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中医诊断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编中医诊断学
  • 靳士英,陈素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0207196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481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编中医诊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内容与基本原则1

一、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内容1

第一篇 概论1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3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6

一、学习方法6

(一)基础理论学习6

(二)基础技术训练6

(三)临床思维修养7

二、研究方法7

(一)以传统方法为主的研究7

(二)结合现代科学方法的研究7

三、展望8

一、问诊的重要意义、要领与注意事项9

第二篇 诊法9

第三章 问诊9

二、问诊的内容11

(一)一般情况11

(二)主诉11

(三)现病史11

(四)既往史12

(五)个人史12

(六)家族史12

三、现在症的问诊12

(一)寒热12

(二)汗14

(三)疼痛16

(四)不适19

(五)耳目21

(六)饮食与口味23

(七)睡眠25

(八)二便25

(九)妇女特殊情况27

(十)小儿特殊情况29

第四章 望诊31

一、望诊的意义、要领与注意事项31

二、望诊的一般内容31

(一)望神31

(二)望色32

(三)望形体姿态34

(四)望头面35

(五)望五官37

(六)望躯干四肢39

(七)望二阴41

(八)望络脉43

(九)望皮肤46

(十)望毛发52

(十一)望甲52

(十二)望排泄物55

三、舌诊55

(一)舌诊的原理与重要意义56

(二)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57

(三)舌诊的内容57

(四)望舌体58

(五)望舌苔61

(六)舌象的临床分析62

(七)舌诊研究的进展63

(一)舌下络脉诊法的原理65

四、舌下络脉诊法65

(三)观察的具体内容66

(二)观察方法与注意事项66

(四)舌下络脉诊所见的临床分析67

(五)舌下络脉诊法研究的进展67

第五章 闻诊72

一、听声音72

(一)正常声音72

(二)病理声音72

二、嗅气味77

(一)病体气味78

(二)病室气味78

一、脉诊79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79

第六章 切诊79

(二)脉法分类80

(三)寸口脉诊法的具体要求84

(四)平脉86

(五)病理脉象89

(六)真脏脉125

(七)相似脉的鉴别比较125

(八)妇人脉126

(九)小儿脉127

(十)脉象的诊断及相兼脉主病127

(十一)脉证顺逆与从舍128

(十二)脉象的临床意义与分析129

(十三)脉诊研究进展131

二、按诊141

(一)按诊的重要意义与方法141

(二)按诊的内容142

第三篇 辨证147

第七章 八纲辨证147

一、概说147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147

(二)八纲辨证的意义147

二、表里147

(一)表证148

(二)里证148

(三)半表半里证148

(四)表证与里证的鉴别148

(五)表证与里证的关系148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149

(二)热证149

(一)寒证149

三、寒热149

(四)寒证与热症的关系150

四、虚实151

(一)虚证151

(二)实证151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152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52

