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型贿赂犯罪疑难问题研究与司法适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型贿赂犯罪疑难问题研究与司法适用
  • 孙应征主编;李健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978751020860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67页
  • 文件大小:154MB
  • 文件页数:594页
  • 主题词:贿赂罪-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型贿赂犯罪疑难问题研究与司法适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新型贿赂犯罪的司法认定3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法律适用问题探讨3

一、主体认定问题3

二、影响力的认定问题5

三、“不正当利益”的认定问题7

四、本罪和受贿罪共犯的认定8

五、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对应行贿行为的处理10

六、利用影响力受贿的定罪量刑标准问题12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疑难问题解析13

一、“关系密切人”的界定13

二、本罪与斡旋受贿罪的区别16

三、本罪与诈骗罪的区别17

四、本罪的未遂问题17

五、本罪与受贿罪的共犯认定问题19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几个问题探讨20

一、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认定问题20

二、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相关共犯问题26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对合行为的定性问题28

新型受贿犯罪疑难问题的司法认定29

一、交易型受贿29

二、干股型受贿36

三、合作投资型受贿41

四、委托理财型受贿43

五、借用型受贿47

新型受贿犯罪认定中的法律问题51

一、交易型受贿的认定51

二、收受干股型受贿的认定52

三、合作投资型受贿与委托理财型受贿的认定54

四、赌博型受贿的认定56

五、特定关系人受贿与“挂名”领薪型受贿的认定57

六、假借用型受贿59

七、收受财物后退还或者上交的问题60

八、离职后受贿问题61

论“按市场价格交易”型受贿63

一、入罪的原因63

二、入罪之后产生的问题66

三、结语67

交易型受贿犯罪理论与实证研究68

一、手段种类68

二、明显程度的界定71

三、违法所得的认定72

交易型受贿犯罪理论与实证研究74

一、交易型受贿犯罪的含义和特征74

二、司法实践中对交易型受贿犯罪的认定问题75

三、以优惠价格购买商品与交易型受贿犯罪的界限78

交易型贿赂若干问题的研究79

一、交易型贿赂的解析79

二、交易型贿赂典型类型80

三、交易型贿赂判断标准81

四、结语84

浅议干股型受贿犯罪的金额认定85

一、无资本依托的干股型受贿85

二、有资本依托的干股型受贿86

三、结语87

干股型受贿相关问题探讨88

一、干股价值的计算方式88

二、收受干股后的受贿数额认定89

三、干股型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90

合作投资型受贿犯罪刍议92

一、合作投资型受贿犯罪的基本理论92

二、合作投资型受贿犯罪的基本表现形式96

三、合作投资型受贿犯罪司法认定中的问题与对策98

委托理财型受贿犯罪理论与实证研究101

一、委托理财型受贿犯罪的两种行为方式101

二、罪与非罪的界限102

三、委托理财受贿案件认定中的疑难问题104

委托理财型受贿司法认定问题探析108

一、委托理财型受贿的界定108

二、关于“未实际出资而获取收益”的规定108

三、关于“实际出资,但获取‘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的规定109

赌博型受贿犯罪理论与实证研究111

一、赌博与赌博型受贿111

二、赌博型受贿犯罪的类型112

三、赌博型受贿犯罪的司法认定112

四、赌博型受贿犯罪实证分析114

赌博型受贿罪的行为方式解读116

一、虚假赌博型行为方式116

二、竞争博弈型行为方式116

三、混合交织型行为方式117

新型贿赌犯罪中“关系人”之认定119

一、“密切关系人”界定119

二、“密切关系人”与“近亲属”124

三、“密切关系人”与“特定关系人”128

特定关系人受贿犯罪的法律定位及类型研究135

一、特定关系人受贿犯罪的法律定位135

二、特定关系人受贿犯罪的类型研究136

关系人受贿犯罪研究141

一、关系人构成受贿共犯的主体界定问题141

二、关系人构成受贿共犯的客观要件界定问题142

三、关系人构成受贿共犯的主观要件界定问题143

四、对关系人受贿犯罪问题的完善建议144

挂名领薪型受贿犯罪理论与实证研究145

一、受贿犯罪发展的新趋势145

二、挂名领薪型受贿犯罪的法理分析146

三、挂名领薪型受贿犯罪的实证分析148

四、对挂名领薪型受贿犯罪立法的几点反思150

浅论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受贿问题152

一、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152

二、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行为的类型153

三、离职国家工作人员斡旋受贿罪与相关贿赂犯罪的区别154

