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效针灸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长效针灸
  • 马双起等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083884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针灸疗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长效针灸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论1

第一章 长效针灸疗法有关的解剖生理知识1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大体结构1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1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2

第四节 自主神经系统5

第五节 长效针灸疗法取神经为穴的理论依据7

一、神经生理论证7

二、经络理论论证8

三、长效针灸8

四、长效针灸的操作方法8

五、长效针灸治疗的手法要求8

六、长效针灸的选穴8

七、长效针灸的注意事项9

八、长效针灸的意外处理9

第二章 长效针灸取穴介绍10

第一节 颅神经和经络对照取穴10

一、嗅神经—迎香10

二、视神经—承泣10

三、动眼神经—四白11

四、滑车神经—攒竹12

五、三叉神经—阳白12

六、眼神经—球后12

七、额神经—神庭13

八、眶上神经—头临泣14

九、滑车上神经—印堂14

十、鼻睫状神经—睛明15

十一、睫状长神经—头光明15

十二、滑车下神经—睛明16

十三、泪腺神经—承泣16

十四、上颌神经—下关17

十五、颧神经—下关17

十六、眶下神经—四白18

十七、上牙槽神经—颊车19

十八、蝶腭神经节—地仓19

十九、腭神经—上星20

二十、蝶腭神经鼻后支—迎香20

二十一、鼻腭神经—巨廖21

二十二、下颌神经—下关21

二十三、耳颞神经—听会22

二十四、颊神经—大迎22

二十五、下牙槽神经—下关23

二十六、颏神经—承浆23

二十七、下颌舌骨神经—廉泉24

二十八、舌神经—上廉泉24

二十九、咀嚼肌神经—颊车25

三十、耳神经节—耳和髎25

三十一、外展神经—攒竹26

三十二、面神经—翳风27

三十三、岩浅大神经—耳门27

三十四、鼓室神经—丝竹空28

三十五、耳后神经—角孙28

三十六、二腹肌神经—翳风29

三十七、茎突舌骨肌神经—大迎29

三十八、面神经颞支—四白30

三十九、面神经颧支—承泣30

四十、面神经颊支—巨廖31

四十一、面神经下颌缘支—大迎31

四十二、面神经颈支—人迎32

四十三、听神经—听宫32

四十四、舌咽神经—廉泉33

四十五、鼓索神经—下关33

四十六、舌咽神经咽支—廉泉34

四十七、颈突咽肌神经—廉泉34

四十八、迷走神经—人迎35

四十九、迷走神经耳支—根据耳部反应点定位36

五十、喉上神经—水突36

五十一、迷走神经心上支—人迎37

五十二、喉返神经—扶突37

五十三、副神经—气舍38

五十四、舌下神经—廉泉38

第二节 周围神经和经络对照取穴39

一、颈神经丛—华佗夹脊穴39

二、枕大神经—承灵39

三、枕小神经—风池40

四、耳大神经—天窗41

五、第三枕神经—天柱41

六、枕下神经—风府42

七、锁骨上神经—肩井42

八、膈神经—隔俞43

九、臂丛神经—多条经络穴43

十、肩胛背神经—肩井44

十一、胸长神经—天鼎45

十二、肩胛上神经—巨骨45

十三、锁骨下神经—气户46

十四、胸前内、外侧神经—屋翳46

十五、肩胛下神经—肩外俞47

十六、胸背神经—肝俞47

十七、肌皮神经—手五里48

十八、正中神经—华佗夹脊穴48

十九、上臂正中神经—极泉49

二十、肘部正中神经—尺泽49

二十一、前臂上部正中神经—青灵50

二十二、腕关节正中神经—大陵50

二十三、尺神经—华佗夹脊穴51

二十四、上臂尺神经—青灵52

二十五、肘部尺神经—少海52

二十六、桡神经—华佗夹脊穴53

二十七、桡神经浅支—手五里53

二十八、桡深神经—手三里54

二十九、上臂桡神经—手五里54

三十、肘部桡神经—曲池55

三十一、肋间臂神经—屋翳55

三十二、上臂内侧皮神经—青灵56

三十三、前臂内侧皮神经—少海57

三十四、腋神经—极泉57

三十五、指掌侧固有神经—中渚58

三十六、指背神经—合谷58

三十七、胸神经—华佗夹脊穴59

三十八、腰神经丛—华佗夹脊穴60

三十九、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华佗夹脊穴61

四十、生殖股神经—气冲62

四十一、股外侧皮神经—风市62

四十二、股神经—急脉63

四十三、隐神经—阴包63

四十四、闭孔神经—阴廉64

