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 第一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52MB
- 文件页数:80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 第一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 公丕祥 龚廷泰1
导论 法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的历史轨迹1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观的形成过程1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的发展脉络3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的深化过程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逻辑6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体论意义6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价值论意义8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意义1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时代命运13
马克思主义法学面临的挑战13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时代价值16
本卷的叙述结构17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1835—1848年)2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2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23
近代早期的市民社会革命23
“纯粹私有制”的统治25
前后相继的三个经济“奇迹”2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政治与法律条件29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30
近代的公法与私法32
法律形式主义运动3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的思想渊源35
以人类精神为基点的法律学说35
从法律自身出发来理解法的学说43
德国古典法哲学的成就及其历史局限49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学56
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最初的法哲学探索56
对“法哲学体系纲目”的自我批判56
从康德转向黑格尔62
博士论文中的法哲学思想65
第二节 马克思在《莱茵报》前期的法律思想69
“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70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5
“我因为我的行为才受到现行法的支配”78
“历史法学派是反历史的幻觉”82
“根据人类社会的本质来判定各种国家制度的合理性”84
第三节 恩格斯的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律观87
通过施特劳斯迈向黑格尔哲学88
宗教国家的批判92
出版自由的立法与司法分析95
“包含着必然性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97
第三章 向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转变102
第一节 马克思在《莱茵报》后期的法律思想102
“行为的内容和形式”是定罪量刑的客观标准103
合理的“习惯法”应当成为法律的基础107
“利益所得票数超过了法的票数”111
“诉讼是法律的生命形式”116
婚姻关系是摆脱夫妻任性的伦理实体118
法律应该“适应事物的法的本质”122
第二节 克罗茨纳赫时期的法律思想124
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与克罗茨纳赫笔记125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127
对黑格尔王权思想的批判131
立法权是人民主权的实现136
“私有财产的国家制度”142
第三节 《德法年鉴》时期的法律思想146
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147
公民权与人权150
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153
第四节 恩格斯法律观的变化156
从废除“谷物法”运动评不同政党的法律立场157
法制危机、政体矛盾与社会革命159
社会经济关系与犯罪问题162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理论的创立167
第一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法哲学意义167
经济异化是法律异化的基础168
“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72
社会结构与国家行政175
第二节 恩格斯法律思想的新进展179
君主立宪政体的矛盾分析180
英国公民权利现实的批判182
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分析186
第三节 《神圣家族》中的法律思想191
法律、公平与财产关系192
市民社会是现代国家和人权的基础196
唯物主义法学的人性观与刑罚观200
第四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法律思想204
现实的个人与法律的产生205
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208
自由、权利与社会生活条件212
所有制与私法关系216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问世221
第一节 《哲学的贫困》中的法哲学思想221
对虚幻平等观的批判221
“法律只是事实的公认”224
第二节 宪政运动与国家政权的历史考察228
资产阶级宪政运动是在为无产阶级革命开辟道路229
政治权力来自于财产关系233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纲领性文献237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哲学基础238
对资产阶级法的本质的揭示240
“夺取政权、争得民主”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242
第二编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1848—1871年)249
第六章 1848—1852年著作中的法律思想249
