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口史 第3卷 辽宋金元时期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吴松弟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2606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17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人口史 第3卷 辽宋金元时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宋代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和户口数据2
一、户口调查统计制度2
二、户口数据5
第二节 辽夏金元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和户口数据6
一、辽代6
二、西夏8
三、金代8
四、元代9
第三节 各朝人口的发展过程10
第四节 各区域人口的发展过程12
一、原有成果评述12
二、本卷区域人口研究的方法14
三、关于人口数量的变迁15
五、关于区域内部的人口分布16
四、关于影响区域人口变迁的因素16
第五节 城市人口及其他17
一、城市人口17
二、从人口史角度探讨若干历史问题19
第六节 主要研究方法21
一、研究方法21
二、关于学术规范22
三、本卷的局限23
第二章 宋代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24
第一节 丁账24
一、建立过程25
二、作用和编制过程27
1.作用27
2.编制过程28
3.编制丁账的基本原则29
三、格式30
1.统计范围31
2.户等31
3.丁口31
第二节 五等丁产簿33
一、格式和编制过程34
1.登记内容34
2.主户与五等丁产簿35
3.五等丁产簿与州县等级36
4.编制过程与账籍的保存38
二、建立和终止38
1.建立38
2.终止40
三、升降账42
一、格式44
第三节 税账44
二、建立和编制过程46
1.建立46
2.编制过程48
第四节 保甲簿49
一、保甲组织的出现和演变49
二、保甲簿的作用和格式50
第五节 赈济户口统计系统53
一、一个包括全体人口的非例行户口统计系统53
二、乾道七年以后赈济户口统计的制度化55
1.赈济户口统计的制度化55
2.赈济户口数据的获得56
三、对地方户口数据的影响57
表目59
表2-1 宋代各户口统计系统一览表59
第六节 宋代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的实质59
一、哪些是宋代代表性的户籍?60
二、“版籍”“版簿”、“板籍”与户口61
三、宋代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的实质62
附录 宋代户口调查统计制度问题答客问62
一、关于“客户应入五等丁产簿”63
二、关于“妇女应入五等丁产簿”66
三、关于“妇女应入保甲簿”等问题69
第三章 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71
第一节 闰年图--地理总志的沿革和编纂73
一、沿革73
二、宋代地理总志的编纂75
第二节 闰年图--地理总志和传世的宋代户口数据77
一、方志中的户口数据主要来自地理总志77
表3-1 宋元方志中宋代户口的系年和资料来源78
二、官员主要通过地理总志了解各地户口80
三、国史与会要中的户口数据81
四、《宋史·地理志》的户口来源82
五、地理总志是宋代户口的正式发布系统83
一、闰年图的户口来源84
第三节 闰年图--地理总志的户口来源和丁(口)数含义84
二、宋代户口数据中口数或丁数的含义85
表3-2 若干户口数据的平均男口数和丁数86
三、关于“口数或丁数都是成丁”的说法88
第四节 未列入主客户统计范围的人口及其数量估测93
一、禁军、厢家及其家属93
二、某些非汉族人民95
三、僧侣、道士96
四、妓女97
第五节 对“男女通计”诸说的分析98
一、关于“男女通计”98
二、关于“漏口说”105
三、关于“析户说”与“户数虚增说”108
第一节 北宋主要区域户口数据的分析与考订115
第四章 宋代户口数据的考证和估测115
一、北宋平定各国所得户数的分析116
表4-1 各国归宋之年和同一地域《太平寰宇记》所载户数比较116
二、《太平寰宇记》中分府州军的主客户数117
三、《元丰九域志》中分府州军的主客户数118
四、《宋史·地理志》中分府州军的户数和口数119
表4-2 北宋南方、北方各府州军的主客户户数122
第二节 南宋主要户口数据的考证和估测137
1.《宋会要辑稿》中的数据138
一、路级户口数据138
2.《文献通考》中的数据140
3.元初的数据141
表4-3 南宋各路户数141
二、全国户口总数144
1.北宋后期南方户口总数的估测144
2.南宋灭亡前夕的户口总数145
3.《度宗纪》所载景定五年全国户数不可靠146
三、分府州军县户口数据148
表4-4 南宋部分府州军县的户数148
四、宋代户均人口152
第三节 宋代每户平均人口155
一、宋代户均人口与历代大致相同155
表4-5 宋代赈济户口的户均人口156
二、赈济户口与某些州县户口的户均人口156
表4-6 宋代方志某些年度的户均人口157
三、南北家庭规模的差异159
一、制度的建立163
第一节 辽代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163
第五章 辽夏金与边疆政权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和户口数据163
