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脆弱区能源消费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动态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胡剑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0854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42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153页
- 主题词:二氧化碳-排气-研究-贵州;植被-碳-承载力-研究-贵州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态脆弱区能源消费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动态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2
1.2.1 问题的提出2
1.2.2 研究意义3
1.3 文献综述4
1.3.1 关于碳足迹的研究现状4
1.3.2 关于碳承载力的研究现状5
1.3.3 关于碳脱钩的研究现状6
1.3.4 关于碳安全的研究现状8
1.3.5 总体评述9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9
1.4.1 研究思路9
1.4.2 内容安排11
1.5 本书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2
1.5.1 研究方法12
1.5.2 创新之处13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14
2.1 生态经济理论14
2.1.1 生态经济的内涵14
2.1.2 生态经济的效益15
2.2 经济外部性理论16
2.2.1 经济外部性的内涵16
2.2.2 经济外部性的特点16
2.2.3 经济外部性的影响17
2.3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17
2.3.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提出17
2.3.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解释机理18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18
2.4.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8
2.4.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
2.4.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9
2.5 生态足迹理论20
2.5.1 生态足迹的概念20
2.5.2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21
2.6 生态承载力理论22
2.6.1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22
2.6.2 生态承载力的内涵22
2.6.3 生态承载力的特性23
2.7 低碳经济理论24
2.7.1 低碳经济的概念24
2.7.2 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25
2.7.3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25
第3章 我国生态脆弱区空间格局及发展演化27
3.1 生态脆弱区相关概念界定27
3.1.1 脆弱性的内涵27
3.1.2 生态脆弱性的内涵28
3.1.3 生态脆弱区的内涵29
3.2 生态脆弱区的特点及成因29
3.2.1 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特征29
3.2.2 生态脆弱区的成因30
3.2.3 生态脆弱区的主要压力31
3.2.4 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环境的影响32
3.3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划分32
3.3.1 两大生态脆弱区32
3.3.2 六大生态脆弱区33
3.3.3 七大生态脆弱区33
3.3.4 八大生态脆弱区34
3.4 我国生态脆弱区发展的认识嬗变历程35
3.4.1 改革开放前的忽视(1949~1978年)35
3.4.2 改革开放后的初步认识(1979~1991年)35
3.4.3 可持续发展战略后的关注(1992~2004年)36
3.4.4 科学发展观实施后的重视(2005~2012年)36
3.4.5 十八大后的高度重视(2013年至今)37
3.5 我国生态脆弱区发展现状38
3.5.1 东部生态脆弱区发展情况38
3.5.2 中部生态脆弱区发展情况39
3.5.3 西部生态脆弱区发展情况40
第4章 贵州省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42
4.1 贵州省自然资源概况42
4.1.1 地形地貌42
4.1.2 气候特征43
4.1.3 土地资源43
4.1.4 植被及生物资源43
4.2 贵州省主要能源储量及消耗情况44
4.2.1 主要能源储量及分布44
4.2.2 主要能源消耗情况46
4.3 贵州省经济发展现状48
4.3.1 贵州省经济发展概况48
4.3.2 产业结构总体概况53
4.3.3 贵州省对外贸易概况54
4.3.4 贵州省利用外资概况55
第5章 贵州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动态分析57
5.1 碳足迹的基本内涵57
5.2 贵州省能源消费碳足迹测算模型构建59
5.3 贵州省人均、单位GDP、单位面积的碳足迹测算模型构建60
5.3.1 贵州省人均碳足迹的测算60
5.3.2 贵州省单位GDP碳足迹的测算60
5.3.3 贵州省单位面积碳足迹的测算61
5.4 数据来源及处理61
5.5 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61
5.5.1 贵州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分析61
5.5.2 贵州省人均、单位GDP、单位面积的碳足迹分析63
第6章 贵州省能源消费碳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65
6.1 脱钩的基本概念65
