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四部经典解读 黄帝内经读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四部经典解读 黄帝内经读本
  • 马烈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8639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53页
  • 主题词:内经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四部经典解读 黄帝内经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概论3

第一章 《内经》的成书与沿革3

第一节 《内经》的成书时代与作者3

第二节 《内经》的沿革5

一、《内经》的流传5

二、相关命名含义解7

三、《内经》的主要注家与注本8

第二章 《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10

第一节 唯物辩证的生命观10

一、“精气”是万物及生命的本源10

二、生命是恒动变化的过程11

第二节 整体调控观12

一、人体自身的整体调控12

二、人与自然的整体调控13

一、养生学说16

第三章 《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16

二、阴阳五行学说18

三、藏象学说20

四、经络学说21

五、病因病机学说22

六、病证学说24

七、诊法学说25

八、论治学说26

九、运气学说27

第四章 学习 《内经》的方法29

一、明确目的,抓住重点29

二、利用工具书,明确音读字义29

三、前后联系,系统理解《内经》理论30

四、结合注家,理解原文的理论30

五、联系后世医家,开拓学术思路31

六、结合临床,在实践中加深领悟31

第五章 养生学说35

下篇 各论35

一、养生的意义与法则36

第一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36

二、肾与人体生长衰老、生殖及五脏六腑的关系42

三、四种养生家的养生之道及其效果45

第二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48

一、四时气象的变化和顺时养生的方法48

二、从四时养生的角度强调“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51

第六章 阴阳五行学说57

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8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能58

二、取法阴阳说明天地云雨的形成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62

三、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整体系统69

四、取法阴阳阐明病理变化及调治之法74

五、诊治取法阴阳80

一、四时八风之邪的一般致病规律83

第二节 素问·金匮真言论83

二、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86

三、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88

第三节 素问·阴阳离合论92

第七章 藏象学说97

第一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98

“藏象”的概念、各脏腑的功能及外应时令与阴阳属性98

第二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102

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102

第三节 素问·五脏别论105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和生理功能特点105

第四节 灵枢·天年107

一、人的生成和神对生命的重要性以及禀赋等因素对寿命的影响107

二、生命不同阶段的特点和不能尽终天年的原因109

胃的重要作用,五味所喜,以及营、卫、宗气与胃的密切关系112

第五节 灵枢·五味112

一、“四海”的分布和腧穴114

第六节 灵枢·海论114

二、人体四海的病象和治疗原则116

第七节 灵枢·本输118

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五脏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118

第八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120

一、太阴阳明阴阳不同之理120

二、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122

第九节 素问·经脉别论124

水谷的输布及生化过程125

第十节 灵枢·脉度127

七窍的功能源于五脏精气的奉养127

第十一节 灵枢·大惑论129

眼睛与五脏在生理上的密切关系129

一、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概念130

第十二节 灵枢·决气130

二、六气不足的病理表现132

第十三节 灵枢·营卫生会133

一、营卫的生成运行与会合133

二、营卫与睡眠的关系135

三、营卫与三焦的关系136

附:营卫之气的运行与交会的规律140

第十四节 灵枢·五癃津液别141

水谷所化的津液,各走其道所产生的不同功能141

第十五节 灵枢·邪客143

宗气、营气、卫气的循行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144

第十六节 灵枢·本神145

一、神的产生概念及对养生的意义145

二、情志病证147

三、五脏所藏不同及其虚实病证149

第十七节 灵枢·本脏150

血气、精神、经脉、卫气、意志的重要作用151

第八章 经络学说155

第一节 灵枢·经脉156

一、经络的重要性156

二、十二正经的循行及其病候157

三、络脉与经脉的区别及其诊法、刺法171

四、十五络脉的名称、部位、循行和病证173

第二节 灵枢·营气177

第三节 灵枢·九针论179

十二经气血多少及阴阳表里配合关系180

第四节 灵枢·背腧181

五脏背腧、大杼、膈腧的定位181

第五节 素问·骨空论182

任、督、冲三脉的循行与病证182

冲脉的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184

第六节 灵枢·逆顺肥瘦184

第七节 灵枢·脉度186

跷脉的循行和功用186

第八节 灵枢·寒热病187

跷脉与睡眠的关系188

第九章 病因病机学说190

第一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191

一、人之阴阳与自然界之阴阳内外相通,而为生命之根本191

二、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193

三、人体内阴气与阳气的相互关系199

四、阴精的作用及五味所伤203

第二节 灵枢·五变205

体质强弱与发病的关系206

第三节 灵枢·百病始生209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诸邪伤人病起于三部的发病规律209