二、关于宫卫户口165
三、户口统计的内容165
第二节 辽代户口数据分析168
一、“丁”与“户”的关系168
二、传世的户口数据的系年171
表5-1 辽代的政区和户丁数174
三、《辽史》中的户、丁数174
表5-2 辽代各宫卫所辖的户丁数184
第三节 辽代人口新考184
一、原有成果评述184
1.原有成果184
表5-3 《辽代中国社会史》对辽代人口的估测185
2.对原有成果的评述186
二、辽代人口新考188
1.通过研究军丁数目推测辽代人口188
2.中京道人口估测189
3.东京道人口估测191
4.“诸部族”和“属国之众”人口估测192
5.不入户籍的人口估测195
表5-4 辽代人口估测数196
6.辽代人口估测数196
第四节 西夏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和人口197
第五节 金朝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201
一、对象和方法201
二、户口类别205
1.猛安谋克户205
3.糺户和其他户口206
2.州县户206
4.章宗时期户口类别的归并207
三、通检推排与户口调查208
一、全国户口总数和猛安谋克户口总数209
第六节 金代户口数据考证209
表5-5 金代全国户口总数209
1.户口年代212
二、《金史·地理志》分府州户数212
2.开封府泰和末户数纠误213
三、《剑桥中国史》对金朝人口的错误分析214
表5-6 《金史·地理志》所载分府州户数216
一、大理220
第七节 其他政权的人口220
二、吐蕃221
三、其他222
一、制度的建立和蒙古国时期的户口统计223
第一节 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的建立223
第六章 蒙元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223
二、朝廷与地方实力派争夺民户的斗争225
三、世祖时期完善户口统计制度的努力230
第二节 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的主要内容233
一、诸色户计234
2.军户235
1.民户235
3.站户236
5.宗教户计237
4.匠户237
7.各户计的管理系统238
6.其他户计238
二、户等制239
1.户籍格式240
三、户口籍册的格式和编制过程240
2.州县的户口统计243
第三节 历次户口调查统计及其数据245
二、窝阔台汗时期245
一、成吉思汗时期245
四、世祖前期252
三、乃马真氏至蒙哥汗时期252
1.元军占领南宋江淮各路时获得的户口254
五、世祖后期254
表6-1 江淮诸路南宋后期与元至元年间的户数255
2.至元二十七年的户口统计257
3.至元二十七年以后的户口数据258
六、成宗以后各朝259
表6-2 文献所载元代历年全国户口260
第四节 关于户口统计制度与户口数据的若干问题261
一、驱口的户籍262
二、贫弱、迁流与游食者的户籍265
三、蒙古诸王、勋贵的直属部众与“山泽溪洞之民”的户籍266
四、投下户的户籍270
五、区域户口统计范围272
表6-3 《元史·地理志》部分区域户数与其他同年户数的比较273
六、结语281
第一节 《元史·地理志》区域户口数据评价283
第七章 《元史·地理志》区域户口考283
第二节 《元史·地理志》区域户口数据的整理286
1.大都路288
一、中书省288
第三节 区域户口考(上)288
2.上都路290
4.德宁路、净州路、泰宁路、集市路、应昌路、全宁路、宁昌路、砂井总管府291
3.永平路291
5.保定路292
8.彰德路293
7.广平路293
6.真定路293
9.大名路294
10.怀庆路294
11.河间路294
12.东平路295
13.东昌路296
14.济宁路296
15.濮州296
18.德州297
19.恩州297
20.益都路297
17.泰安州297
16.高唐州297
21.济南路298
22.般阳府路298
23.宁海州299
24.大同路299
25.冀宁路299
26.晋宁路300
二、岭北行省和宁路301
三、辽阳行省302
1.辽阳路302
3.大宁路304
2.广宁府路304
4.沈阳路304
四、河南江北行省305
1.汴梁路305
2.汝宁府306
3.蕲州路306
4.庐州路306
5.安庆路306
6.高邮府307
7.荆门州307
五、陕西行省307
1.奉元路307
2.延安路307
3.凤翔府308
4.秦州308
5.定西州308
6.开成州、平凉府、庆阳府、陇州、镇原州308
第四节 区域户口考(下)309
7.雅州、黎州、洮州、贵德州、茂州、脱思麻路、岷州、铁州、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等处宣抚司、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民元帅府309
一、四川行省309
1.成都路310
2.顺庆路311
3.重庆路311
4.夔路311
二、甘肃行省312
1.甘州路312
2.永昌路313
3.沙州路313
4.宁夏府路313
三、云南行省314
四、江浙行省318
1.湖州路318
2.嘉兴路318
5.松江府319
4.常州路319
3.平江路319
6.江阴州320
7.庆元路320
8.衢州路320
9.绍兴路320
10.温州路321
11.台州路322
12.宁国路322
13.徽州路322
表7-1 饶州及其周围府州的户年平均增长率323
14.饶州路323
17.福州路325
16.铅山州325
15.集庆路325
18.汀州路326
4.韶州路327
3.广州路327
2.南安路327
1.抚州路327
五、江西行省327
6.南雄路328
