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核工业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67页
- 文件大小:126MB
- 文件页数:569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核工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3
第一章 创建核工业的战略决策3
第一节 核科学研究的初期发展3
第二节 铀资源的发现和初探9
第三节 卓有远见的战略决策10
第二章 争取苏联援助,坚持独立自主15
第一节 积极争取苏联的援助15
第二节 独立自主地开展核工业建设17
一、铀矿地质工作迅速全面展开18
二、核科学研究新基地的建成与发展19
三、核燃料工业开始兴建20
四、“全民办铀矿”、“大家办原子能科学”的作用和问题24
第三节 苏联毁约停援及给中国造成的困难25
第三章 全面自力更生,实现首次核试验28
第一节 组织实行全面自力更生的转变28
一、下定决心,迎着困难上28
二、思想上、组织上和工作方法上的转变30
三、摸清底细,站稳脚跟,继续前进31
四、调整科研工作部署32
五、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32
第二节 加速铀—235生产线建设和原子弹研制攻关33
一、缩短战线,加速铀—235生产线建设34
二、简法生产,为铀—235生产线投产作准备34
三、组织攻关,掌握原子弹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35
第三节 实现首次核试验的“两年规划”36
一、形势发展需要提出一个新的规划目标36
二、中共中央成立专门委员会37
三、全国大力协同39
第四节 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41
一、抢建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41
二、汇集大西北,进行大会战42
三、当机立断,做出抉择42
四、保响、保测、保安全,一次成功43
第四章 排除干扰,乘胜前进46
第一节 加速发展核武器46
一、“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46
二、实现原子弹武器化47
三、加快突破氢弹技术48
第二节 加紧研制核潜艇动力装置51
一、设计方案的提出和确定51
二、陆上模式堆和研究基地的建设52
三、认真进行模拟试验52
第三节 加快钚线建设,加快三线建设54
一、加快钚生产线建设54
二、加快三线建设55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对核工业的干扰和破坏58
一、严重伤害了核工业职工队伍60
二、严重地破坏了核科研教育事业60
三、给核工业生产建设造成了严重困难61
第五章 军民结合,继往开来62
第一节 新时期,新任务62
第二节 全面贯彻调整方针64
第三节 积极进行核电建设67
一、中国核电起步的历史过程67
二、中国发展核电的若干方针、政策69
三、中国核电建设的体制和安全、立法问题69
四、核能利用的开发研究70
第四节 大力促进同位素和其他核技术的开发应用71
第五节 发挥优势,开展多种经营73
中编79
第六章 铀矿普查勘探79
第一节 概述79
一、队伍的组建与发展80
二、地质工作的发展81
第二节 对中国铀矿地质的认识及其发展84
一、花岗岩型铀矿的发现和扩大84
二、火山岩型铀矿的发现和扩大86
三、砂岩型铀矿的发现和扩大87
四、碳硅泥岩型铀矿的发现和扩大88
第三节 铀矿普查勘探方法与手段的演进89
一、铀矿区域地质调查和普查89
二、揭露评价91
三、铀矿勘探92
第四节 铀矿地质科学研究94
一、重点矿床的深入研究94
二、区域铀矿成矿条件的研究95
三、地质学新方法的开拓与研究96
四、找矿方法和手段的研究97
五、室内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99
六、铀矿地质科技情报工作100
第七章 铀矿开采与铀的提取103
第一节 概述103
一、铀矿冶工业的创建103
二、铀矿冶工业的发展105
三、发展中的曲折106
四、在调整中前进107
第二节 铀矿开采109
一、铀矿山地质在铀矿开采中的作用109
二、铀矿床开拓与井巷掘进111
三、井下采矿工艺的发展与提高113
四、露天开采的发展114
五、掌握含铀煤的开采技术115
六、采用无轨开采,试验化学采矿115
第三节 铀的提取与精制116
一、衡阳、上饶两座铀水冶厂的建设117
二、发展适合中国多种类型铀矿的水冶工艺119
三、铀水冶厂的改造与提高120
第四节 铀矿冶的科学研究与设计122
一、铀矿开采技术的研究122
二、铀矿选冶应用技术的研究124
三、铀矿冶工程设计127
四、铀矿冶科技情报工作130
第八章 铀同位素分离131
第一节 概述131
第二节 中国第一座气体扩散工厂的建设132
一、选定厂址,确定建厂方案132
二、争取时间,全力抢建工程133
三、自力更生,开展技术攻关136
四、分批启动,一次投产成功139
第三节 气体扩散技术的发展141
一、开展技术革新,挖掘生产潜力141
二、发展扩散技术,研制新型扩散机142
第四节 扩散分离膜的研制与发展144
一、自力更生研制分离膜144
二、分离膜生产厂的建设145
三、分离膜生产技术的发展145
第五节 六氟化铀工厂的建设和发展146
一、解决卡关难题,试验装置攻关成功146
二、科研生产并举,建成六氟化铀工厂147
三、六氟化铀生产工艺的发展147
第九章 核燃料元件制造149
第一节 科学研究和生产基地的建设150
一、核燃料元件厂的筹建150
二、四氟化铀生产线的建设150
三、元件研究室的组建和发展152
四、核燃料元件厂全线建成153
第二节 生产堆燃料元件的研制与生产154
一、研制供考验用的元件154
二、大规模生产元件155