四十五、骶尾神经丛—长强64

四十六、坐骨神经—环跳65

四十七、臀上神经—居廖66

四十八、臀下神经—会阳66

四十九、阴部神经—会阴67

五十、股后皮神经—承扶68

五十一、胫神经—委中68

五十二、腓肠神经—承筋69

五十三、腓总神经—委阳69

五十四、腓深神经—外丘70

五十五、腓浅神经—光明71

五十六、足背外侧皮神经—丘墟71

五十七、足背中间皮神经—陷谷72

五十八、足底内侧皮神经—然谷72

五十九、足底外侧皮神经—金门73

六十、腓浅神经趾背支—京谷73

六十一、腓深神经趾背支—行间74

六十二、趾背神经—内庭74

第三节 自主神经和经络对照取穴75

一、颈上神经节——翳风75

二、颈中神经节——天牖75

三、颈下神经节(星状神经节)——气舍76

四、胸段交感神经节——华佗夹脊穴76

五、腰段交感神经节——华佗夹脊穴77

六、骶段副交感神经节——华佗夹脊穴77

七、迷走神经(前颅神经内详述)78

八、睫状神经节——承泣78

九、蝶腭神经节(前颅神经内详述)79

十、下颌神经节——下关79

十一、耳神经节(颅神经内详述)80

十二、腹腔神经节——华佗夹脊穴80

十三、尾交感节(分布在骶尾部的各经穴位)80

第四节 特殊穴位部分81

一、椎旁神经穴位81

二、耳壳穴区82

三、耳部迷走神经前穿支83

四、耳颞神经耳前支83

五、耳部枕小神径耳前穿支83

六、耳大神经耳前支84

七、耳大神经耳后支84

八、耳部枕小神经耳后支84

九、面神经耳支前穿支84

十、面神经耳支85

十一、迷走神经耳支85

十二、脊髓颈胸段85

十三、神经末梢分布区、敏感带、内脏映射点86

第三章 各种常见病的长效针灸治疗87

第一节 内、外科疾病部分87

一、胃溃疡87

二、十二指肠溃疡88

三、胃神经官能症89

四、胃下垂89

五、慢性胃炎91

六、急性胃肠炎92

七、消化不良93

八、慢性结肠炎93

九、肠功能紊乱94

十、胃酸过多症94

十一、胃酸过少或缺乏症95

十二、三叉神经痛95

十三、坐骨神经痛98

十四、偏头痛99

十五、前头痛99

十六、神经性头痛100

十七、后头痛(枕神经痛)101

十八、足跟痛102

十九、截瘫102

二十、癔病和癔病性瘫痪104

二十一、精神分裂症105

二十二、肋间神经痛106

二十三、肌无力症107

二十四、颈椎综合征107

二十五、癫痫108

二十六、便秘109

二十七、风湿性关节炎110

二十八、类风湿性关节炎111

二十九、面神经瘫痪112

三十、舌咽神经痛112

三十一、神经衰弱113

三十二、膈肌痉挛113

三十三、股外侧神经炎114

三十四、指(趾)端动脉痉挛症114

三十五、多发性神经炎115

三十六、慢性肝炎116

三十七、慢性胰腺炎116

三十八、冠心病117

三十九、心绞痛117

四十、心律失常117

四十一、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118

四十二、脑栓塞引起的偏瘫119

四十三、脑溢血引起的偏瘫119

四十四、咬肌痉挛120

四十五、慢性腰腿痛120

四十六、急性腰纽伤121

四十七、颈肩部肌纤维织炎122

四十八、肩关节周围炎122

四十九、脂溢性皮炎123

五十、胸臂挫伤、肋软骨炎123

五十一、遗尿症124

五十二、肱骨外上髁炎125

五十三、腱鞘囊肿125

五十四、腓肠肌痉挛125

五十五、面肌痉挛126

五十六、贵门痉挛126

五十七、各型心律紊乱126

五十八、各型心脏病症状治疗127

五十九、高血压病127

六十、急性支气管炎128

六十一、慢性支气管炎129

六十二、支气管哮喘129

六十三、食管炎130

六十四、肾盂肾炎130

六十五、单纯性甲状腺肿131

六十六、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131

六十七、遗精132

六十八、阳痿133

第二节 妇科疾病部分133

一、盆腔炎133

二、闭经134

三、痛经134

四、功能性子宫出血135

五、子宫脱垂135

六、妊娠呕吐136

第三节 五官科疾病部分136

一、泪囊炎136

二、急慢性结膜炎137

三、青光眼137

四、视神经炎138

五、视神经萎缩138

六、耳病性眩晕139

七、急慢性鼻炎139

八、萎缩性鼻炎、鼻窦炎140

九、急性扁桃体炎140

十、咽炎、喉炎140

十一、齿髓炎、牙周膜炎141

十二、牙痛142

第四节 传染病部分142

一、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142

二、流行性腮腺炎143

三、百日咳143

四、细菌性痢疾144

五、风疹144

六、肺结核145

七、脊髓前角灰白质炎146

八、霍乱147

九、颈淋巴结结核147

第四章 研究与探讨149

附表166

附图2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