2.3.1 格尔德的环境认知体系149
图2.3.2 美国波士顿黑人儿童手绘地图150
图2.3.3 地理物象评价、行为决策及其地理研究151
图2.3.4 芬兰北部木材经营者行为矩阵152
图2.3.5 美国大学生对居住地的喜好程度与人口移动153
图2.3.6 墨西哥阿瓜斯卡连斯特州食品购买空间喜好程度无差别曲线154
图2.3.7 时间地理的二维表示154
图2.3.8 时间地理的三维表示155
图2.4.1 上海产业结构变化162
图2.4.2 南北问题165
图2.4.3 区域经济发展的倒“U”形结构169
图2.4.4 美国经济收缩曲线169
图2.4.5 纺织业“候鸟”170
图2.5.1 麦金德191
图2.5.2 麦金德的力量的自然位置191
第3章215
图3.2.1 增长的极限215
图3.2.2 法、德、日、英能源消费趋势图223
图3.2.3 丹麦与中国人口变化比较图229
图3.3.1 黄土窑洞241
图3.3.2 公元7世纪—16世纪汉文化的传播244
图3.3.3 近代欧洲文化的传播244
图3.3.4 非洲伊斯兰教的传播245
图3.3.5 楼兰古城247
图3.3.6 中国生态文化区248
图3.3.7 仙人柱249
图3.3.8 井干式固定民居249
图3.3.9 东北朝鲜族民居250
图3.3.10 东北西部的碱土房250
图3.3.11 四合院250
图3.3.12 蒙古包251
图3.3.13 新疆维吾尔“阿以旺”251
图3.3.14 西藏民居——碉房252
图3.3.15 竹楼253
图3.3.16 文化圈分布图259
第4章262
图4.1.1 埃拉托色尼对地球周长的测定262
图4.1.2 古希腊世界地图263
图4.1.3 中世纪的T-O图263
图4.1.4 哥伦布登上加勒比海岛屿265
图4.1.5 地理大发现时代266
图4.1.6 《禹贡》上的九州268
图4.1.7 法显西行往返路线示意图269
图4.1.8 徐霞客墓270
图4.1.9 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地图271
图4.1.10 裴秀的水平直线距离求算法272
图4.1.11 古今形藤之图272
图4.1.12 洪堡274
图4.1.13 洪堡制作的世界第一幅等温线图274
图4.1.14 李特尔275
图4.1.15 戴维斯276
图4.1.16 道库恰耶夫277
图4.1.17 张相文277
图4.1.18 竺可桢278
图4.1.19 锚点理论模型283
图4.1.20 格拉西莫夫285
图4.2.1 索尔296
图4.3.1 钱学森对地理科学位置的认识312
图4.4.1 混沌的形象标志336
图4.4.2 两种科学解释的途径339
图4.4.3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图示341
图4.4.4 美国黑人迁移图343
图4.4.5 遥感原理示意图348
图4.4.6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350
图4.4.7 GPS原理示意图351
图4.4.8 各种GPS设备352
图4.4.9 实验地理学工作框图353
热门推荐
- 3173655.html
- 2726191.html
- 2667920.html
- 975251.html
- 581551.html
- 2456620.html
- 3288178.html
- 2633287.html
- 1927138.html
- 7387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93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19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69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79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27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70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67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32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22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0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