五、寒热、表里、虚实的关系153

(一)表寒证153

(二)表热证153

(三)里寒证153

(十)虚热证154

(九)虚寒证154

(八)里实证154

(六)表实证154

(七)里虚证154

(五)表虚证154

(四)里热证154

(十一)实寒证155

(十二)实热证155

六、阴阳155

(一)阴证155

(二)阳证155

(三)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156

(四)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156

(五)亡阴与亡阳156

七、八纲辨证举例157

八、八纲的研究进展157

一、六淫疫疠辨证166

第八章 病因辨证166

(一)风淫证候167

(二)寒淫证候169

(三)暑淫证候170

(四)湿淫证候172

(五)燥淫证候173

(六)火淫证候174

(七)疫疠证候176

二、七情病辨证177

(一)喜伤心证候177

(二)怒伤肝证候178

(三)思伤脾证候178

(四)悲伤肺证候178

(五)恐伤肾证候178

(一)饮食伤证候179

三、饮食劳伤病辨证179

(六)惊伤证候179

(七)忧伤证候179

(二)伤虫证候181

(三)劳逸伤证候183

(四)房劳伤证候183

四、外伤证候184

(一)金刃伤证候184

(二)火器伤证候184

(三)虫兽伤证候185

(四)跌扑伤证候186

(五)烧伤与冻伤证候186

五、 病因辨证研究进展187

一、气病辨证191

第九章 气血津液辨证191

(一)气虚证192

(二)气陷证192

(三)气滞证193

(四)气逆证194

(五)气闭证195

(六)气脱证196

二、血病辨证197

(一)血虚证197

(二)血瘀证198

(三)血热证200

(四)血寒证201

三、气血同病辨证202

(一)气滞血瘀证203

(二)气虚血瘀证204

(三)气血两虚证205

(四)气不摄血证205

(五)气随血脱证206

四、津液病辨证207

(一)津液不足证207

(二)水液停聚证208

第十章 脏腑辨证217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217

(一)心气虚证218

(二)心阳虚证219

(三)心阳暴脱220

(四)心血虚证221

(五)心阴虚证222

(七)心脉痹阻223

(六)心火亢盛223

(八)痰蒙心神224

(九)痰火扰神225

(十)瘀阻脑络226

(十一)小肠实热226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227

(一)肺气虚证227

(二)肺阴虚证228

(三)风寒犯肺229

(四)风热犯肺229

(五)燥邪犯肺230

(六)肺热炽盛230

(七)痰热壅肺231

(八)寒痰阻肺231

(十)风水相搏232

(九)饮停胸胁232

(十一)大肠湿热233

(十二)大肠液亏233

(十三)肠虚滑泻234

三、脾与胃病辨证234

(一)脾气虚证235

(二)脾阳虚证237

(三)中气下陷238

(四)脾不统血239

(五)寒湿困脾239

(六)湿热蕴脾240

(七)胃气虚证241

(八)胃阳虚证241

(十)胃寒证242

(九)胃阴虚证242

(十一)胃热证243

(十二)食滞胃脘244

(十三)胃腑血瘀244

四、肝与胆病辨证245

(一)肝血虚证245

(二)肝阴虚证246

(三)肝郁气滞247

(四)肝火炽盛248

(五)肝阳上亢248

(六)肝胆湿热250

(七)寒滞肝脉250

(八)肝风内动251

(九)胆郁痰扰252

(一)肾阳虚证253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253

(二)肾虚水泛255

(三)肾阴虚证255

(四)肾精不足256

(五)肾气不固257

(六)肾不纳气258

(七)膀胱湿热258

六、脏腑兼病辨证259

(一)心肾不交259

(二)心肾阳虚260

(三)心脾两虚261

(四)心肺气虚262

(五)心肝血虚262

(七)肝胃不和263

(六)肝火犯肺263

(八)肝郁脾虚265

(九)肝肾阴虚266

(十)脾肺气虚266

(十一)脾肾阳虚267

(十二)肺肾阴虚268

第十一章 六经辨证270

一、六经病的证候分类270

(一)太阳病证候270

(二)阳明病证候272

(三)少阳病证候274

(四)太阴病证候276

(五)少阴病证候277

(六)厥阴病证候279

(一)传变280

二、六经病的传变、直中与合病、并病280

(二)直中281

(三)合病281

(四)并病281

三、六经辨证研究进展282

第十二章 卫气营血辨证285

一、卫气营血病证候分类285

(一)卫分证候286

(二)气分证候288

(三)营分证候290

(四)血分证候292

二、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规律295

三、卫气营血辨证研究进展295

(一)上焦病证候299

一、三焦病证候分类299

第十三章 三焦辨证299

(二)中焦病证候301

(三)下焦病证候302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303

第十四章 经络辨证305

一、十二经脉病证305

二、奇经八脉病证313

第四篇 症状鉴别与辨病317

第十五章 症状鉴别317

一、症状鉴别的重要意义与方法317

二、常见症状的鉴别318

(一)发热318

(二)头痛321

(三)咳嗽323

(四)气喘324

(五)胸痛325

(六)心悸326

(七)不寐328

(八)出血328

(九)口渴332

(十)纳呆332

(十一)脘痛333

(十二)腹痛334

(十三)呕吐335

(十四)便秘335

(十五)腹泻336