关于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中“事先约定”问题的若干思考156

一、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行为之限定156

二、离职受贿行为认定需“事先约定”要件的困扰156

三、完善离职受贿行为规定的几点建议158

未办理权属变更型受贿两大疑难问题解析160

一、将收受未办理权属变更登记的物品认定为受贿的理论支撑160

二、既遂与未遂的分析161

三、受贿数额的认定162

借用型受贿犯罪的司法认定163

一、基本案情163

二、评析意见163

三、实践中关于借用型受贿的认定164

借用型受贿犯罪的司法认定167

一、意思表示是确定借用型受贿是否成立的关键167

二、认定行为人受贿的主观故意必须合理运用刑事推定167

三、哪些因素是认定受贿的主要依据168

四、借用型受贿数额的认定169

放贷生利型受贿行为的司法认定170

一、放贷生利型受贿界定170

二、放贷生利型受贿数额的认定172

新型贿赂犯罪行为形态研究174

一、新型贿赂犯罪的类型174

二、新型贿赂犯罪的危害性177

三、现行法律在新型贿赂犯罪的规定方面存在的不足178

四、完善新型贿赂犯罪法律规定的对策探讨178

新型贿赂犯罪典型案例研究180

一、典型案例展示180

二、新型贿赂犯罪的特点181

三、查办新型贿赂犯罪中存在的问题181

四、新型贿赂犯罪认定标准的相关思考182

五、结语184

查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难点及对策研究185

一、查办利用影响力受贿犯罪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86

二、突破查办利用影响力受贿犯罪“瓶颈”的对策建议188

浅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适用及入罪路径191

一、设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背景191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适用探析193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入罪路径197

浅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理解与适用200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概念200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其他贿赂犯罪的辨析200

三、“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的界定201

四、“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理解202

五、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的界定203

六、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量刑标准的设定203

利用影响力犯罪的司法认定204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概述204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205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其他相近罪名的比较208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适用困境及完善210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适用困境210

二、从与《公约》接轨的视角谈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完善211

三、从合理解释的视角谈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准确认定213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的司法认定——从影响力的角度进行把握217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概述217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影响力”217

三、“近亲属”的认定218

四、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219

五、“关系密切的人”的认定219

六、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成为本罪主体220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犯罪主体的认定222

一、“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之认定222

二、“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之认定223

三、“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之认定224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226

一、相关概念的理解226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相近罪名的区分230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共犯的认定232

