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免疫的细胞社会生态学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吴克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5199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31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453页
- 主题词:免疫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免疫的细胞社会生态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进化论的现代观1
第一节 达尔文进化论的数学物理表述2
第二节 达尔文进化动力学的热力学/统计力学分析3
第三节 生态反馈在宿主防御进化中的作用4
一、位点模型5
二、数量遗传模型6
三、博弈论方法(适应动力学)6
第四节 展望9
参考文献10
第二章 细胞社会的进化和超有机体11
第一节 细胞社会的进化和发展11
一、细菌生物被膜的提示——细胞社会的生存优势11
二、多细胞生物与细胞社会的进化13
三、细胞间通信与细胞社会的进化14
第二节 细胞社会的性质和特征16
一、基因组是细胞社会的基本法规16
二、细胞凋亡与细胞死亡——细胞社会的执法手段17
三、细胞社会的空间结构和n维生态位17
四、细胞社会正常运行对温度的依赖性18
五、细胞社会内环境恒定的重要性——细胞社会生态学19
六、细胞社会发展的阶段性19
七、细胞的分化和社会分工20
八、人类细胞社会“自我”的形成和免疫系统的形成20
九、细胞社会的“集体主义”21
十、细胞社会状态21
第三节 人体细胞社会是人类细胞与微生物的共进化产物22
一、超有机体的含义22
二、微生物的进化及与人类的共进化23
三、与人类共进化的其他生物及其对人体细胞社会的影响38
四、“卫生假设”的启示40
五、人体细胞社会的运行40
第四节 超有机体中的共进化博弈41
一、共进化的普遍性及其意义42
二、人体超有机体中的共进化42
三、共进化博弈规律的研究44
四、疾病的进化观45
第五节 医学中的适合度及其意义46
一、医学中适合度的含义和测量方法47
二、医学中适合度的应用47
第六节 结语和展望——微观进化论48
参考文献50
第三章 免疫的细胞社会作用52
第一节 免疫的进化52
第二节 微生物与免疫53
一、细菌持续性感染的博弈分析54
二、内源性逆转录病毒56
三、朊病毒蛋白58
四、载脂蛋白B编辑酶(APOBEC)60
第三节 肿瘤与免疫63
一、病毒与肿瘤64
二、肿瘤细胞的细胞内调控异常69
三、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启示72
四、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74
五、机体抗肿瘤机制的研究80
第四节 妊娠与免疫82
一、妊娠的免疫学蕴涵82
二、妊娠期间细胞因子产生的Th2型转换85
三、妊娠期间表达的免疫调节分子87
四、对父本异基因抗原的获得性免疫反应88
五、微小嵌合体的作用和意义89
第五节 哺乳类动物个体免疫与昆虫社会免疫的相似性89
一、对入侵者的防范——边界防御90
二、躯体防御90
三、种系防御91
四、寄生物的发现和自我/非我的鉴别91
第六节 免疫系统中的权衡与平衡92
一寄生物对宿主的作用93
二、宿主免疫系统失调是发病的基础93
三、生活史特性间的权衡95
四、免疫衰退中的旺盛和虚弱97
五、Toll样受体在代谢中的作用97
六、葡萄糖在免疫细胞中的作用99
七、进食量权衡不当导致的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和免疫紊乱100
八、免疫的性别差异101
第七节 机体和病原体博弈的策略103
一、机体与病原体的时间差——“快感染”和“慢感染”103
二、免疫逃逸的新策略——慢病原异步105
第八节 造血系统分化的细胞社会生态观106
一、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启示107
二、吞噬专业化细胞——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107
三、淋巴样细胞与造血干细胞109
第九节 结语和展望111
参考文献112
第四章 局部免疫——景观生态学和微生态学114
第一节 黏膜免疫115
一、分泌免疫115
二、黏膜上皮118
三、树突细胞在肠道黏膜免疫中的作用120
四、黏膜疫苗124
第二节 内皮免疫127
第三节 皮肤的免疫作用130
一、作为神经免疫内分泌器官的皮肤131
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可作为皮肤感觉神经的配体135
三、汗腺的微生态和免疫作用136
第四节 抗菌肽的免疫作用138
一、抗菌蛋白结构和功能结构域139
二、hCAP-18/LL- 37143
三、局部免疫中的防御素和LL-37与疾病145
四、抗菌肽的调节147
五、黏膜表面机体细胞与微生物间的生态关系149
六、人类抗菌肽的应用前景150
第五节 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和意义151
一、细胞-细胞外基质黏附的机制151
二、细胞外基质的蛋白酶152
三、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跨膜受体154
四、透明质酸的作用154
五、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和意义155
六、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156
第六节 结语和展望158
参考文献159
第五章 淋巴循环与免疫162
第一节 淋巴循环的组成162
一、组织液和淋巴液162
二、淋巴内皮细胞生物学和淋巴管网的形成163
三、淋巴循环166
第二节 淋巴循环在维护机体稳态和内环境平衡中的作用167
