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哈伯玛斯的法律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林立著 著
- 出版社: 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986295502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02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5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哈伯玛斯的法律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哈伯玛斯沟通理论的基本理念1
1.1 治学之动机—对抗「科技意识形态」的宰制1
1.2 理解沟通理论之基础思想的必要性及本章之内容5
1.3 语言作为解放的锁钥7
1.3.1 语言蕴含解放的力量7
1.3.2 人类道德意识的进化与「沟通资质」的形成10
1.3.2.1 三种世界的区分15
1.3.2.2 相应于三种世界的三种「有效性要求」16
1.3.2.3 针对三种「有效性要求」之相应的奠基方式18
1.3.2.4 三种或四种分类方式之分歧22
1.4 由狭义的「沟通」走向r论辩」(Diskurs)24
1.4.1 「论辩」之意义24
1.4.2 证成普遍规范的论证方式27
1.4.3 「理想的言谈情境」29
1.4.3.1 对「真理」之执著31
1.4.3.2 哈伯玛斯早期对「理想的言谈情境」之精心辩护33
1.4.3.2.1 本身也信仰、或只是企图使他人信仰?42
1.4.3.2.2 「理想的言谈情境产生真理」与康德之「范导理念」相类比之不当44
1.5 「沟通资质」应包括认知能力与道德意识49
1.5.1 「沟通资质」学说是否为「西方中心主义」?52
1.5.2 「沟通资质」是「人性的事实」或「对人性的期勉」?52
1.6 Alexy对「论证规则」的提出与整理厘清55
1.6.1 「为什么『以理性论证服人』是人类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60
1.7 「D原则」与「U原则」的意涵及两者的关系62
1.7.1 「U原则」的相关问题69
1.8 小结72
第二章 阿佩尔的思想转折及推进哈伯玛斯的法律哲学探索75
2.1 哈伯玛斯与阿佩尔之分歧75
2.1.1 由「自我反思」奠立「基本规范」77
2.1.2 克服「无限的可错主义」并完成「哲学之改造」82
2.1.3 「责任伦理学」之诸道德义务的奠立90
2.2 哈伯玛斯对阿佩尔「强先验」进路的批判94
2.2.1 「论证规则」可能只是「纯形式」吗?98
2.2.2 「论辩伦理学」的师承100
2.3 阿佩尔转向「责任伦理学」的理由101
2.3.1 对阿佩尔的思维方式之批判105
2.3.1.1 对韦伯「责任伦理学」思想的评判111
2.4 阿佩尔伦理学的「A部分」与「B部分」115
2.4.1 对阿佩尔「责任伦理策略行动论」之正当性的质疑118
2.4.2 阿佩尔的法律观121
2.5 哈伯玛斯走向密集的法律哲学思考122
第三章 哈伯玛斯法律哲学「转折」前之发展125
3.1 阿佩尔的促动与哈伯玛斯对问题的改向125
3.2 亚里斯多德主义对普遍式抽象规范之挑战132
3.2.1 亚里斯多德的「以实践的智慧做适当的个案情境判断」学说136
3.2.2 哈伯玛斯阵营对亚里斯多德主义之挑战的回应140
3.2.3 两种不同内涵、却同名称的「普遍规范的『应用』问题」146
3.3 源于早期思想之法律与道德的「互补」关系:法律对道德的「行动力欠缺」之补充、及道德对法律以「提供内容正当性」为补充147
3.3.1 对韦伯及鲁曼的批判147
3.3.2 对亚里斯多德的批判152
3.3.3 道德在推动行为上的软弱无力及「法律对道德的补充」153
3.3.4 道德对法律的补充—提供内容上的正当性157
3.3.4.1 承继1981年之法律观及开启1992年之法律正当化思想159
3.4 小结165
第四章 哈伯玛斯法律哲学的发展成熟167
4.1 关键过渡之1988年167
4.1.1 理性之三用167
4.1.2 提出「法律的论辩」及其三个分支171
4.2 「论证规则」具规范性内涵、但道德上中立174
4.2.1 「论辩原则」(即「D原则」)非专指「道德的论辩」174
4.2.2 「论辩」概念的道德中立性之争177
4.2.2.1 对「论辩」概念的道德中立性之争的评语184
4.3 法律之中五种做判断的方式186
4.3.1 对「谈判—妥协」及「多数决」方法之反省190
4.4 尝试更高的综合之中体系圆融性之维持的问题193
4.4.1 「理性的三分」是否造成法律正当化之赤字193
4.4.2 坚持「形式性」及对「宪法法院」之任务的界定198
4.5 1986至1988年之间是否有「转折」?205
4.6 对Klaus Günther之「普遍规范应用理论」的省思210
4.6.1 亚里斯多德主义的「个案情境判断」学说212
4.6.2 Günther的普遍规范应用理论218
4.6.3 对Günther的普遍规范应用理论的评论225
第五章 哈伯玛斯的「审议」学说235
5.1 哈伯玛斯审议学说之定性235
5.2 哈伯玛斯对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的品评取舍与审议学说238
5.2.1 共和主义的范式238
5.2.2 自由主义的范式245
5.2.3 哈伯玛斯对共和主义及自由主义之评定及取舍252
5.3 「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258
5.4 哈伯玛斯的双轨制审议学说264
