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教育的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科学教育的发展
  • 何世年,甘太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6729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教育的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科学教育概述1

第一节 科学的内涵1

一、科学是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2

二、科学是创造知识的认识活动2

三、科学是一种社会结构4

四、科学是社会生产力5

五、科学的文化形态6

第二节 科学教育的目标7

一、近四十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目标的变化7

二、我国的科学教育目标10

第三节 科学教育的特性11

一、客观性11

二、理智性12

三、实践性13

四、准确性13

五、进取性14

一、科学知识16

第四节 科学教育的内容16

二、科学方法21

三、科学精神31

四、科学态度34

五、科学价值36

六、科技意识教育39

七、科学思维训练41

八、科学实践能力培养41

一、启蒙性原则42

第五节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原则42

二、渐进性原则43

三、兴趣性原则43

四、创造性原则44

五、个性化原则44

六、系统性原则45

七、实效性原则45

八、科学性原则46

第六节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46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46

三、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47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47

四、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对中小学科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48

第二章 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49

第一节 脑科学研究——左右脑平衡发展49

一、右脑开发理论50

二、开发右脑的科学依据52

三、创造力和大脑54

第二节 人的认知结构——认识论的研究55

一、知识结构55

二、能力结构56

三、价值规范结构59

第三节 建构主义哲学——神经元的研究62

一、神经网络封闭性62

二、认知结构封闭耦合63

第四节 内化学说理论65

一、什么是内化学说65

二、内化学说的发展66

三、内在的变化是关键66

一、全面地认识STS教育67

第五节 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67

二、全面地认识科学68

三、STS是一项综合性教育70

第三章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73

第一节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途径73

一、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73

二、学科教学中的科技教育76

三、家庭与社会(社区)的科技教育80

四、中小学的科技教育活动81

一、中小学科学教育方法的实质和特征84

第二节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84

二、中小学常用的科学教育方法87

第四章 科学教育的课程97

第一节 科学教育课程改革97

一、培养科学素质97

二、转变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98

三、正确处理科技发展的无限性与课程的限定性的关系98

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双向拓展99

二、事实系列和概念系列100

第二节 科学教育教材改革100

一、继承和创新100

三、认识结论和认识过程101

第三节 科学课程的几种类型102

一、自然102

二、综合理科104

三、STS教育课程108

第四节 科学课程中的道德教育110

一、为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作必不可少的准备110

二、培养理性思维和守信守时的习惯111

三、遵纪守法的观念与实践的养成112

四、客观的科学探索和主观的参与意愿相沟通112

五、培养自尊、自爱和尊重他人的品质113

六、养成群体观念及协同活动的习惯113

第五章 科学教育评价115

第一节 评价的功能与特征115

一、评价的功能115

二、评价的特征116

一、评价的类型121

第二节 评价的类型和指标体系121

二、指标体系123

第三节 等级评分制的现实探索125

一、等级评分制的兴起125

二、对等级评分制的理论思考126

三、等级评分制的现实作用127

第六章 中小学教师的科技素质与科技教育131

第一节 新世纪需要什么样的科技教师132

一、具备高学历132

三、具备科技教育的科学知识133

二、具有热爱教育、奉献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133

四、要专心致志、真诚投入134

五、要面向未来、勇于创新135

第二节 中小学科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136

一、中小学科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36

二、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138

三、中小学科技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138

四、中小学科技教师应具备的科技知识139

五、中小学科技教师应掌握的科学方法140

六、中小学科技教师应具备的科技技能和能力145

第三节 提高中小学教师科技素质的途径和方法151

一、改革师范教育,努力提高师范院校师生的科技素质151

二、加强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技素质151

三、国外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及其发展趋势152

第七章 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163

第一节 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发展163

一、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163

二、改革课程,体现教育的科技性164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166

四、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教育效果166

五、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167

六、团队活动中的科技教育172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经验173

一、上海市中小学的科技教育173

二、山东省中小学的科技教育178

三、其他省(市)中小学的科技教育222

二、“少儿科学院”模式231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模式231

一、“科学实践课”模式231

三、“创造科技教育”模式232

四、“产业科技教育”模式232

五“STS”模式233

六、“多渠道并进”模式233

第八章 STS教育235

第一节 STS教育与科技素养235

一、科技素养的定义236

二、科技素养与学科知识241

三、科技素养与经济发展244

四、科技素养与科技文化247

第二节 构建STS课程的基本构想253

一、关于科学教育改革的想法254

二、构建STS课程的基本设想259

三、关于构建STS课程的讨论267

附1: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279

附2: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内容与目标2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