第二部分 贿赂犯罪的疑难问题237

惩治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分析237

一、宽严相济:惩治贿赂犯罪刑事政策的基本立场237

二、当严则严:严厉惩治贿赂犯罪的客观情势239

三、该宽则宽:适度轻缓化策略的现实依据240

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惩治贿赂犯罪过程中的实现245

新问题还是老问题:性贿赂的入罪与出罪253

一、贿赂与性的关系253

二、性贿赂出罪的理由255

三、性贿赂入罪的理由257

四、性贿赂入罪的归属262

五、结语265

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解读与司法认定266

一、承诺是“为他人谋取利益”行为的起始266

二、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司法认定269

三、需要进一步研讨的问题274

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构成贪污贿赂罪主体的问题279

一、问题的提出279

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界定标准280

三、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具体认定282

对贿赂犯罪中贿赂内涵的认定288

一、我国关于贿赂内涵的观点及评析288

二、新形式的“贿赂”认定问题291

三、贿赂内涵的扩展及受贿罪立法的完善294

论贿赂犯罪刑事司法对宽严相济政策的坚持——以犯罪预防目的实现为视角296

一、从严打击、以宽济严:当前打击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解读296

二、大平衡、微失衡:当前我国贿赂犯罪刑事司法现状描述298

三、目的偏离:贿赂犯罪罪刑失衡的负面效应分析299

四、多因一果:罪刑失衡状态的成因分析300

五、合目的化重构:贿赂犯罪罪刑适用复衡之政策坚持303

六、结语305

受贿犯罪的共犯形态研究306

一、受贿共同犯罪的立法演变及理论分歧306

二、受贿共同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308

三、受贿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与行为形态311

四、受贿共同犯罪的司法认定315

贿赂犯罪共犯问题研究317

一、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共犯的探讨317

二、单位贿赂犯罪中的共同犯罪319

贿赂犯罪共犯问题研究321

一、受贿犯罪的共犯问题321

二、行贿犯罪的共犯问题323

贿赂犯罪共犯问题研究324

一、共同受贿犯罪的理论依据324

二、共同受贿犯罪的认定325

三、认定共同受贿犯罪应当注意的事项326

四、结语327

论国家出资企业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328

一、出资企业的界定328

二、关于委派主体的理解330

三、关于“委派”的理解331

贿赂范围之探究333

一、域内外刑法关于贿赂范围之规定333

二、新型贿赂犯罪范围的具体表现334

三、贿赂犯罪范围的科学界定及立法建议336

浅析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的区分337

一、行贿罪及单位行贿罪的相关法律规定337

二、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区分的困惑338

三、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区分的标准338

四、关于行贿犯罪的立法建议339

对职务犯罪案件中“自动投案”的认定——结合邹某某案件分析340

一、案例一则340

二、自首的本质341

三、本案中“自动投案”的认定341

四、对法学方法论的运用344

贪污贿赂案件自首认定的有关问题345

一、司法实践中贪污贿赂案件自首认定的现状345

二、规范贪污贿赂案件自首情节的认定标准346

贿赂犯罪刑罚适用的实证研究348

一、引言348

二、武汉市近三年办理贿赂犯罪案件的实证分析348

三、产生贿赂犯罪刑罚适用过宽的原因浅析351

四、解决贿赂犯罪刑罚适用过宽的几点建议352

渎职罪与受贿罪的关系及司法处断问题研究353

一、渎职罪与受贿罪之间关系的理论学说353

二、渎职罪与受贿罪之间关系的具体分析354

三、渎职罪与受贿罪并存时司法处断的具体情况355

第三部分 贿赂犯罪案件的侦查361

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及破案策略探微361

一、统揽侦查活动的基本观念361

二、确立“前紧后松”的办案模式362

三、实战中的侦查思维和侦查策略364

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下贿赂犯罪侦查模式研究367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对传统贿赂案件侦查模式提出的挑战367