6.2 脱钩弹性系数测算方法66
6.2.1 OECD脱钩指数模型66
6.2.2 Tapio脱钩弹性模型67
6.2.3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弹性模型67
6.3 数据来源及处理68
6.4 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69
第7章 贵州省能源消费碳足迹等级评价研究71
7.1 碳排放评价指标的演进71
7.1.1 常见的碳排放评价指标71
7.1.2 碳足迹等级评价指标73
7.2 碳足迹等级评价模型构建73
7.2.1 能源消费碳足迹测算方法73
7.2.2 能源消费人均碳足迹指数测算方法74
7.2.3 能源消费单位土地面积碳足迹指数测算方法74
7.2.4 能源消费碳足迹等级评价测算方法74
7.3 数据来源及处理75
7.4 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76
第8章 贵州省植被碳承载力的动态分析84
8.1 承载力及碳承载力的基本内涵84
8.1.1 承载力的概念84
8.1.2 碳承载力的概念85
8.2 贵州省碳承载力模型的构建86
8.2.1 贵州省碳承载力总体模型的构建86
8.2.2 贵州省森林碳承载力模型构建87
8.2.3 贵州省绿地碳承载力模型构建87
8.2.4 贵州省农作物碳承载力模型的构建88
8.3 贵州省人均、单位GDP、单位面积的碳承载力模型的构建89
8.3.1 贵州省人均碳承载力模型的构建89
8.3.2 贵州省单位GDP碳承载力模型构建89
8.3.3 贵州省单位面积碳承载力模型的构建90
8.4 数据来源及处理90
8.5 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90
8.5.1 贵州省植被碳承载力分析90
8.5.2 贵州省人均、单位GDP、单位面积的碳承载力分析93
第9章 贵州省碳安全评估分析97
9.1 碳安全的基本内涵97
9.2 贵州省碳安全评估模型的构建98
9.2.1 贵州省碳赤字测算方法98
9.2.2 贵州省人均、单位GDP、单位土地面积碳赤字测算方法99
9.2.3 贵州省碳压力指数测算方法99
9.2.4 碳安全等级的划分100
9.3 数据来源及处理101
9.4 实证结果与讨论分析101
9.4.1 贵州省碳赤字分析101
9.4.2 贵州省人均、单位GDP、单位土地面积碳赤字分析103
9.4.3 贵州省碳压力指数分析105
第10章 促进贵州省低碳发展的对策措施108
10.1 推动绿色GDP核算108
10.1.1 树立绿色GDP政绩观108
10.1.2 创新绿色GDP绩效评估109
10.1.3 环境绩效审计推动绿色GDP发展110
10.2 编制低碳发展规划111
10.2.1 确定低碳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111
10.2.2 构建低碳发展的目标指标体系111
10.2.3 注重低碳发展规划的实施与执行112
10.3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112
10.3.1 壮大低碳产业并培育新兴低碳产业112
10.3.2 深入推进工业体系转型升级113
10.3.3 着力提升低碳服务业114
10.4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114
10.4.1 合理开发可再生能源114
10.4.2 改善用能方式115
10.4.3 强化能源管理115
10.5 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116
10.5.1 加紧制定碳金融战略与发展框架116
10.5.2 大力推进低碳金融业务117
10.5.3 完善多层次的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117
10.6 支持低碳农业发展118
10.6.1 树立低碳农业理念118
10.6.2 鼓励技术集成发展低碳种养119
10.6.3 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120
10.7 加快碳汇能力建设121
10.7.1 积极提升陆域环境碳汇能力121
10.7.2 不断巩固湿地固碳潜力122
10.7.3 推进城市绿化建设122
10.8 加强低碳社会建设123
10.8.1 推进低碳交通建设123
10.8.2 积极发展绿色建筑124
10.8.3 倡导低碳消费方式124
10.9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125
10.9.1 完善生态补偿资金(基金)制度125
10.9.2 改革生态补偿相关税收政策126
10.9.3 完善生态补偿收费政策127
10.10 加强人才与低碳技术合作128
10.10.1 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人才队伍建设128
10.10.2 推广高新低碳技术应用128
10.10.3 鼓励低碳技术创新129
第11章 结论与不足130
11.1 主要结论130
11.2 研究不足132
11.3 未来展望133
参考文献135
热门推荐
- 1745924.html
- 304839.html
- 3151291.html
- 1213876.html
- 1852441.html
- 1895786.html
- 2562420.html
- 2175312.html
- 2593627.html
- 35345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27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62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96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68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84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87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85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21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12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0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