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分析学专论 供中药学等专业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药分析学专论 供中药学等专业用
  • 乔延江,张彤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5038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中药材-药物分析-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药分析学专论 供中药学等专业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中药鉴别7

第一节 概述7

一、性状鉴别7

二、显微鉴别8

三、理化鉴别9

四、生物鉴别10

第二节 中药性状鉴别进展11

一、中药外观颜色鉴别11

二、中药气味鉴别12

三、中药味道鉴别13

第三节 中药分子鉴别进展14

一、DNA分子鉴定14

二、蛋白质标记技术16

第二章 中药检查21

第一节 概述21

一、中药检查的主要内容21

二、中药杂质及有害物质的种类及来源22

三、杂质及有害物质的限量检查23

四、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的研究23

第二节 中药杂质及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检查26

一、药材和饮片中混存杂质检查26

二、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分析法27

三、农药残留测定方法29

四、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30

五、真菌毒素分析31

第三节 内源性有害物质的检查32

一、毒性有机酸类成分检查33

二、毒性生物碱类成分检查34

三、其他类毒性成分检查35

第四节 中药的微生物学检查35

第三章 中药定量分析38

第一节 概述38

一、色谱分析方法38

二、光谱分析方法43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方法学验证45

一、方法学验证46

二、方法学验证常见问题47

第三节 中药多成分定量分析与一测多评法48

一、中药多成分定量分析48

二、一测多评法49

第四节 定量分析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53

一、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53

二、测量不确定度分类54

三、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步骤54

第四章 中药指纹图谱与特征图谱60

第一节 概述60

一、概念与沿革60

二、中药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的研究方法61

第二节 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应用67

一、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建立67

二、色谱指纹图谱的应用71

第五章 中药过程分析75

第一节 概述75

一、过程分析技术沿革75

二、中药过程分析内容76

第二节 过程数据实时采集77

一、样品在线预处理77

二、过程分析仪器80

第三节 过程分析模型构建81

一、数据预处理82

二、变量筛选83

三、过程建模83

四、模型优化与评价86

五、应用实例87

第四节 过程质量在线监控91

一、统计过程控制91

二、过程设计空间93

三、应用实例95

第六章 中药体内分析101

第一节 概述101

一、中药体内过程101

二、中药化学成分的体内代谢特征104

第二节 生物样品预处理105

一、生物样品的采集105

二、生物样品的提取106

三、生物样品的纯化106

四、生物样品的富集106

五、生物样品的衍生化法107

第三节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107

一、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107

二、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验证108

第四节 中药体内分析技术及应用111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111

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112

三、微透析-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113

第五节 中药代谢组学分析113

一、代谢组学的研究内容113

二、代谢组学的优点114

三、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114

四、代谢组学的应用118

第七章 中药等效性分析121

第一节 概述121

一、中药等效性的研究内容121

二、中药等效性的研究意义121

第二节 中药化学等效性分析122

一、中药化学等效性分析123

二、化学等效性分析的应用123

第三节 中药生物等效性分析124

一、生物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求125

二、生物等效性分析的应用126

第四节 中药系统等效性分析126

一、中药系统等效性分析126

二、中药系统等效性分析的应用127

第五节 中药等效性模型128

一、含量测定结果评价128

二、化学等效性分析数学模型128

三、中药生物等效性模型129

四、中药等效性评价的其他模型130

第八章 中药微区分析132

第一节 概述132

一、中药质量微区分析定义132

二、微区分析的主要技术及原理133

三、微区分析在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135

四、微区分析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36

第二节 中药微区结构分析136

一、中药组织结构的显微鉴定137

二、制剂的微区结构分析139

第三节 中药微区定量分析139

一、中药的显微定量法139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微区定量分析141

第四节 中药微区分布分析143

一、有效成分的微区分布分析143

二、元素的微区分布分析145

第五节 中药微区时序分析145

第九章 中药分析实验设计151

第一节 概述151

第二节 筛选型实验设计151

一、析因设计152

二、正交设计152

三、Plackett-Burman设计157

第三节 响应面型实验设计158

一、星点设计158

二、Box-Behnken设计159

三、均匀设计160

第四节 其他类型实验设计163

一、混料设计163

二、不同实验设计比较164

三、常用实验设计软件165

第五节 实验设计结果解析166

一、直观分析法166

二、方差分析法167

三、回归分析法167

四、应用实例168

第十章 中药量测数据重构分析174

第一节 概述174

第二节 样本空间重构分析175

一、划分重构分析175

二、重采样重构分析179

第三节 变量空间重构分析184

一、变量筛选185

二、变量重构189

第四节 数据结构重构分析190

一、数据标准化190

二、潜变量投影191

三、时频域转换192

四、核方法192

第十一章 中药量测数据特征辨识196

第一节 概述196

第二节 潜变量辨识196

一、主成分分析197

二、多元曲线分辨199

三、交替三线性分解200

第三节 空间特征辨识202

一、灰度共生矩阵203

二、傅里叶变换204

三、小波变换205

第四节 数据结构分析207

一、共线性判别208

二、正则化技术209

第十二章 时序模式辨识212

第一节 概述212

第二节 经典时序分析法213

一、经典时序分析方法简介213

二、方法性能评价215

三、降维时序分析在代谢组学数据中的应用215

第三节 剖面分析法217

一、线性模式识别方法217

二、非线性模式识别方法223

三、应用实例228

第四节 纵向分析法231

一、正则化及正则化问题划分232

二、单输入多输出类分析方法233

三、多输入多输出类分析方法235

四、应用实例236

第十三章 色谱分析技术进展242

第一节 薄层色谱分析技术242

一、薄层色谱检测新技术242

二、薄层色谱新方法243

三、薄层色谱法应用实例244

第二节 气相色谱分析技术245

一、气相色谱的分离过程245

二、气相色谱新方法245

三、气相色谱法应用实例246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247

一、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过程247

二、色谱柱填料247

三、检测器248

四、高效液相色谱新方法249

五、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实例250

第四节 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技术251

一、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分离过程251