5.5 进行审议的四大可能模式268
5.6 恐惧直接民权的缘由—威玛及纳粹历史与Schmitt之学说273
5.6.1 全民之「主权行为」至高无上,造成法律秩序之错乱与崩溃273
5.6.2 「主权行为」之「无形式性」,造成非理性化275
5.6.3 进一步推向浪漫化及非理性化之危险—「欢呼」279
5.6.4 Schmitt特殊的「代表」理论之创立及总统的「委托独裁」282
5.7 对哈伯玛斯审议学说的三点省思286
5.7.1 哈伯玛斯审议学说的「血缘成分」判定问题287
5.7.2 哈伯玛斯「组合建构」而成的审议学说,是否能成为一个圆融和谐的体系?以「共识」问题为准291
5.7.3 审议民主只允许采用哈伯玛斯的(IIIb)模式,或者其它模式也是正当的、可并行的?293
5.7.3.1 哈伯玛斯的审议思想可否与直接民权相容?296
第六章 族群文化保护与「宪法爱国主义」299
6.1 「集体权利」之有无之争299
6.2 道德的本能与「强评价」300
6.2.1 实施「强评价」之基础在于语言社群之文化306
6.2.2 语言社群的被承认权310
6.2.2.1 语言社群之「实体化」312
6.2.3 社群文化的建构性地位314
6.3 「启蒙运动」造成「框架」及生命意义的失落317
6.4 人是否真的需要「框架」?「框架」是什么?325
6.4.1 集体性的「框架」内涵之可改变性331
6.4.1.1 「承认」的真正意义:仅指「维护其它文化续存」、而非「赞许其文化内涵」337
6.4.2 个人对「框架」的脱离339
6.4.3 对泰勒理论的评论343
6.5 哈伯玛斯之「宪法爱国主义」的三个面向346
6.5.1 作为德国战后(西德)之「悔过政治」的自我反省、矫治民族主义情操348
6.5.2 作为「多元族群及文化国家整合凝聚的基础」354
6.5.2.1 「宪法」所激发的「爱」足够吗?363
6.5.3 作为「世界国」愿景的理论基础以及「后民族格局」的难题365
6.5.3.1 哈伯玛斯出于另一种范式之立论点377
6.6 哈伯玛斯对族群文化保护问题的思考379
6.6.1 哈伯玛斯哲学中是否有「集体文化保护权」之空间?386
6.7 对社群主义之「文化维持论」的总评389
第七章 哈伯玛斯与Rawls之争——「真理」vs.「适当的合理」395
7.1 哈伯玛斯对Rawls的七项批评395
7.1.1 Rawls的证成方式是「独白式的」399
7.1.2 「原初情境」的讨论不应在「讯息遮蔽」下进行401
7.1.3 Rawls的契约论仅是利益妥协、不具「道德性」与「真理」意涵404
7.1.4 讨论的进行只需遵守形式性条件,不需受到实质正义原则之约束406
7.1.5 反对Rawls之后期思想退让到只要求「合理性」(reasonableness)、而放弃了「真理性」,而且也非真正是「互为主体性」的409
7.1.6 Rawls主张「公共理性」只限于处理基本的政治问题,将「非基本问题」排除于追求共识的讨论之外417
7.1.7 Rawls专注于具有实质价值的宪政框架之建构,将妨碍「政治自主」的实现420
7.2 对哈伯玛斯「共识真理观」的总省思421
7.2.1 如何证明在「理想的言谈情境」下,一定最终能够达成互相说服、即会达成共识?世界上有多少例子让我们看到人们会有共识的?424
7.2.2 如何确定「共识」一定命中真理?425
7.2.3 哈伯玛斯1999年真理之「实用主义之转向」有放弃对「共识」与「真理」的追求吗?429
7.2.3.1 Rorty与哈伯玛斯之真理观的差别432
7.3 Rawls「政治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437
7.3.1 对「交叠共识」之描述的质疑443
7.3.2 哈伯玛斯与Rawls基本理念之分歧446
7.4 「公共理性」—「公共理性」学说是否多馀?451
7.4.1 「公共理性」内涵的进一步厘清451
7.4.2 「公共理性」的问题454
7.4.2.1 「整全性学说」可否左右重大政治议题的讨论?455
7.4.3 以「整全性学说」挑战「公共理性」之结论的可能性457
7.4.4 「公共理性」在健全的民主社会是否必要?461
7.5 转向Rawls?人类可能放弃「有效性要求」吗?463
7.5.1 对「旁观者」视角的质疑469
7.5.2 司法及人类生活可能放弃「真理要求」吗?477
7.6 「未济」—永恒的难题482
热门推荐
- 1049003.html
- 2313853.html
- 1152257.html
- 2539154.html
- 3341570.html
- 1723361.html
- 3203722.html
- 1657482.html
- 654719.html
- 17391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87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72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31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23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17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01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67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19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46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