第一节 近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及其批判250
君主立宪制和立宪共和制250
评资产阶级的普选权259
评资产阶级的分权制262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法律发展267
意识形态与法律发展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269
意识形态与法律发展的相对独立性273
第三节 无产阶级的法权要求279
无产阶级法权要求的进一步阐发279
工农联盟是实现无产阶级法权要求的基本条件285
不断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法权要求的现实途径287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法权要求的最高表现291
第七章 《新莱茵报》时期的法律斗争与法律思想294
第一节 罪与非罪的标准认定295
罪与非罪的实证标准296
罪与非罪的价值标准和自由报刊的权利与义务301
拒绝纳税是人民自然的权利和合法的自卫手段306
第二节 专制法律的本质特征311
评“办事内阁”的几部反动法案311
对普鲁士专制司法制度的批判324
第三节 社会革命与法制基础327
革命是人民权利的法律根据328
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331
第八章 第一国际前期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思想335
第一节 无产阶级的法律行动336
10小时工作日法案的历史意义336
工人阶级的法权要求与普遍的立法行为341
经济解放是无产阶级法律行动的伟大目标344
第二节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348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349
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与义务351
第三节 继承权的社会意义353
继承权的社会意义354
继承权的消亡将是社会改造的自然结果355
第九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传统东方法律文化358
第一节 马克思论传统东方法律文化358
马克思东方法律文化思想的渊源358
马克思东方法律文化思想的演进轨迹364
东方法律文化的社会基础373
第二节 恩格斯论传统东方法律文化382
对传统东方社会法律文化的基本理解382
关于俄国问题的论述388
第三编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法律思想395
第十章 法是经济关系的意志化形态395
第一节 经济关系与法权关系395
认识法权关系的逻辑路径395
法权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396
第二节 法的现象发展的内在动力398
自然经济与商品交换的法权表现398
法权关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399
规则、秩序与社会经济生活400
第三节 法权关系变迁的社会经济人类学向度402
社会经济人类学的视野402
“从原始的丰富”到人的依赖关系404
物的依赖关系与自由的个性405
第十一章 商品经济与法权观念408
第一节 商品经济与自由观念408
自由的意义408
商品交换的形式与内容409
自由意思表示与交换的强制因素410
第二节 商品经济与平等观念411
交换价值运动的法律要求411
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平权关系411
平权关系的客观基础413
第三节 商品经济与权利观念413
法的关系的本体413
所有权关系的价值运动414
商品交换的权利表现416
第四节 商品经济与利益观念417
交换主体之间的目的与手段关系418
交换主体的利益取向418
第十二章 前近代法权历史的逻辑进展420
第一节 最初的财产关系特点420
法权现象的最初起点420
财产占有关系的历史特点421
财产占有关系的矛盾运动422
第二节 前近代社会法权现象的多样性424
亚细亚的法权关系424
日耳曼的法权现象426
古典型的法律系统427
第三节 前近代法权关系的总体分析429
前近代法权现象的共通性因素429
前近代法权关系的历史局限性430
罗马私法的历史意义431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所有权批判434
第一节 资本所有权关系的历史形成434
问题分析的方法论原则434
雇佣劳动制度的历史前提435
自由劳动同劳动客观条件之间的分离及其法权关系436
第二节 资本所有权的两条规律438
资本所有权规律的历史差异性438
所有权同劳动相一致的规律439
所有权同劳动相分离的规律440
第三节 劳动力所有权441
问题的重要性441
资本和劳动能力相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法权关系442
劳动作为资本本身的使用价值所体现出来的法权关系442
劳动和劳动产品所有权相异化的根源444
第四节 近代财产权利关系的基本特点445
近代财产关系的本质性特征445
近代财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之一446
近代财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之二449
近代财产权利关系新变化450
第十四章 法哲学的方法论原则453
第一节 概述453
第二节 法哲学的研究方法454
“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454
历史辩证的方法460
系统研究方法463
比较分析方法469
第三节 法哲学的叙述方法472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472
确定逻辑起点法475
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479
建构概念序列的方法482
第四编 19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491
第十五章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新型民主与法制491
第一节 《法兰西内战》的法学意义491
巴黎公社与《法兰西内战》491
《法兰西内战》的法学价值494
第二节 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495
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必然性495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具体措施498
第三节 无产阶级新型民主与法制的构建499
人民武装的存在是构建无产阶级新型民主与法制的前提500
无产阶级新型民主与法制存在的经济基础500
无产阶级新型民主与法制的构建502
第四节 无产阶级新型民主与法制的特征506
以充分实现人民权利为依归507
加强对公职人员公开的普遍的监督508
人民权利保障与司法制度建设510
公社新型民主的过渡性质511
第十六章 法权理由是经济条件的形式514