二、刑事诉讼法修改给贿赂案件侦查模式更新带来的机遇369

三、在规范执法与人权保障要求下改进贿赂案件侦查模式的具体措施371

人权保障与规范执法新要求下贿赂犯罪侦查模式研究373

一、侦查模式的基本内涵373

二、贿赂犯罪侦查模式的主要类型374

三、我国贿赂犯罪侦查模式现状和弊端376

四、完善我国贿赂犯罪侦查模式的构想378

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贿赂犯罪的侦查模式研究381

一、我国现阶段贿赂犯罪侦查模式概述381

二、我国现阶段贿赂犯罪侦查模式存在的缺陷381

三、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新要求382

四、贿赂犯罪侦查模式转变383

规范执法与人权保障新要求下贿赂犯罪的侦查模式研究385

一、规范执法与人权保障新要求385

二、贿赂犯罪侦查模式转变386

新形势下职务犯罪侦查模式探究390

一、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现状与困境390

二、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对职务犯罪侦查的新要求391

三、新形势下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重塑及对策392

新刑事诉讼法语境下技术侦查措施在贿赂犯罪案件侦查中的运用396

一、技术侦查的概念与特征浅析396

二、在贿赂案件侦查过程中引入技术侦查措施的必要性分析397

三、在贿赂案件侦查过程中引入技术侦查措施的隐患及对策398

四、在贿赂案件等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侦查过程引入技术侦查措施的实施方案399

论技术侦查措施在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侦查中的适用——兼论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和控制下交付401

一、关于技术侦查措施401

二、贪污、贿赂犯罪侦查适用技术侦查措施需明确的几个问题405

三、如何发挥技术侦查措施在贪污贿赂犯罪侦查中的作用407

试论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化体系的构建409

一、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化的概念409

二、构建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化体系的必要性409

三、构建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化体系的原则411

四、构建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化体系的必备要素412

构建贿赂犯罪侦查信息化体系之探讨414

一、构建贿赂犯罪侦查信息化体系的必要性414

二、构建贿赂犯罪侦查信息化体系存在的问题415

三、构建贿赂犯罪侦查信息化体系的建议415

贿赂犯罪侦查信息化体系的构建417

一、构建侦查信息化体系的意义417

二、侦查信息化体系内容418

三、信息化前提下的贿赂犯罪侦查模式419

浅议贿赂案件的侦查审讯及谋略运用421

一、审讯在贿赂案件侦查中的重要性421

二、谋略在贿赂案件侦查讯问中的运用422

论新型贿赂犯罪的特点及侦查对策424

一、当前新型贿赂犯罪的特点424

二、针对新型贿赂犯罪的表现形式,侦查对策应着重强化五种意识425

论雅贿的侦查困境及出路428

一、雅贿概述428

二、雅贿的侦查困境429

三、雅贿侦查困境的出路430

行贿罪查处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433

一、行贿犯罪查处困难的原因433

二、行贿罪查处困难的应对策略434

新刑事诉讼法对收集贿赂犯罪证据的挑战及对策437

一、贿赂犯罪证据特点更加凸显437

二、新刑事诉讼法对收集贿赂犯罪证据的挑战438

三、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收集贿赂犯罪证据的对策439

贿赂犯罪证据的特点、收集与固定441

一、贿赂犯罪证据的特点441

二、贿赂犯罪证据的固定442

贿赂犯罪证据的特点、收集与固定446

一、贿赂犯罪的证据特点446

二、全面、深入地收集贿赂犯罪证据447

三、多角度固定贿赂犯罪证据447

从一起案件谈如何收集“以借为名”贿赂犯罪证据450

一、主动及时、集中攻坚直接证据450

二、注重间接证据的辅助作用451

三、加强再生证据的收集451

四、采用多种形式固定言词证据452

审查起诉阶段排除贿赂犯罪案件非法言词证据的若干思考——从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辩护律师的视角切入453