三、继续改进生产工艺155
第三节 研究性试验堆燃料元件的研制156
一、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元件的研制156
二、游泳池式研究试验堆元件的研制157
三、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元件的研制157
第四节 动力堆燃料元件的研制159
一、核潜艇动力堆燃料元件的研制与生产159
二、核电站燃料元件的研制160
第十章 石墨轻水生产堆162
第一节 起步与挫折162
第二节 摸索与前进163
一、深入摸索,开展试验163
二、全国大协作,开展设备试制164
三、大力推进基本建设166
第三节 整治与提高167
一、整治设备,积累运行经验167
二、开展科研,挖掘生产潜力168
三、努力实现一堆多用170
第十一章 辐照过的燃料后处理172
第一节 后处理的工艺抉择173
一、从沉淀法起步173
二、萃取法的先行探索175
三、改沉淀法为萃取法的重大决策176
四、平行开展小型热试验177
五、中间规模的工程性冷试验179
第二节 中间试验工厂的建设和运行180
一、重要的一环180
二、齐心协力抢建181
三、在干扰中曲折前进182
四、实现建厂宗旨183
第三节 军用后处理厂的建设和发展184
一、建设过程184
二、在抢建的日子里185
三、学大庆,抓调整,创“六好”企业186
四、大搞技术革新和挖潜改造187
第四节 动力堆燃料后处理的研究190
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190
二、把工作做在前头191
第十二章 热核材料生产194
第一节 概述194
第二节 氘化锂—6生产线的建设195
一、建设起步195
二、工艺试验与设备试制196
三、安装调试,培训人员197
四、建成投产198
第三节 氘化锂—6生产线的发展200
一、改革工艺,提高效益200
二、汞污染的治理201
第四节 氚的生产202
第十三章 核武器研制与发展204
第一节 艰苦创业204
一、建设北京核武器研究所204
二、建设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207
三、集中力量“会战”草原208
第二节 突破原子弹技术209
一、组织力量与探索研究209
二、掌握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211
三、原子弹技术设计和攻关213
四、原子弹装置核爆炸试验217
第三节 突破氢弹技术218
一、探索氢弹原理218
二、一次探索性试验220
三、氢弹原理试验220
四、氢弹装置核爆炸试验222
第四节 核弹的武器化223
一、核航弹研制223
二、导弹核弹头的研制225
第五节 热核武器的发展研究227
第十四章 核反应堆工程及核能应用230
第一节 概述230
第二节 研究性重水反应堆233
一、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技术改进和革新233
二、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大修改建234
第三节 潜艇核动力与陆上模式堆236
一、从零起步,奠定基础237
二、加快步伐,奔向目标238
三、会战海滨,首艇试航239
四、九年运行,完成全寿期试验240
第四节 工程试验堆的建设241
一、游泳池式研究试验堆的建成241
二、高通量工程试验堆的设计和建造242
第五节 核能的开发及应用245
一、核电起步245
二、核电开发的前期工作246
三、热电联供堆和纯供热堆的研究开发248
第十五章 同位素及其他核技术的应用250
第一节 概述250
一、研究和应用的起步251
二、加紧技术攻关和开发252
三、在困难中前进253
四、发展和提高的新阶段254
第二节 同位素的研制和生产255
一、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研制和生产255
二、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的提取和生产259
三、稳定同位素的分离和生产260
第三节 同位素技术的应用261
一、农业应用262
二、医学应用265
三、工业应用268
第四节 其他核技术的应用271
一、核分析技术271
二、核测井技术275
三、固体材料辐射改性276
四、固体径迹探测器技术278
下编281
第十六章 核科学技术研究281
第一节 概述281
一、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发展281
二、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285
第二节 核物理研究287
一、“两弹”攻关中的任务288
二、核数据289
三、宇宙线与高能物理291
四、重离子物理292
五、低能核物理292
六、中、高能核物理295
第三节 核化学化工研究295
一、“两弹”攻关中的任务296
二、核燃料循环297
三、锕系元素化学299
四、核化学299
五、核燃料分析300
第四节 反应堆技术研究300
一、反应堆物理研究301
二、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302
三、反应堆核燃料元件的研究302
四、反应堆材料研究303
五、核动力装置系统及设备结构力学分析研究303
六、反应堆水化学研究304
七、反应堆安全分析304
八、反应堆在役检查305
第五节 铀同位素分离研究305
一、中国浓缩铀研究的摇篮——铀同位素分离气体扩散的实验室305
二、扩散法应用技术的理论、试验和工艺研究306
三、分离膜的研制306
四、离心法应用技术的研究307
五、其他分离方法的研究308
第六节 粒子加速器技术研究309
一、低能加速器的研制309
二、中、高能加速器和重离子加速器的研制311
第七节 核探测技术研究311