第一节 评蒲鲁东主义的“永恒公平”论515
“永恒公平”论的虚幻性515
“永恒公平”论的反动性519
第二节 公平观念与社会经济条件523
公平是现存经济关系观念化、神圣化的表现523
公平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526
第三节 法律调整与经济必然性528
国家与法律源于社会生产528
社会生产决定法律调整方式530
第十七章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有组织的综合权力533
第一节 评无政府主义的法律观534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534
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537
第二节 国家强制与个人自由540
权威是以服从为前提的540
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542
第三节 《哥达纲领批判》的法学意义544
“按劳分配”的法权关系分析545
劳动的法权关系分析549
对国家“自由基础”论的批判553
第十八章 平等、自由与法的现象556
第一节 科学平等观的基本要求558
对杜林的平等观的批判558
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563
无产阶级平等观的形成及其要求568
第二节 法、自由和必然573
对杜林唯心主义法学观的批判574
自由意志与客观必然性580
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586
第十九章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法律思想590
第一节 法权关系从野蛮到文明的变迁591
法的现象起源的一般轨迹591
东方问题的历史独特性593
第二节 东方法律文化的固有逻辑595
风俗习惯在法律调整机制中的重要功用595
村社高于个人的法律价值取向598
以专制国家为基点生长出来的行政体系601
农村公社对司法活动的广泛参与604
第三节 西方法律文化对东方的冲击607
一个重要的思想论题607
公社体制的急剧转型610
西方殖民者对待东方法律的态度612
东方法律发展的特殊意义614
第二十章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捍卫与发展618
第一节 法的现象历史起源的奥秘618
法的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619
法的现象产生的基本经济前提623
法的现象产生的政治基础626
法的现象产生的历史多样性628
第二节 法权现象的内容与形式631
社会经济关系与法权表现632
法的历史继承性与经济必然性633
法律现象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635
第三节 无产阶级必须提出和实现一定的法权要求637
从神学世界观到法学世界观的历史轨迹637
社会主义者必须有自己的法权要求639
无产阶级必须实现自己的法权要求640
第四节 法律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642
法律上层建筑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交互作用642
法律上层建筑诸现象的交互作用644
法的运动的必然性和偶然性645
第五编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欧洲的传播649
第二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德国649
第一节 卡尔·考茨基的理论得失649
社会现象认识的法哲学方法论原则650
意志关系与人类社会发展652
认识社会与改造社会654
法与自由655
法的现象与国家657
法权革命的方式661
战争与法权革命665
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667
第二节 弗兰茨·梅林的贡献670
法哲学的世界观671
法哲学的认识史676
关于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680
第二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法国683
第一节 拉法格及其法律思想发展683
保尔·拉法格的生平683
拉法格法律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685
第二节 拉法格的法哲学观694
法的现象的认识论694
财产关系与文明社会的起源697
国家的起源与发展699
第三节 财产权的法哲学解释702
资本的概念及财产关系的形态702
财产及其权利的原生形态考察703
近代社会的财产形态及其所有权707
第四节 简短的总结711
第二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意大利713
第一节 概述713
近代意大利社会与思想的基本状况713
拉布里奥拉的生平与思想进程715
第二节 法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719
唯物史观与法哲学世界观720
辩证法与法哲学的方法论728
第三节 法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731
法的本质731
法的科学734
法与国家738
法与社会革命744
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俄国750
第一节 概述750
第二节 唯物史观与地理环境753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出发点753
法的现象与地理环境因素758
第三节 法权革命的方式764
主要参考文献770
后记783
热门推荐
- 1628860.html
- 2720303.html
- 2480145.html
- 2738355.html
- 281519.html
- 1287512.html
- 1759348.html
- 2875190.html
- 1589462.html
- 31098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01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82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35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10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24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25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90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80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77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