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础医学概要 4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基础医学概要 4
  • 杨保胜,孙银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2104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20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543页
  • 主题词:基础医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基础医学概要 4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篇 病理生理学1

第一章 绪论与疾病概论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绪论1

一、概述1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1

第二节 疾病概论3

一、健康与疾病3

二、病因学3

三、发病学5

四、疾病的转归7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9

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9

一、正常水、钠代谢9

二、脱水13

三、水中毒16

四、水肿17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20

一、正常钾代谢20

二、低钾血症22

三、高钾血症24

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26

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及调节26

一、机体酸碱物质的来源26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27

第二节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30

一、pH30

二、二氧化碳分压30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30

四、缓冲碱31

五、碱剩余31

六、阴离子间隙31

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31

一、代谢性酸中毒32

二、呼吸性酸中毒34

三、代谢性碱中毒36

四、呼吸性碱中毒39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40

一、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40

二、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41

第四章 缺氧42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42

第二节 缺氧的分类、原因和发病机制43

一、低张性缺氧43

二、血液性缺氧44

三、循环性缺氧45

四、组织性缺氧45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46

一、呼吸系统变化46

二、循环系统变化47

三、血液系统变化48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48

五、组织细胞变化48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49

一、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状态49

二、个体差异49

三、适应性锻炼49

第五节 缺氧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49

一、消除引起缺氧的原因49

二、氧疗50

三、氧中毒50

第五章 休克51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52

一、休克的病因52

二、休克的分类52

第二节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53

一、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早期或代偿期)55

二、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期或可逆性失代偿期)56

三、微循环衰竭期(休克的难治期或不可逆期)57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与器官功能变化58

一、细胞代谢障碍59

二、细胞的损伤59

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60

第四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62

一、病因学防治62

二、发病学治疗62

第六章 心功能不全64

第一节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及分类64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64

二、诱因65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66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66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66

二、心肌收缩性降低68

三、心肌舒张功能障碍69

四、心室壁舒缩协调障碍70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70

一、心脏的代偿71

二、心脏以外的代偿72

第四节 心力衰竭对机体的影响73

一、肺循环淤血73

二、体循环淤血74

三、心输出量不足75

第五节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75

一、消除基本病因和诱因75

二、改善心脏舒缩功能76

三、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76

四、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76

五、改善组织供氧和心肌代谢76

第七章 呼吸功能不全77

第一节 概述77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78

一、病因78

二、发病机制78

第三节 呼吸衰竭时主要代谢功能变化83

一、酸碱平衡紊乱83

二、呼吸系统变化83

三、循环系统变化84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85

五、肾功能变化85

六、胃肠变化85

第四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86

一、防治原发病、去除诱因86

二、改善肺通气86

三、氧疗86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86

第八章 肝功能不全87

第一节 概述87

第二节 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及分类87

一、病因87

二、分类88

第三节 肝性脑病88

一、分类及分期88

二、发病机制89

三、影响肝性脑病的因素94

四、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95

第九章 肾功能不全97

第一节 概述97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97

一、分类98

二、病因及特点98

三、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99

四、急性肾衰竭的功能代谢变化100

五、急性肾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02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102

一、病因102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病过程及发病机制103

三、慢性肾衰竭的功能代谢变化104

第四节 尿毒症107

一、发病机制107

二、尿毒症的功能代谢变化108

三、慢性肾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09

第十一篇 药 理学111

第十章 药理学总论111

第一节 药理学总论一绪言112

一、药理学的概念及学科任务112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112

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115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115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116

三、药物作用机制118

四、药物与受体119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120

一、药物跨膜转运121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22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参数及其概念125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28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128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130

第十一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133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133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与分类133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135

三、递质的生物合成与贮存136

四、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136

五、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137

六、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138

第二节 拟胆碱药139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139

二、抗胆碱酯酶药141

第三节M胆碱受体阻断药142

一、阿托品142

二、其他144

第四节 骨骼肌松弛药和神经节阻断药145

一、骨骼肌松弛药145

二、神经节阻断药146

第五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146

一、α受体激动药146

二、α、β受体激动药148

三、β受体激动药152

第六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54

一、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54

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56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药理学159

第一节 镇静催眠药160

一、苯二氮?类160

二、巴比妥类162

第二节 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164

一、抗癫痫药164

二、抗惊厥药168

第三节 抗精神失常药169

一、抗精神分裂症药169

二、抗躁狂抑郁症药172

三、抗焦虑症药174

第四节 镇痛药174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174

二、人工合成镇痛药177

三、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179

第十三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180

第一节 概述180

第二节 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181

一、水杨酸类181

二、苯胺类183

三、吡唑酮类183

四、其他有机酸类184

五、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185

第三节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配伍应用185

第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药理186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186