二、外感疾病的发生和传变规律,积的病因病机和证候210

三、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217

第四节 灵枢·贼风218

一、内有故邪,因加而发的病理219

二、“祝由”疗法的适应证和取效机制220

第五节 素问·举痛论222

九气为病222

第六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225

病机十九条及其重要性225

第七节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230

人与四时相应,其病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230

第八节 素问·玉机真脏论232

一、五脏疾病的传变方式及其预后232

二、外邪侵犯人体的传变规律及其治疗235

第十章 病证241

一、伤寒的病名、病因、预后242

第一节 素问·热论242

二、单感病的症状及治疗243

三、两感病的症状247

四、病温病暑的区别248

第二节 素问·评热病论249

一、阴阳交的病因病机及病证分析250

二、风厥的病因病机及病证治疗251

三、劳风的病因病机及病证253

第三节 灵枢·五禁254

热病的五种逆证254

第四节 素问·咳论255

一、咳嗽的病因病机255

二、咳嗽的分证257

三、咳嗽的治则260

一、寒邪致痛的机制261

第五节 素问·举痛论261

二、十四种疼痛的病因病理262

三、疼痛的诊断265

第六节 灵枢·论痛266

不同体质之人的不同耐受能力266

第七节 素问·风论268

一、风邪致病的不同病理268

二、风病的多种病名271

三、五脏风的症状和诊断要点272

第八节 素问·痹论274

一、痹证的病因、发病及分类275

二、痹证的症状、病因、预后及针刺大法277

三、营卫之气与痹证的关系281

第九节 灵枢·周痹283

众痹与周痹的病因病机和治疗283

一、论痿证的病机与证候286

第十节 素问·痿论286

二、痿证的病因病机287

三、治痿的原则290

第十一节 素问·厥论292

一、寒、热厥的病因、病机292

二、昏厥的病机295

三、六经厥和十二经厥296

第十二节 灵枢·水胀299

一、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特点及其鉴别诊断299

二、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和治疗301

三、肤胀和鼓胀的针刺疗法302

第十三节 素问·水热穴论303

水肿病的病机303

第十四节 素问·汤液醪醴论305

水肿病的病机、治疗原则和方法305

第十五节 素问·奇病论307

一、脾瘅的病机、转化和治疗308

二、胆瘅的病机和治疗309

第十六节 灵枢·癫狂310

一、癫疾的证候及治疗310

二、癫疾的分类及治疗312

三、狂病的病因、证候及治疗314

第十七节 素问·奇病论316

罹患癫疾的先天原因316

第十八节 素问·病能论317

怒狂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317

第十九节 灵枢·痈疽319

一、痈疽的病因病机319

二、痈与疽的鉴别320

第二十节 灵枢·玉版322

一、疾病的形成都是逐渐积累发展而成322

二、预后不好的逆症表现及逆治的危害324

第十一章 诊法329

第一节 素问·五脏别论330

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及诊病的注意事项330

第二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332

一、诊病的原则与方法332

二、切脉、察色、闻声、观形诊病法333

三、四时脉法338

四、尺肤诊法343

第三节 素问·平人气象论344

一、调息察脉和辨别平脉、病脉、死脉的基本方法344

二、脉以胃气为本的意义,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和死脉及虚里的诊法346

三、寸口脉象与主病,以及和尺肤诊合参的方法350

四、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354

第四节 素问·玉机真脏论358

一、真脏脉的脉形及其致死的机制358

二、疾病预后的判别方法360

一、颜面分部和面部色诊的机制362

第五节 灵枢·五色362

二、卒死之证的色诊表现364

三、颜面五脏六腑肢节分部365

四、察五色的浮沉泽夭散抟上下367

第六节 素问·疏五过论369

一、论医疗中易犯的“五过”370

二、诊治中应遵循的常规375

第十二章 治则治法379

第一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379

治法逆从和阴虚阳虚之治的理论及其应用380

第二节 素问·异法方宜论383

五方的不同情况和相应治疗383

第三节 素问·标本病传论386

标本逆从的概念、意义和临床应用386

治法取法阴阳391

第四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91

第五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393

一、方剂君、臣、使的概念394

二、君臣佐使制方的基本法则394

第六节 素问·五常政大论396

用药治病的法度与饮食调养的作用396

附录399

附录一 运气学说399

一、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及计算方法399

二、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423

小结427

附录二 《黄帝内经》十三方428

附录三 《黄帝内经·素问》目录431

附录四 《黄帝内经·灵枢》目录433

参考文献4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