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新方法251

三、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应用实例252

第十四章 光谱分析技术进展255

第一节 X射线分析技术255

一、X射线衍射法255

二、X射线荧光法256

第二节 原子光谱分析技术258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258

二、原子发射光谱法258

三、原子荧光光谱法259

第三节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260

一、导数光谱法260

二、紫外谱线组法261

第四节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261

一、近红外光谱法的特点261

二、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262

第五节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263

一、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263

二、红外光谱仪263

三、红外光谱分析法264

第六节 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265

一、同步荧光分析法265

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266

三、三维荧光分析法266

四、纳米荧光分析法266

五、其他荧光分析法267

第七节 拉曼光谱分析技术267

一、拉曼光谱法的特点267

二、拉曼光谱的应用267

第八节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268

一、核磁共振波谱仪269

二、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269

第九节 其他光谱分析技术271

一、激光光谱法271

二、圆二色光谱法272

第十五章 质谱分析技术进展274

第一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274

一、电离技术274

二、质量分析器275

三、串联质谱技术276

四、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信息276

五、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测定条件的选择276

六、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应用277

第二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278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278

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衍生化方法279

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样品前处理技术279

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应用279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281

一、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281

二、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的注意事项282

三、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的应用282

第四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283

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器283

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283

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285

四、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相关联用技术285

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应用286

第五节 同位素质谱技术287

一、同位素质谱仪器287

二、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287

三、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288

四、同位素标准物质288

五、同位素质谱分析的应用289

第六节 生物质谱技术289

一、生物质谱的分类289

二、与生物质谱联用的分离技术290

三、生物质谱的应用291

第七节 其他质谱分析技术292

一、质谱-质谱联用292

二、无机质谱293

三、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294

第十六章 电分析技术进展300

第一节 电导分析技术300

一、基本原理300

二、电导分析技术新进展301

三、电导分析技术的应用302

第二节 自动电位滴定分析技术303

一、基本原理303

二、自动电位滴定技术新进展303

三、自动电位滴定技术的应用303

第三节 伏安极谱分析技术304

一、经典直流极谱304

二、现代极谱方法305

三、伏安极谱法新进展306

四、伏安极谱分析技术的应用306

第四节 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307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307

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新进展308

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309

第五节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310

一、基本原理310

二、毛细管电泳在柱富集技术310

三、毛细管电泳新进展310

四、毛细管电泳法应用实例311

第六节 离子迁移谱技术311

一、基本原理311

二、主要技术312

三、离子迁移谱技术的应用313

第七节 电分析联用技术314

一、光谱电化学技术314

二、色谱电化学技术315

三、电分析联用技术的应用315

第十七章 热分析技术进展321

第一节 差热分析技术321

一、差热分析基本原理及仪器322

二、差热分析曲线的主要影响因素323

三、差热分析的应用324

第二节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技术324

一、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基本原理及仪器325

二、差示扫描量热法的主要影响因素326

三、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应用327

第三节 热重分析技术328

一、热重分析的基本原理及仪器328

二、热重分析主要影响因素329

三、热重分析的应用331

第四节 同步热分析技术331

一、同步热分析技术的特点332

二、同步热分析主要影响因素332

三、同步热分析的应用332

第五节 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333

一、耦合方法和组合方式333

二、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主要影响因素334

三、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335

第十八章 成像分析技术进展337

第一节 显微成像技术337

一、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337

二、原子力显微成像技术338

第二节 光谱成像技术338

一、X射线成像技术339

二、荧光光谱成像技术339

三、红外光谱成像技术340

四、红外热成像技术340

五、磁共振成像技术341

第三节 色谱成像技术342

一、薄层成像技术342

二、凝胶成像技术342

第四节 电子成像技术343

第五节 数据成像分析技术344

第十九章 其他分析测试技术351

第一节 智能感官分析技术351

一、基本原理351

二、常用的智能感官分析技术352

三、智能感官分析技术的应用353

第二节 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354

一、基本特征355

二、常用的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355

三、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的应用356

第三节 生物芯片分析技术358

一、常用的生物芯片358

二、生物芯片分析技术的应用3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