一、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187

二、常用抗高血压药物187

三、其他经典抗高血压药物191

四、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概念194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195

一、正常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195

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196

三、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198

四、常用抗心律失常药199

五、抗心律失常药的合理应用205

第三节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205

一、CHF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治疗CHF药物的分类206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207

三、利尿药208

四、β受体阻断药209

五、强心苷类210

六、扩血管药213

七、非苷类正性肌力药214

第四节 抗心绞痛药215

一、概述215

二、硝酸酯类216

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218

四、钙通道阻滞药219

五、其他抗心绞痛药物220

第十五章 内分泌系统药理221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221

一、糖皮质激素222

二、盐皮质激素228

三、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228

第二节 甲状腺激素与抗甲状腺药229

一、甲状腺激素229

二、抗甲状腺药231

第三节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234

一、胰岛素234

二、口服降血糖药236

第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239

第一节 化学治疗239

第二节 常用术语239

第三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240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240

二、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241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241

四、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241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241

一、耐药性产生的机制242

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242

第五节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243

一、临床应用抗菌药的基本原则243

二、抗菌药的联合应用243

三、患者的机体因素与抗菌药的应用244

第十七章 抗生素类抗菌药245

第一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245

一、青霉素类245

二、头孢菌素类251

第二节 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252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52

二、林可霉素类254

三、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255

四、杆菌肽255

第三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多黏菌素255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55

二、多黏菌素类258

第四节 四环素类和氯霉素259

一、四环素类259

二、氯霉素260

第十八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262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262

一、氟喹诺酮类的共同特点262

二、常用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263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物264

第三节 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265

一、甲硝唑265

二、替硝唑266

第十九章 抗真菌、抗病毒、抗结核及抗麻风病药物267

第一节 抗真菌药267

一、抗真菌抗生素类267

二、唑类抗真菌药269

三、其他抗真菌药270

第二节 抗病毒药270

一、抗RNA病毒药270

二、抗DNA病毒药271

三、广谱抗病毒药271

四、抗艾滋病病毒药272

第三节 抗结核病药272

一、一线抗结核病药273

二、二线抗结核病药276

三、抗结核病新药276

四、抗结核病药物的应用原则277

第四节 抗麻风病药277

第二十章 抗恶性肿瘤药279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分类及作用机制279

一、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279

二、抗肿瘤药的药理作用机制280

第二节 常见抗恶性肿瘤药物281

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281

二、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283

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286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和功能的药物286

五、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288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毒性和联合用药原则289