5.惠州路328
7.潮州路328
8.德庆路329
11.桂阳州329
10.梅州329
9.英德州329
3.永州路330
2.澧州路330
1.岳州路330
六、湖广行省330
13.循州330
12.连州330
5.全州路331
4.郴州路331
6.常宁州331
7.南宁路331
11.藤州332
10.横州332
9.柳州路332
8.浔州路332
14.行省所属各羁縻路府州333
13.钦州333
12.贵州333
表7-2 元代区域户口334
一、各时期的户口总数及增长率344
第一节 北宋344
第八章 宋辽金元各朝人口的发展过程344
表8-1 北宋历年全国著籍户数与年平均增长率346
二、人口发展过程350
第二节 南宋352
表8-2 南宋历年全国著藉户数与年平均增长率353
一、南宋初期355
1.两宋之际人口的锐减355
2.各区域人口状况357
表8-3 北宋崇宁元年至元至元二十七年各路户数升降357
表8-4 南宋各路户年平均增长率358
1.军事对峙地区的人口发展359
二、南宋中期359
3.两宋之际谷底人口估测359
2.已开发地区的人口发展360
3.开发中地区的人口发展363
4.南宋人口峰值估测365
三、南宋后期366
1.四川人口的锐减366
2.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发展状况367
3.南宋末年户口数368
四、南宋人口发展的特点369
第三节 辽朝370
第四节 金朝372
一、太祖至太宗前期372
二、太宗后期至海陵王时期374
1.人口的缓慢恢复374
2.对大定初户数的分析376
三、世宗至卫绍王大安二年379
1.人口的迅速增长379
2.金代人口峰值估测380
四、卫绍王安三年至金朝灭亡381
第五节 蒙元383
一、蒙元初期的人口发展383
二、世祖时期的人口发展384
三、世宗以后的人口发展387
四、元末人口的锐减391
第九章 北方各区域人口的发展过程(上)393
表9-1 各区域户数394
表9-2 各区域户年平均增长率395
表9-3 各区域人口密度395
第一节 河南396
一、北宋人口397
表9-4 河南人口密度398
1.金朝大部分时间地广人稀400
二、金代人口400
2.金后期人口的暴增和剧减403
三、蒙元人口404
1.西部人口与河患407
一、北宋人口407
第二节 山东407
2.东部人口的增长409
表9-5 山东人口密度410
二、金代人口411
三、蒙元人口413
1.人口的锐减与恢复413
2.关于人口恢复的程度415
3.人口分布416
第三节 关中417
一、北宋人口417
1.人口发展及地域差异417
2.不利于人口增长的因素419
3.人口密度420
二、金代人口421
1.前期和中期的人口发展状况421
表9-6 关中人口密度421
2.北部人口的迅速增长422
表9-7 关中各府州宋金户数比较423
3.后期的人口变迁424
三、蒙元人口424
第四节 秦凤426
一、北宋人口426
表9-8 秦凤人口密度429
二、金代人口429
三、蒙元人口431
一、北宋人口432
第十章 北方各区域人口的发展过程(下)432
第一节 河北432
1.人口增长缓慢432
2.不利于人口增长的因素433
表10-1 河北人口密度434
3.人口密度437
二、金代人口438
1.人口的恢复与增长438
2.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438
3.人口密度440
4.后期人口的锐减441
三、蒙元人口441
第二节 河东444
一、北宋人口444
表10-2 河东人口密度445
二、金代人口448
三、蒙元人口449
一、辽代人口451
第三节 燕南451
二、金代人口453
表10-3 燕南人口密度455
三、蒙元人口456
1.人口状况457
一、辽代人口457
第四节 代北457
2.人口增长与地区开发458
表10-4 代北人口密度459
1.人口的迅速增长460
二、金代人口460
2.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及原因461
三、蒙元人口463
1.各时期的人口增长状况464
一、北宋人口464
第一节 江南464
第十一章 南方各区域人口的发展过程(上)464
表11-1 北宋三个标准时点江南各府州的户数和年平均增长率465
表11-2 北宋太平兴国至元丰元年江南部分府州的户数与年平均增长率466
表11-3 北宋崇宁元年以后江南部分府州的户数与年平均增长率468
2.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469
3.中期人口的继续增长和部分地区的地狭人稠现象471
4.后期的人口状况473
表11-4 江南人口密度474
1.初期人口的锐减和恢复476
二、南宋人口476
表11-5 江南部分府州军县南宋的户年平均增长率478
2.中期人口的缓慢增长和地狭人稠现象的加剧479
3.后期的人口状况483
三、元代人口484
表11-6 江南部分路府州县元代的户年平均增长率486
1.人口的增长487
一、北宋人口487
第二节 江西487
2.人口密度的提高488
表11-7 北宋太平兴国至元丰元年江西部分府州的户数与年平均增长率488
1.前期人口的锐减和恢复490
二、南宋人口490
表11-8 江西部分府州军县南宋、元的户年平均增长率491
2.中后期的人口增长与地狭人稠现象492
1.初期的人口状况494
三、元代人口494
表11-9 江西人口密度495
2.人口分布495
3.中后期的人口状况496
一、北宋人口497
1.人口的持续增长497
第三节 福建497
表11-10 福建部分府州军县南宋、元的户年平均增长率498
2.人口与中后期社会经济面貌的巨变499
表11-11 福建人口密度500
表11-12 北宋元丰年间南方五路著籍户数与田亩数比较501
