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台湾与闽东南歇山殿堂大木构架之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台湾与闽东南歇山殿堂大木构架之研究
  • 林世超著;朱光亚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4934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19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231页
  • 主题词:宫殿-古建筑-木结构-研究-台湾省;宫殿-古建筑-木结构-研究-福建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台湾与闽东南歇山殿堂大木构架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引言1

0.1 歇山殿堂释义1

0.2 台闽传统建筑歇山顶木构的价值3

1 歇山源流考6

1.1 关于歇山顶源起之过往学者论点6

1.1.1 “悬山加披檐”之说6

1.1.2 “在四阿庑殿顶脊下两端开洞通风”之说8

1.2 源于人字与四注组合式窝棚顶盖之衍化8

1.3 小结20

2 歇山顶构架21

2.1 歇山顶构架类型21

2.1.1 主体构架22

2.1.2 两山与披檐33

2.1.3 转角38

2.2 桁架歇山顶的讨论39

3 中国古代歇山殿堂大木构架之发展42

3.1 战国到汉代(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43

3.1.1 木构技术的时代特征43

3.1.2 歇山顶的发展与构架特色46

3.2 三国到隋唐(220年至907年)50

3.2.1 木构技术的时代特征50

3.2.2 歇山顶的发展与构架特色56

3.3 五代、宋、辽、金(907年至1279年)62

3.3.1 木构技术的时代特征62

3.3.2 歇山顶的发展与构架特色69

3.4 元明(1279年至1644年)78

3.4.1 木构技术的时代特征78

3.4.2 歇山顶的发展与构架特色83

3.5 清(1644年至1910年)86

3.5.1 木构架的时代特征86

3.5.2 歇山顶的发展与构架特色87

3.6 小结88

4 闽东南歇山殿堂大木构架特色与发展89

4.1 歇山殿堂大木构架类型90

4.1.1 “殿式厅堂式”90

4.1.2 “叠斗式”96

4.1.3 从“殿堂式”到“拟殿堂式”111

4.2 歇山顶构架特色124

4.2.1 少作收山与收山距离小124

4.2.2 延长出檐的“进架”技法126

4.2.3 以“大角梁法”为主128

4.2.4 多样的转角木构作法129

4.2.5 出现具地域性特色的子角梁作法130

4.2.6 板椽扇骨状布椽133

4.3 斗栱的形式与特色134

4.3.1 斗134

4.3.2 栱137

4.3.3 昂139

4.4 小结140

5 台湾歇山殿堂大木构架特色与发展141

5.1 清领时期(1683年至1896年)141

5.1.1 歇山顶殿堂多为小规模且形式特殊之歇山重檐142

5.1.2 使用立柱升高至桁下或直接顶桁之叠斗式构架148

5.1.3 使用较原乡更为厚实之砖墙151

5.1.4 上檐角梁多仅转过一椽架153

5.1.5 并列辐射布椽与扇骨状布椽两种布椽方式153

5.2 日治时期(1895年至1945年)154

5.2.1 多以“升庵”手法形成歇山重檐154

5.2.2 构架“殿堂化”160

5.2.3 构件用料变大171

5.2.4 “进架”技法的普遍应用173

5.2.5 使用风嘴(风吹嘴)技法的案例增多174

5.2.6 受和洋风影响之歇山殿堂的出现175

5.3 台湾歇山殿堂构架中斗栱之漳泉特质180

5.3.1 构架中应用斗栱的部位与类型180

5.3.2 与原乡斗栱形式的关连185

5.3.3 由斗栱特色看台湾清领时期歇山殿堂构架形式的原乡197

5.4 小结198

6 结论199

6.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199

6.2 本研究的价值与未来研究展望200

参考文献201

图表目录207

图片目录207

表格目录217

后记2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