一、核探测器的研制312
二、核电子学的研究313
第八节 受控核聚变研究315
一、磁约束核聚变的研究316
二、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318
第九节 核科学技术情报、出版工作319
一、核科学技术情报工作319
二、核科技书刊编辑出版工作320
第十七章 核工业的基本建设323
第一节 基本建设的发展历程323
一、艰苦奋斗,创业奠基323
二、调整战略布局,加速三线建设326
三、调整改革,“保军转民”327
第二节 勘察设计工作328
一、组建队伍,逐步发展壮大328
二、从干中学,奋发图强,全面掌握330
三、迎接新任务,开创新局面334
第三节 建筑和安装335
一、施工队伍的组建和发展335
二、战胜困难,完成核工业施工任务337
三、重点转向为民用工程服务342
第四节 物资供应工作343
第十八章 核仪器设备制造346
第一节 核仪器设备制造业的形成与发展346
一、核仪器设备制造工业的诞生346
二、自力更生,加速发展347
三、十年动乱中的核仪器设备制造工业349
四、在优先军用的前提下,努力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350
第二节 核仪器与核辐射探测器350
一、以仿制计数管仪器为主的初创阶段351
二、自行研制设计,实现核仪器闪烁化352
三、扩大品种,提高质量354
四、引进国际标准,提高技术水平355
五、“保军转民”,扩大核仪器的应用领域356
第三节 核专用设备357
一、研制生产铀同位素分离设备357
二、制造反应堆设备359
三、制造后处理工厂设备361
四、为核聚变研究提供设备362
第十九章 核安全防护及环保卫生事业364
第一节 概述364
一、创建时期(一九五八——一九六六年)364
二、受干扰时期(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366
三、恢复和发展时期(一九七七——一九八四年)367
第二节 核工业的安全防护368
一、辐射防护368
二、核安全371
三、辐射剂量监测和评价373
第三节 核工业的环境保护375
一、核设施选址375
二、放射性“三废”的处理和处置376
三、环境辐射测量和剂量评价379
第四节 核职业危害和医疗保健381
一、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381
二、职业危害的医疗保健措施381
三、核工业职业危害的状况及其评价384
第二十章 核教育事业388
第一节 概述388
一、初创时期388
二、发展与调整时期389
三、受到严重挫折时期389
四、恢复和发展时期390
第二节 核高等教育391
一、核高等教育体系与规模391
二、专业设置和教育层次392
三、教学计划394
四、教材建设395
五、科研与学术交流396
六、师资队伍建设396
七、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397
第三节 核中等职业技术教育398
一、中等专业教育398
二、中等技工教育401
第四节 在职教育403
一、初创时期的专业技术培训403
二、三结合的技术培训404
三、一九六六年以前的职工文化教育404
四、在职教育的恢复和发展404
第二十一章 核工业的对外交往408
第一节 概述408
第二节 一九七八年前核工业的对外交往411
一、参加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合作研究411
二、对阿尔巴尼亚的技术援助412
三、同丹麦玻尔研究所的交往413
四、同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交往414
五、其他对外科技交流活动414
第三节 核工业对外双边交流与合作的发展416
一、同意大利的合作416
二、同联邦德国的合作417
三、同法国合作的恢复与发展418
四、同日本的交往419
五、同美国核合作关系的建立421
六、同其他国家交流与合作的发展423
七、中国核学会的对外交往424
第四节 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425
一、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25
二、积极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活动427
结束语430
附录 中国核工业大事年表442
彩色插图目录462
后记467
热门推荐
- 3612579.html
- 1747539.html
- 1272485.html
- 1458485.html
- 436672.html
- 2432713.html
- 1123958.html
- 2987189.html
- 1356777.html
- 22231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52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85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24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60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34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52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45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72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