一、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167
二、淋巴管新生和淋巴微循环障碍167
三、病理性淋巴管和人类遗传性淋巴水肿综合征169
参考文献171
第六章 固有免疫及其调控173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受体间对话174
一、模式识别受体与微生物毒力蛋白175
二、宿主抑制性受体的选择176
三、免疫抑制介质的诱导177
四、“内向外”和“外向内”信号转导177
五、TLR-TLR间的相互影响177
第二节 自噬的固有免疫作用和调控178
一、作为自噬接头的新固有免疫受体——SLR179
二、自噬效应的调节179
三、免疫相关GTP酶180
第三节 参与Th2细胞因子反应的新型固有免疫细胞180
参考文献182
第七章 巨噬细胞生物学183
第一节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异质性183
一、两类单核细胞183
二、不同部位的巨噬细胞性质不同185
三、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分型186
第二节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调控190
一、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的调控190
二、细胞表面分子与巨噬细胞功能191
三、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命运调控193
第三节 结语和展望194
参考文献195
第八章 免疫系统发育及机体免疫中的细胞运动与细胞极化196
第一节 细胞运动的概念、模式及分子机制196
一、细胞迁移的概念、机制及生理意义196
二、细胞迁移的模式、机制及分子开关197
第二节 细胞运动及极化在免疫系统功能及发育中的作用199
一、细胞迁移及黏附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199
二、细胞迁移及极化相关分子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204
参考文献206
第九章 非编码RNA (ncRNA)对造血和免疫的调节209
第一节miRNA的生物合成及作用原理209
一、成熟miRNA的生物合成210
二、miRNA生物合成的调控211
三、miRNA的作用原理212
第二节miRNA对造血和免疫细胞的调控作用212
一、miRNA对造血干细胞的调控作用212
二、miRNA对固有免疫细胞的调控作用215
三、miRNA对获得性免疫细胞的调控作用219
第三节miRNA在血液免疫细胞肿瘤发生中的作用222
一、miRNA在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222
二、miRNA在淋巴瘤发生中的作用224
参考文献226
第十章 免疫调控网络与免疫失衡228
第一节 适应性(共进化)网络228
一、适应性(共进化)网络及其性质228
二、免疫网络的适应性(共进化)网络特点探讨229
第二节 白细胞的免疫突触230
一、免疫学突触230
二、病毒学突触232
第三节 白细胞的功能性极化234
一、淋巴细胞的功能多极化234
二、巨噬细胞的功能多极化236
三、树突细胞的多生成途径238
四、白细胞多极化的作用和意义240
第四节 免疫失衡与自身免疫性疾病241
一、自身炎症性疾病242
二、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47
第五节 炎症性疾病中的糖皮质激素耐受253
一、糖皮质激素的抗炎症机制253
二、糖皮质激素耐受的分子机制255
三、糖皮质激素耐受的治疗策略258
第六节 多向调节因子与免疫功能多向性259
一、TGF-β3信号转导的多途径性259
二、TGF-β3与肿瘤260
第七节 展望262
参考文献263
第十一章 细胞的免疫机制与机体免疫的细胞机制267
第一节 细胞凋亡——作为细胞免疫机制的分解代谢267
一、细胞凋亡269
二、坏死样凋亡269
三、角质化270
四、非典型细胞死亡方式271
第二节 炎症中的宿主细胞死亡272
一、炎亡274
二、胀亡275
三、细胞的程序性坏死275
四、内亡275
第三节 凋亡蛋白抑制物家族277
一、凋亡蛋白抑制物家族成员的结构和功能277
二、cIAP2的作用279
三、生存素的作用280
四、Livin的作用280
五、IAP及其内源性拮抗物的临床意义281
第四节Bc1-2家族与凋亡调控282
一、线粒体在凋亡中的作用283
二、Bcl-2家族的亲缘关系283
三、作为治疗靶标的“仅有BH3蛋白”284
第五节 炎症体——细胞的守护者285
一、炎症体286
二、NLRP3:细胞应激和感染的免疫感受器287
第六节 免疫记忆289
一、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细胞记忆289
二、免疫记忆的产生和作用290
三、免疫记忆的保持292
四、影响细胞记忆的因素294
第七节 干细胞的免疫作用296
一、胚胎干细胞的免疫作用296
二、成体干细胞的免疫作用296
三、成体的胚胎干细胞样细胞的免疫作用——大病痊愈的机制298
第八节 细胞膜囊泡的免疫作用299
一、细胞膜囊泡300
二、膜泡的性质和分类300
三、膜泡的抗原递呈作用304
四、膜泡的作用机制305
五、肿瘤细胞外释体的性质和作用305
六、外释体与病毒感染308
第九节 细胞衰老及其免疫作用310
一、细胞衰老的表现和检测指标310
二、细胞衰老的发生机制312
三、衰老细胞的体内作用及意义313
第十节 细胞内的清除机制315
一、自噬是细胞内的抗微生物防御机制315
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316
三、免疫相关的GTP酶318
参考文献318
第十二章 神经与免疫322
第一节 神经-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323
一、神经-免疫细胞的通信323
二、免疫细胞与神经的相互作用机制325
第二节 免疫系统的自主神经分布和调节326
一、免疫器官的交感神经分布326