一、排除贿赂犯罪案件非法言词证据的背景与原因453

二、审查起诉阶段排除贿赂犯罪案件非法言词证据的效果分析455

三、审查起诉阶段排除贿赂犯罪案件非法言词证据的程序设计456

四、结语460

构建检察机关排除贿赂犯罪中非法证据的路径461

一、本文论述的限定性条件461

二、贿赂犯罪证据的特殊性462

三、检察机关排除贿赂犯罪案件中非法证据的必然性462

四、检察机关在查办贿赂犯罪案件中排除非法证据的障碍463

五、构建检察机关排除贿赂犯罪中非法证据的路径464

贿赂犯罪的非法证据排除467

一、《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467

二、新刑事诉讼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467

三、贿赂犯罪中的非法证据排除原则468

四、应对贿赂犯罪非法证据排除的举措469

浅析贿赂犯罪案件中证人不愿作证的原因及应对471

一、证人不愿意作证的原因471

二、应对证人作证率低的几点对策473

第四部分 贿赂犯罪的控制与立法完善477

谈我国对商业贿赂犯罪的刑法规制及其完善477

一、引言477

二、对商业贿赂进行法律规制的历史沿革478

三、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480

四、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模式481

五、我国对商业贿赂犯罪的法律规制存在的不足482

六、完善商业贿赂犯罪法律规制的建议489

贿赂犯罪的对向关系与刑罚处罚493

一、外国刑法中贿赂犯罪的处罚规定与对向关系493

二、我国现行刑法中贿赂犯罪的处罚规定与对向关系497

三、对我国刑法贿赂犯罪法定刑体现对向关系的思考500

预防新型贿赂犯罪对策研究504

一、针对犯罪特点,提升应对预警等级504

二、把握惩防关系,坚持预防先行原则505

三、创新预防机制,适应反腐倡廉需要506

四、加强预防力量,推进检察预防工作507

新型贿赂犯罪的特点及防治509

一、当前新型贿赂犯罪的特点509

二、司法实践中贿赂犯罪认定的难点510

三、增强新型贿赂犯罪侦查能力的举措511

检察机关预防贿赂犯罪的现状及工作架构浅析512

一、法律依据的不足与立法展望512

二、角色关系的不明晰与定位取向513

三、惩防措施的不到位与路径选择515

四、质量评价标准欠科学与体系重塑516

检察机关预防贿赂犯罪的现状及科学设置517

一、现阶段检察机关预防贿赂犯罪的现状517

二、检察机关预防贿赂犯罪工作的科学设置519

我国当前贿赂犯罪的现状、发展趋势、成因及对策521

一、当前贿赂犯罪的现状521

二、我国贿赂犯罪成因的分析522

三、我国贿赂犯罪的防治对策523

我国当前贿赂犯罪的发展趋势、成因及对策524

一、当前贿赂犯罪呈现出的发展趋势524

二、贿赂犯罪的原因分析525

三、治理贿赂犯罪的对策526

我国当前贿赂犯罪的现状、发展趋势、成因及对策528

一、当前贿赂犯罪的新特点528

二、当前贿赂犯罪的新趋势529

三、当前贿赂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530

四、预防贿赂犯罪的几点对策530

我国刑法中商业贿赂犯罪的界定与完善533

一、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及行为特征533

二、商业贿赂犯罪的司法认定534

三、商业贿赂犯罪的治理对策536

我国刑法中商业贿赂犯罪的界定与完善538

一、商业贿赂的概述538

二、刑法中商业贿赂犯罪的界定538

三、商业贿赂犯罪刑事立法上的不足与完善539

我国刑法中商业贿赂犯罪的界定与完善542

一、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界定542

二、我国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现状与评析543

三、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544

浅议取消受贿罪之“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546

一、对“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的定位546

二、“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取消的理论分析547

三、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实践分析549

四、完善建议550

贿赂犯罪客观构成要件的重构551

一、贿赂犯罪客观构成要件的要素分解551

二、贿赂犯罪客观构成要件的缺陷552

三、贿赂犯罪客观构成要件的重构553

试论将非财产性利益纳入受贿罪——犯罪对象的必要性555

一、理论分歧555

二、“非财产性利益”的表现形式556

三、将“非财产性利益”纳入受贿罪犯罪对象的必要性556

浅谈单纯受贿行为的刑法规制559

一、单纯受贿行为的含义及其特征559

二、我国现行刑法对“单纯受贿行为”的规制560

三、对单纯受贿行为刑法规制的完善561

单位行贿罪立法问题浅析563

一、单位行贿罪的立法概况563

二、单位行贿罪主体、罪刑关系分析及立法完善5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