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和艺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和艺术
  • 韩和鸣著 著
  • 出版社: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91855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02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13页
  • 主题词: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教育思想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和艺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简介1

第二章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观15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内涵16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学思想20

第三章 在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学目标23

一、关于获取与积累知识24

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35

三、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43

第四章 教师——特殊的雕塑家: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素质49

一、教师——特殊的雕塑家50

二、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52

三、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55

第五章 用终生时间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论备课方法和艺术66

一、备课,首先要认真了解学生67

二、用终生时间备课70

三、备教材中的疑问点71

四、要保证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72

五、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教案73

第六章 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论学习与学校丰富的精神生活75

一、精神生活的含义76

二、精神生活的内容78

三、到大自然中上思维课93

第七章 让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苏霍姆林斯基论记忆的方法96

一、苏霍姆林斯基对记忆问题的论述96

二、记忆策略99

第八章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因材施教的方法和艺术106

一、苏霍姆林斯基对有关因材施教问题的论述107

二、因材施教策略109

第九章 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16

一、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116

二、让学生成为发现者119

三、处理好“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把学生从“已知”引向“未知”124

四、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机勃勃的状态126

五、让学生有一门最喜爱的学科127

六、掌握评分的艺术132

第十章 让课堂教学富有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艺术136

一、保持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137

二、教师要把课堂关注的中心放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144

三、给学生的学习赋予一种完成任务的性质145

四、掌握学科的基本规律146

五、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149

六、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153

七、课堂上设置的问题既是可以理解的,又要有一定的难度155

八、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使学生过于疲劳156

九、将知识系统化158

十、课堂上要留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巩固159

第十一章 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养成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论学习方法161

一、研究性学习法162

二、要每天读书167

三、听课时做笔记168

四、合理安排全天的学习时间170

五、创造内在的动力,学会自制171

六、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172

第十二章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取得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论转差方法174

一、差生形成的原因175

二、转化差生的措施178

第十三章 评价别人,对照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论听课的方法和艺术190

一、听谁的课?何时去听?听多少课192

二、教师的课有没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是否达到193

三、教师掌握的相关知识有多少194

四、教师怎样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195

五、教师是否教给学生基本的技能196

六、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怎样197

七、知识是否得到发展和深化198

八、教师是否让全体学生都牢固地掌握了知识199

九、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是否得当2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