二、免疫细胞的神经递质受体表达327
三、固有免疫的交感神经系统调节327
四、获得性免疫的交感神经系统调节328
第三节 迷走神经的免疫调节作用328
一、免疫反射和炎症反射328
二、炎症的类胆碱能调节331
三、迷走神经免疫调节作用的证明和应用前景331
第四节 哮喘的神经免疫调节334
一、应激与哮喘335
二、人类气道的神经支配336
第五节 睡眠与免疫338
一、睡眠的生理机制338
二、细胞因子与睡眠339
三、睡眠对免疫反应的影响340
第六节 发烧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342
一、体温调节机制342
二、发热对免疫的调节344
三、热休克蛋白347
四、趋化因子参与体温调节350
第七节 免疫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和作用351
一、细胞因子对神经干细胞的效应351
二、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和作用352
三、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和作用357
参考文献361
第十三章 免疫衰退和免疫损伤363
第一节 年龄相关的获得性免疫系统变化364
一、胸腺和T细胞的年龄相关变化365
二、B细胞的年龄相关变化368
三、B细胞衰退的可逆性368
第二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年龄相关变化369
一、粒细胞的老年相关变化369
二、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的老年相关变化370
三、人类Toll样受体老年相关的功能失调372
四、隐性感染对免疫衰退的影响373
第三节 免疫损伤及其临床意义373
一、免疫损伤的含义373
二、免疫损伤的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374
第四节 肿瘤的发展与免疫编辑和免疫雕塑374
参考文献376
第十四章 髓系白血病的免疫状态和免疫治疗378
第一节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T细胞的作用378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前淋巴细胞的特点378
二、AML患者化疗后淋巴细胞的变化379
三、AML淋巴细胞的特征和功能379
四、调节T细胞与急性髓系白血病380
五、AML患者的淋巴细胞在治疗中的意义381
第二节AML的免疫耐受(immune surveillance)382
一、AML如何逃脱免疫控制382
二、AML患者免疫系统的异常383
第三节AML免疫治疗的发展385
一、被动免疫治疗386
二、主动免疫治疗387
第四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免疫状态和免疫治疗388
一、不同治疗药物对CML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388
二、CML患者的免疫治疗391
参考文献393
第十五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免疫学395
第一节 组织相容性396
一、HLA基因的结构和功能396
二、HLA的命名及实验室检测方法399
三、MHC的特征:连锁不平衡(LD)及单倍体LD400
四、HLA在临床上的应用402
第二节NK细胞与HSCT403
一、NK细胞的受体404
二、NK细胞杀伤白血病靶细胞405
三、Allo-HSCT后NK细胞的重建406
四、NK-DC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406
五、临床研究406
六、NK细胞的过继性治疗407
第三节 移植物抗宿主病408
一、急性GVHD发生的三个步骤408
二、慢性GVHD411
三、GVHD预防411
第四节 移植物抗肿瘤作用414
一、Allo-HSCT中的GVT效应特征414
二、强化GVT应答的策略416
第五节allo-HSCT后的免疫重建418
一、移植后正常的淋巴系统的发育418
二、影响免疫重建的因素419
三、过继性细胞治疗422
四、改善HSCT后免疫重建422
五、疫苗接种423
第六节 树突细胞在a11o-HSCT中作用423
一、几种树突细胞的特性424
二、树突细胞的功能424
三、树突细胞对预处理的反应425
四、移植后稳态下的树突细胞425
五、树突细胞作为HSCT治疗中的靶细胞427
参考文献428
热门推荐
- 2617797.html
- 1596337.html
- 2040544.html
- 777013.html
- 2383680.html
- 2304265.html
- 779901.html
- 3462498.html
- 3194820.html
- 5790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07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10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52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56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31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6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5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17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5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