一、抗恶性肿瘤药的毒性289

二、联合应用抗恶性肿瘤药的原则289

第十二篇 医学遗传学291

第二十一章 医学遗传学导论291

第一节 遗传病的特征及类型291

一、遗传病的特征291

二、遗传病的类型292

第二节 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292

一、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292

二、遗传病研究方法和技术293

第三节 医学遗传学发展简史与分科295

一、医学遗传学发展简史295

二、医学遗传学的分科299

第二十二章 单基因遗传病与线粒体遗传病301

第一节 基因及基因突变301

一、基因的结构301

二、基因表达302

三、基因突变303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305

第二节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07

一、完全显性309

二、不完全显性310

三、共显性310

四、不规则显性311

五、延迟显性312

六、从性显性312

第三节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13

第四节 性连锁遗传病315

一、X连锁显性遗传315

二、X连锁隐性遗传317

三、Y连锁遗传318

第五节 两种单基因性状的独立与联合传递318

一、两种单基因性状的独立传递——自由组合318

二、两种单基因性状的联合传递——连锁与互换319

第六节 孟德尔遗传的特殊形式320

一、基因多效性320

二、遗传异质性320

三、表观遗传与遗传印记320

四、动态突变与疾病321

第七节 线粒体遗传与线粒体遗传病322

一、线粒体遗传的特点322

二、人类线粒体遗传病324

第二十三章 多基因遗传与多基因遗传病326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的机制326

一、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326

二、多基因假说与多基因遗传的特点327

第二节 人类的多基因遗传病327

一、易患性与发病阈值328

二、易患性变异与群体发病率328

三、遗传率331

第三节 多基因遗传病特点与复发风险估计334

一、多基因病的遗传特点334

二、多基因病复发风险的估计334

第二十四章 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336

第一节 人类染色体336

一、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特征336

二、正常核型和组型337

第二节 染色体畸变344

一、染色体数目畸变344

二、染色体结构畸变346

第三节 染色体病349

一、常染色体病350

二、性染色体病352

三、染色体异常携带者355

第二十五章 群体遗传学357

第一节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357

第二节 遗传平衡定律358

一、遗传平衡定律358

二、遗传平衡定律的实际应用359

第三节 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361

一、突变与选择361

二、近亲结婚362

第二十六章 临床遗传学概述366

第一节 肿瘤与遗传366

一、肿瘤的遗传基础366

二、肿瘤的遗传易感性369

三、肿瘤发生的遗传机制369

第二节 药物与遗传370

一、药物代谢的遗传控制370

二、药物代谢的遗传变异371

第三节 免疫与遗传372

一、红细胞抗原遗传372

二、白细胞抗原遗传374

三、T细胞抗原受体与抗体遗传375

第四节 遗传病的诊断376

一、临床诊断376

二、系谱分析377

三、细胞遗传学检查377

四、生化检查377

五、基因诊断378

第五节 遗传病的预防与优生379

一、遗传病的普查与登记379

二、遗传咨询与婚育指导380

三、产前诊断与植入前诊断382

四、新生儿筛查与携带者检出384

第六节 遗传病的治疗385

一、遗传病的一般治疗原则385

二、遗传病的基因治疗385

第十三篇 基础医学专题389

第二十七章 干细胞与医学389

第一节 干细胞的基本特性390

一、干细胞的自我复制390

二、干细胞的分化391

三、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机制392

第二节 胚胎干细胞393

一、小鼠胚胎干细胞393

二、人的胚胎干细胞394

第三节 精原干细胞394

一、存在位置与形态395

二、增殖与分化395

三、增殖与分化的调控396

第四节 成体干细胞396

一、成体干细胞的概念396

二、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397

三、几种主要的成体干细胞398

第五节 干细胞研究的应用前景及面临的问题400

一、干细胞研究的基础应用400

二、干细胞的临床应用402

三、干细胞研究面临的问题403

第二十八章 基因组与基因组医学409

第一节 病毒基因组411

一、病毒基因组核酸的主要类型411

二、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412

三、典型病毒基因组介绍413

第二节 原核生物基因组418

一、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419

二、大肠杆菌基因组419

三、质粒420

四、转位因子421

第三节 真核生物基因组423

一、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424

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424

三、人类基因组的组织结构特征428

第四节 基因组学与人类基因组计划432

第五节 基因组医学439

第二十九章 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446

第一节 表观遗传学概述446

第二节 表观遗传现象及其分子机制447

一、DNA甲基化447

二、组蛋白修饰448

三、染色质重塑449

四、基因组印记451

五、X染色质失活452

六、非编码RNA453

七、单亲二体453

八、RNA编辑454

第三节 表观遗传学与医学454

一、表观遗传与疾病的发生454

二、表观遗传与疾病的诊断技术459

三、表观遗传与疾病治疗462

第三十章 生殖医学基础465

第一节 性别决定与性分化465

第二节 生殖器官的发生与成熟468

一、生殖器官的发生468

二、性成熟468

三、性衰老468

第三节 人类生育控制与生殖障碍469

一、生育控制469

二、生育障碍470

第四节 人类辅助生殖475

一、人工授精475

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476

三、显微授精技术477

四、植入前遗传学诊断477

第三十一章 神经医学基础479

第一节 神经医学的结构基础479

一、神经元480

二、神经胶质细胞481

第二节 神经医学的生理基础483

一、神经纤维的生理功能483

二、神经的营养性作用484

三、突触传递484

四、中枢兴奋与抑制485

五、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487

六、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87

第三节 神经医学的研究进展489

一、脑梗死489

二、脑出血491

三、痴呆491

四、朊病毒病493

五、神经干细胞研究现状与展望495

第三十二章 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497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概述498

一、细胞外信号分子498

二、受体498

三、下游信号转导分子499

四、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类型502

五、信号转导的基本规律和复杂性507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509

第三节 常见疾病的细胞信号转导510

一、心肌肥大的细胞信号转导511

二、乙型肝炎的细胞信号转导512

三、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细胞信号转导513

四、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信号转导513

第四节 信号转导异常与肿瘤514

一、与细胞增殖和凋亡有关的信号转导异常515

二、与肿瘤转移有关的信号转导516

第五节 休克时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516

参考文献及网站5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