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犯罪构成的结构与功能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论犯罪构成的结构与功能
  • 陈银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30543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犯罪构成-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论犯罪构成的结构与功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一、研究状况3

二、创新之处7

第一章 我国犯罪构成解释范式的功能论转向10

一、历史论11

二、系统论12

三、移植论14

四、对历史论、系统论、移植论的反思17

(一)传统的积淀与变迁17

(二)系统的科学性与局限性19

(三)逻辑的力量与弱点20

(四)理论的起点与终点23

五、功能论的提倡25

第二章 犯罪构成的功能29

一、犯罪构成功能的研究现状29

(一)两功能论30

(二)三功能论31

(三)四功能论32

(四)五功能论34

(五)总体评价34

二、刑法的价值与犯罪构成的功能36

(一)刑法的价值36

(二)规范功能的发挥39

(三)犯罪构成的功能与刑法的规范功能44

(四)刑法的行为规范功能47

(五)刑法的裁判规范功能58

(六)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关系60

第三章 我国传统犯罪构成体系的合理性与缺陷64

一、我国传统犯罪构成体系的合理性64

(一)实践合理性65

(二)功能合理性66

(三)内在合理性68

二、移植论对我国传统犯罪构成体系的批评69

(一)缺乏“违法”和“责任”阶层70

(二)缺乏位阶关系73

(三)缺乏逻辑关系78

(四)轻视人权保障79

(五)苏联意识形态的产物82

三、对移植论批评的总体评价83

四、我国传统犯罪构成体系的缺陷——实践的角度85

(一)刑事司法机械化倾向85

(二)忽视主观罪过88

(三)忽视情理性条款89

(四)裁判说理不足91

(五)《刑法》第13条“但书”的非规范化适用93

五、我国传统犯罪构成体系的缺陷——理论的角度96

(一)基本立场问题96

(二)方法论问题98

(三)犯罪构成要素99

(四)犯罪构成要件逻辑关系不清101

(五)封闭性102

(六)静止性103

第四章 犯罪构成体系完善的基本立场105

一、内容:规则要素和自由裁量要素105

二、界限: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成立条件区分107

三、功能:行为规范和裁判规范109

四、支柱: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110

五、基础:控制行为论111

(一)现有行为理论及其缺陷112

(二)控制行为论的提出121

(三)控制行为论的理论基础124

(四)控制行为论的理论功能127

(五)小结130

第五章 复合性犯罪构成体系之刑事违法性标准131

一、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性分析132

(一)犯罪主体: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133

(二)犯罪主观要件: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认识状态和控制状态141

(三)犯罪客观要件:行为人用来作用于行为对象的条件151

(四)犯罪客体:行为所(欲)改变的行为对象的特征156

二、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的逻辑顺序161

(一)犯罪构成要件逻辑顺序建构的必要性162

(二)犯罪构成要件逻辑顺序的理论争论163

(三)现有理论的共同缺陷及其原因171

(四)犯罪构成要件逻辑顺序的功能175

(五)犯罪构成要件逻辑顺序的程序法功能178

(六)犯罪构成要件逻辑顺序的实体法功能181

三、罪过与犯罪客观构成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188

(一)传统的罪过理论:整罪分析模式189

(二)法定犯时代整罪分析模式的缺陷195

(三)反思整罪分析模式的代表性理论202

(四)美国的要素分析模式(element analysis)208

(五)我国要素分析模式的建构214

(六)法定犯时代要素分析模式的优势220

(七)要素分析模式的未来224

(八)结论228

四、刑事违法性标准的意义229

第六章 复合性犯罪构成体系之社会危害性标准231

一、社会危害性标准的内容232

(一)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232

(二)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235

二、社会危害性标准的意义239

三、社会危害性标准的判断241

(一)社会危害性标准具有相对确定性242

(二)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类型化244

(三)《刑法》第13条“但书”的判断247

第七章 复合性犯罪构成体系的基础262

一、事实基础262

二、法律基础264

(一)刑事违法性标准的法律基础264

(二)社会危害性标准的法律基础265

(三)刑事违法性标准和社会危害性标准之间关系的法律基础266

三、方法论基础266

(一)事实与价值267

(二)积极要素与消极要素269

(三)一般与例外269

第八章 复合性犯罪构成体系的意义272

一、理论阐释意义272

(一)犯罪停止形态272

(二)共同犯罪形态273

(三)罪数形态274

(四)期待可能性275

二、实践指导意义276

(一)检验犯罪认定过程276

(二)出罪事由的体系化279

(三)《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范化适用280

(四)指导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行使282

(五)刑法的公众认同283

结论285

参考文献289

后记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