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
  • 赵小芒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6566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80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00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一、唯物史观——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1

(一)从循环论到唯物史观2

(二)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念5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13

(一)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14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18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2

三、当代西方主要发展理论的成果借鉴26

(一)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26

(二)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31

(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34

(四)可持续发展观38

四、科学发展观的诞生40

(一)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实践与理论基础40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5

(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50

(四)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为主题的完备理论体系55

(五)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59

第二章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核心64

一、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64

(一)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论65

(二)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主体性的理论68

(三)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70

(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72

(五)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75

二、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与核心地位76

(一)以人为本的“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76

(二)以人为本的“本”具有丰富的含义81

(三)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84

(四)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87

三、以人为本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92

(一)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92

(二)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99

(三)将以人为本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103

第三章 全面发展: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109

一、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109

(一)对“经济唯物主义”批判的批判109

(二)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111

(三)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整体性思维方式115

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与实践119

(一)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最初目标120

(二)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122

三、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观125

(一)全面发展观是对我国现阶段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总体把握125

(二)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统领地位和主导作用128

(三)全面发展观的提出是对过去片面发展观念的超越131

四、新时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135

(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135

(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38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41

(四)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143

第四章 协调发展:科学处理重点发展与平衡发展的关系146

一、马克思主义的协调发展观146

(一)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协调发展的思想146

(二)协调发展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广泛适用性149

二、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151

(一)“十大关系”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51

(二)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55

(三)十二个关系中的协调发展158

三、科学发展观对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认识159

(一)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观之中的协调发展观160

(二)协调发展与我国当代发展的科学对策165

四、关键是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68

(一)发展是三者协调关系的核心168

(二)改革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170

(三)稳定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状态和必要条件172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科学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176

一、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困境176

(一)20世纪的发展所遭遇的困境177

(二)我国发展面临的严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180

二、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解读183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基础183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马克思主义阐释189

(三)造成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重要制度根源194

三、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观的最新成果199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及其内涵200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204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新贡献207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重要发展211

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215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215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17

(三)向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20

第六章 统筹兼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224

一、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224

(一)统筹兼顾是我们党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224

(二)统筹兼顾是要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227

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230

(一)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提出和运用230

(二)邓小平对统筹兼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235

(三)江泽民对统筹兼顾思想新的运用和发展237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240

(一)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40

(二)统筹兼顾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244

(三)统筹兼顾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249

(四)统筹兼顾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254

四、按照“五个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258

(一)坚持统筹城乡发展258

(二)坚持统筹区域发展263

(三)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266

(四)坚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70

(五)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72

第七章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目标选择和价值追求275

一、科学发展的目标选择与和谐社会的理想探索275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276

(二)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道路的探索281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构想的提出284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290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290

(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和归宿295

(三)坚持以人为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途径298

三、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300

(一)实现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300

(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与核心304

(三)以公平正义原则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309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312

(一)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物质基础312

(二)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315

(三)协调发展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原则317

(四)可持续发展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拓展321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323

(一)要着力解决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323

(二)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327

(三)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330

第八章 和平发展: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与承诺332

一、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世代的追求332

(一)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33

(二)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337

(三)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341

(四)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348

二、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发展道路350

(一)以人为本的和平发展道路350

(二)全面协调的和平发展道路353

(三)可持续的和平发展道路355

三、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358

(一)构建和谐世界是我党对外关系的重要理念359

(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方针,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363

(三)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做出的杰出贡献368

(四)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73

四、和平发展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377

(一)军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378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383

(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385

第九章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引领科学发展的关键389

一、新时期在执政党建设认识上的新进展389

(一)对党的执政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化390

(二)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发展393

(三)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认识的新进展395

(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398

二、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402

(一)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价值理念402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406

(三)不断提高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能力408

三、提高科学领导发展的能力412

(一)坚持全面性思维方式,提高把握全局的宏观思维能力413

(二)坚持协调性思维方式,提高驾驭平衡的辩证思维能力415

(三)坚持可持续性思维方式,提高科学预见的前瞻思维能力418

四、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421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422

(二)认清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新特点,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前提425

(三)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428

第十章 正确政绩观与科学评价标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438

一、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438

(一)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439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正确的政绩观443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文评价标准446

(一)人文评价标准的重要社会意义447

(二)人文评价标准的实践作用450

(三)人文评价标准需要贯彻的主要原则453

三、探索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457

(一)改变以GDP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457

(二)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460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466

(四)创建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的“绿色GDP”体系469

参考文献474

后记4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