(十六)黄疸337

(十七)抽搐338

(十八)腰痛339

(十九)小便不利340

(二十)小便过多341

(二十一)水肿341

(二十二)昏迷342

第十六章 辨病345

一、疾病的概念345

(一)症、证、病之间的关系345

(二)疾病名称的类型346

(三)疾病分类的方法347

二、辨病的重要意义与方法347

(一)辨病的意义347

(二)辨病的具体方法348

(三)辨病与辨证结合349

(一)传染病的辨病要点350

三、常见疾病的辨病要点(列表)350

(二)内科疾病的辨病要点353

(三)外科疾病的辨病要点355

(四)骨伤科疾病的辨病要点358

(五)儿科疾病的辨病要点359

(六)妇产科疾病的辨病要点361

(七)五官科疾病的辨病要点363

(八)皮肤科疾病的辨病要点365

四、辨病的研究进展368

第五篇 诊断与病案371

第十七章 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371

一、病情资料收集整理的要求371

(一)客观性原则371

(二)全面性原则371

二、病情资料的属性372

(三)动态性原则372

(一)一般性资料373

(二)特征性资料373

三、辨证的程序与方法374

(一)辨证的一般程序374

(二)外感性疾病的辨证程序379

(三)内伤杂病的辨证程序380

四、辨证中常用的思维逻辑方法382

(一)比较法382

(二)类比法383

(三)归纳法与演绎法385

(四)分析法与综合法386

(五)模糊逻辑法389

(一)戒主观性思维391

五、误诊的防范391

(二)戒片面性思维392

(三)戒表面性思维393

(四)戒习惯性思维393

(五)防止误诊的传统方法394

第十八章 病案书写396

一、病案的科学价值与临床意义396

二、病案的内容与要求397

(一)中医病案的特点与一般要求397

(二)病案的书写格式398

(三)病案书写举例400

三、病案的整理404

(一)以身体部位名病407

一、殷代 辨病的萌芽阶段407

第十九章 疾病的认识与辨病的发展407

第六篇 中医诊断学发展史略407

(二)带有疾病源候意义的病名409

(三)流行性疾病410

(四)有关妊产的认识410

二、周秦时代—辨病的奠基阶段410

(一)疾病开始分科410

(二)开始注意环境致病因素410

(三)开始注意探索病因411

(四)病候学专著的出现411

(五)《内经》为辨病奠定了理论基础412

三、汉晋隋唐时代——辨病的发展阶段412

(一)病因探索的深入412

(二)对疾病流行学的关注413

(四)疾病分类的系统化414

(三)重视疾病特征的把握414

四、宋元明清民国时代——辨病的提高阶段415

(一)病因认识的提高415

(二)疾病“三间”分布认识的提高416

(三)重视新病、新症型的发现与描述416

五、中医辨病成就举例418

(一)沙虱毒418

(二)狐惑病419

(三)狂犬病420

(四)梅核气421

(五)脚气421

(六)葡萄疫与青腿牙疳424

(七)?病与隐疹425

(一)早期的舌诊429

一、舌诊429

第二十章 诊法的形成与发展429

(二)汉晋隋唐的舌诊430

(三)宋元明清的舌诊431

(四)近代的舌诊432

二、舌下络脉诊法433

(一)起源于《内经》433

(二)始载于晋,盛于隋唐宋434

(三)停滞于元明清,复兴于建国后436

三、脉诊437

(一)早期的脉诊437

(二)汉晋隋唐的脉诊438

(三)宋元明清的脉诊440

四、小儿食指络脉诊法442

(一)食指络脉诊法的起源442

(四)近现代的脉学442

(二)宋元时期的食指络脉诊法443

(三)明清时期的食指络脉诊法443

(四)近现代的食指络脉诊法研究444

五、胸腹切诊444

(一)《内经》、《难经》的胸腹切诊444

(二)《伤寒杂病论》的胸腹切诊446

(三)《诸病源候论》的胸腹切诊447

(四)《重订通俗伤寒论》的胸腹切诊448

附:日本汉方医的腹诊449

六、其它诊法455

(一)体质、气质诊法455

(二)实验检查法458

(三)创伤出血诊法460

第二十一章 辨证的形成与发展*462

一、经脉辨证462

(一)气血先后说462

(二)各有所主说463

(三)因于内外说463

(四)本经他经说463

二、六经辨证463

(一)《内经》的早期学说463

(二)张机的六经辨证体系464

(三)晋隋唐的六经辨证464

(四)宋元明清的六经辨证465

(五)近代的六经辨证466

三、脏腑辨证466

(二)汉晋隋唐的脏腑辨证467

(三)宋元明清的脏腑辨证467

(一)《内经》的早期脏腑辨证467

四、温病辨证469

(一)清以前的温病辨证469

(二)清代温病学说的创立469

五、八纲辨证471

(一)八纲辨证渊于《内经》471

(二)汉晋隋唐的八纲辨证寓于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之中471

(三)宋以后八纲辨证的形成471

第二十二章 病案的创始与发展473

一、病案的萌芽473

(一)殷商的卜辞473

(二)周代的死亡报告473

(三)诸子百家中的“病案”473

(一)淳于意创立诊籍474

(二)《内经》的病案分析474

二、病案的创始474

三、病案的发展475

(一)《小品方》中的病案475

(二)《千金要方》中的病案475

(三)医人传记中的病案475

四、专科病案著作的出现476

(一)《小儿药证直诀》慢惊案例476

(二)《普济本事方》伤寒案例476

(三)《脾胃论》痰厥头痛案例476

五、病案的日趋完善477

(一)提出病案书写的规范477

(二)各种类型医案著作的涌现478

六、病案质量的提高479

(一)病案的科学、规范、常规化479

(二)我国病案的优良传统479

附:疾病的认识与辨病的发展引用的甲骨文字4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