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 2002-2010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 2002-2010
  • 吴良镛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2947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居住环境-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 2002-201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1

1 从“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起步&吴良镛3

1.1 四个台阶3

1.2 四条经验5

1.3 研究所的四点精神7

1.4 结语9

2 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趋势论&吴良镛11

2.1 对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探索11

2.2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与经验13

2.3 应对新的形势与挑战,走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15

2.4 新形势下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趋势18

2.5 继承“匠人营国”精神,立志做时代的“巨人”24

3 《发展模式转型与人居环境科学探索》序&周干峙27

4 发展中的城市规划&邹德慈29

4.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回顾29

4.2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回顾33

4.3 城市规划的学科发展思考:城市规划的学科分类和位置序列34

4.4 结论36

5 立足国情和人居,发展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江亿37

5.1 什么是建筑节能37

5.2 关于零能耗建筑44

5.3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48

6 人居声环境科学技术进展&吴硕贤 赵越喆53

6.1 城乡防噪规划与噪声地图54

6.2 声景观与城乡生态建设55

6.3 室内声环境与音质设计56

6.4 建筑环境声学进展56

第二部分 分论59

7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探索与建议&吴良镛 吴唯佳 武廷海61

引言61

7.1 城市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61

7.2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探索63

7.3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七点建议71

7.4 结论78

8 要规划好农民的城市化&周干峙80

8.1 市域范围内的农民80

8.2 出来打工的农民82

8.3 务农农民84

9 中国特大城市地区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吴唯佳85

9.1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特大城市地区发展现状88

9.2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特大城市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93

9.3 作为战略的特大城市地区发展的理念选择97

9.4 中国特大城市地区的发展展望100

10 关于我国中等城市发展问题的探讨——兼论京津冀地区中等城市的成长&吴良镛 毛其智108

10.1 我国中等城市发展研究回顾108

10.2 国际上有关中等城市的研究110

10.3 试论京津冀地区中等城市的发展112

11 从战略规划到行动计划:中国城市规划体制初论&吴良镛 武廷海117

11.1 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作用的嬗变117

11.2 重新思考城市规划的基本特性118

11.3 传统城市规划体制的困惑119

11.4 实践中的初步思考120

11.5 与时俱进,积极研究城市规划体制问题123

12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吴良镛127

12.1 本文立论的前提:建设与保护的矛盾仍然存在,形势依然严峻127

12.2 积极保护,整体创造,新旧交辉128

12.3 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建设要发扬文化内涵130

12.4 保护与发掘“地下宝库”,划定“地下总图”133

12.5 保护与发扬地域文化134

12.6 文化建设的高潮已经到来!“黄金时代”任重道远135

13 “数字城市”与人居环境建设&吴良镛 毛其智137

13.1 城市化与人居环境137

13.2 信息技术与人居环境科学138

13.3 “数字城市”与人居环境建设139

13.4 运用信息技术,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评价体系140

14 中国城市科学的学科发展&毛其智143

14.1 城市科学发展概貌143

14.2 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建设和完善城市科学学科体系147

14.3 中国城市科学学科发展展望154

15 立足人居环境科学拓展清华建筑教育&朱文一 单军 程晓青158

15.1 壹个基础:教育思想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159

15.2 贰点关注:教学内容关注学科建设和国家建设前沿162

15.3 叁项结合:授课方法注重教学、科研、实践三项结合168

16 论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群)建设的方法论思维&尹稚171

16.1 问题的提出171

16.2 “过度解析”的困境171

16.3 “综合与融贯”的过程173

16.4 综合与融贯的难点与前景177

16.5 总结181

17 西南山地人居环境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赵万民183

17.1 对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学习和认识183

17.2 西南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184

17.3 西南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190

17.4 山地人居环境学科团队1997~2009间承担的相关国家级课题以及主要的研究工作196

17.5 结语199

18 转型中的中国人文地理学&顾朝林201

18.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201

18.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规律203

18.3 二元论是人文地理学发展基石206

18.4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多样化方法207

18.5 人文地理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209

18.6 结论210

19 中国小康社会城市的节能、减排需要高瞻远瞩、多路探索&金鹰213

19.1 为什么单项节能新技术、新手段未必能够在长远降低城市总能耗214

19.2 前车不忘,后事之师216

19.3 人类共通的居住观和基本城市形态的演化217

19.4 生活富裕了,节能、减排更不易218

19.5 城市发展靠人才,但人才远不止几匹“千里马”221

19.6 抓紧中国城市可塑性强的时间窗口,独辟蹊径建设小康社会的城市223

20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回顾&单霁翔225

20.1 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225

20.2 多层次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227

20.3 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实践229

第三部分 专论237

21 新形势下北京规划建设战略的思考——在首都建设委员会上的发言&吴良镛239

21.1 北京总体规划修编后的新形势239

21.2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与落实中的问题240

21.3 深化对首都发展的战略认识246

21.4 几点建议250

22 历史名城的文化复萌:南京城南地区“保护与更新”试议&吴良镛259

22.1 中华门门东门西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同时长期衰败259

22.2 从保护与改造到“有机更新”260

22.3 保护和发展并重,两者不能割裂261

22.4 要重视物质环境的保护,还应力求普通市民安居261

22.5 积极保护,整体创造262

22.6 让衰落地区复萌城市文化262

23 园林学重组的讨论与专业教育的思考——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年会主旨报告&吴良镛266

23.1 中国园林学发展的历史基础266

23.2 中国园林学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时代任务268

23.3 园林学专业重组的讨论与园林学专业教育的思考272

23.4 结语278

24 首都行政中心位置确定的历史回顾&左川280

24.1 梁思成主持北京西郊新市区设计和建设研究280

24.2 苏联专家巴兰尼可夫提出行政中心设于老城设想281

24.3 梁思成、陈占祥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282

24.4 朱兆雪、赵冬日对首都建设计划的意见285

24.5 都委会编制北京总体规划总图287

24.6 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城市规划总图编制289

24.7 中央行政办公用地的形成291

24.8 结语294

25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古城的保护历程&邱晓翔301

25.1 保护苏州古城风貌的认识和实践过程301

25.2 苏州古城空间形态的控制304

25.3 古建筑的保护与整修306

25.4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308

25.5 历史环境的保护与修复309

25.6 结语312

26 人居环境科学与住宅研究&高晓路315

26.1 明确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对住宅研究的基础性指导作用315

26.2 以问题为导向,解决我国住宅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课题316

26.3 完善住宅学科体系建设,强化住宅政策研究318

27 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格局与去工业化进程&于涛方321

27.1 城市功能和去工业化概述321

27.2 2005年北京城市功能格局325

27.3 2000年以来北京去工业化进程330

27.4 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转型与空间增长的耦合分析335

27.5 结论337

28 面向快速城市化的城市社会规划研究&刘佳燕340

28.1 城市规划中引入社会规划研究的必要性341

28.2 基于社会—空间辩证关系的规划研究视角343

28.3 保障生活质量的基本主题:健康、安全和住房355

28.4 营造宜居环境的可持续手段:教育和文化休闲364

28.5 实现社会和谐的规范准则:社会公正和社会整合3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