1.人口的缓慢增长502
二、南宋人口502
1.战乱与元初人口的减少504
三、元代人口504
2.宋末人口的减少504
2.中后期的人口状况506
表11-13 福建部分府州县元代和明洪武年间户数比较506
一、北宋人口508
第四节 湖南508
表11-14 湖南人口密度511
1.人口发展状况511
二、南宋人口511
2.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513
三、元代人口515
第十二章 南方各区域人口发展过程(下)518
第一节 淮南518
一、北宋人口518
1.人口增长518
2.人口分布520
表12-1 淮南人口密度521
二、南宋人口522
三、元代人口526
第二节 荆襄528
一、北宋人口528
表12-2 荆襄人口密度529
二、南宋人口531
三、元代人口534
一、北宋人口535
第三节 四川535
1.人口增长535
2.人口分布538
3.非汉族地区的人口增长与外来移民539
表12-3 四川人口密度540
二、南宋人口543
1.北部沿边地区人口的曲折发展543
2.四川盆地人口的增长和部分地区的地狭人稠现象544
3.夔州路的人口问题546
4.后期人口的锐减548
三、元代人口549
一、北宋人口551
1.人口的增长551
第四节 两广551
2.非汉族人口问题553
3.外来移民554
4.人口分布554
表12-4 两广人口密度555
二、南宋人口557
1.人口的增长557
2.广西人口的大发展558
3.广东路人口考证559
4.宋元之际的人口变迁563
三、宋代人口地理的变迁564
1.人口分布的改变564
表12-5 两广人口密度较高的州565
2.变迁的原因566
四、元代人口569
第十三章 城市人口571
第一节 北宋东京人口571
一、有关东京人口的几种说法571
二、东京人口的基本估计572
第二节 南宋临安人口574
一、北方移民与城市人口数量575
二、临安著藉户口是否包括北方移民577
三、关于“口”数与“人”数的比例579
表13-1 南宋临安府户口数据579
四、关于每户平均人口数580
五、关于城市范围582
六、临安城市人口583
第三节 辽金元今北京人口584
一、辽代南京人口585
二、金代中都人口586
三、元代大都人口586
第四节 一般城市的人口588
一、宋金时期589
1.南方的城市人口589
2.北方的城市人口598
3.宋代城市人口的分级600
1.录事司与司候司600
二、蒙元时期600
2.建制城市的分布601
3.部分城市的人口603
第五节 市镇人口606
一、市镇人口的概况606
二、北宋的市镇609
三、南宋的市镇611
四、金朝的市镇613
第六节 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614
表13-2 部分城市在所在地区人口中所占的比重615
表13-3 部分地区坊郭户在总户数中所占的比重616
一、人口总数:中国人口发展的新高峰620
第一节 辽宋金元人口史在中国人口史上的地位620
第十四章 从人口史角度思考辽宋金元史和中国史的若干问题620
二、人口迁移:新模式的形成和旧模式的终结623
表14-1 辽宋金元时期南、北方人口及占全国比重的变化625
三、人口分布:南北新格局的开始形成625
四、南北经济地位和人口--兼论有关人口分析的错误627
第二节 适度人口压力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632
表14-2 南方、北方三个时期的户数比较633
一、辽宋金元的人口发展实际上是南方的发展633
二、南方人口增长与地区开发的扩大635
表14-3 南方各分区三个时期的户数比较635
三、适度人口压力与地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637
四、江南的人口密度与新经济因素642
五、生子不举和宋代的人口控制645
六、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限度646
表14-4 宋元明江南若干府州人口密度比较648
第三节 人口、资源、环境和生产力:南北人口发展模式不同的原因探讨649
主要参考文献656
索引671
卷后记718
热门推荐
- 89962.html
- 2251268.html
- 3350828.html
- 1720907.html
- 3018388.html
- 1263848.html
- 1422059.html
- 3395977.html
- 749248.html
- 11038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4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4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37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84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85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50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76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11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88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