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 卢烈英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3094·307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1

一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1

目 录1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

第二节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10

一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获得胜利10

二 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15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18

一 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

二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

三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曲折23

一 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26

第四节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6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29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31

四 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33

第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和任务37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37

一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37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现状37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任务和目标39

(三)二○○○年中国经济的展望和发展远景43

二 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44

(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44

(二)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47

(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49

(四)坚持对外开放50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53

一 现代化工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53

二 二○○○年中国工业的展望55

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58

(一)全面调整工业内部结构58

(二)提高工业企业素质61

(三)建立现代化的工业技术基础61

(四)正确处理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外关系62

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农业64

一 现代化农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64

二 二○○○年中国农业的展望66

三 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68

(一)逐步实现向商品性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转化68

(二)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70

(三)正确处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外关系71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三产业72

一现代化的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72

二 实现第三产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措施74

(一)提高服务行业职工的素质75

(二)实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76

(三)把第三产业建立在现代化技术基础上76

(四)正确处理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内外关系77

第五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优越77

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科学依据和主要表现77

二 正确比较不同经济制度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80

三 正确看待不同经济制度国家的人民生活状况83

四 正确认识不同经济制度国家的矛盾和困难89

一 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必要性96

第三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一)96

第一节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96

二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98

(一)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的必然性98

(二)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99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102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105

(一)苏联、东欧国家几种有代表性的经济模式105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113

第二节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115

一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必要性115

(一)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及其依据115

(二)破除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固定观念117

(三)现阶段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同过渡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本质区别118

二 各种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20

三 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形式之间的关系124

第三节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搞活农村经济126

一 建立社会主义农业的新型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126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126

(二)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128

(三)农业经营方式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132

(四)农业分配方式的改革134

二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联合135

三 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139

第四节 改革城市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141

一 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41

(一)城市改革的特点141

(二)大力增强企业活力143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的依据145

二 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145

(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的意义148

三 确立国家和企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正确关系149

(一)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149

(二)企业和职工之间的正确关系152

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二)154

第一节 发挥国家经济管理职能,改革计划体制和价格体系154

一 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154

二 改革计划体制,建立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计划体制156

(一)计划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56

(二)建立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计划体制158

三 改革价格体系与价格管理体制162

(一)改革价格体系162

(二)改革价格管理体制167

(一)经济杠杆对经济活动的调节169

四 运用经济杠杆与搞好综合平衡169

(二)搞好综合平衡171

第二节 坚持按劳分配,改革工资制度173

一 坚持按劳分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73

(一)按劳分配的内容和客观必然性173

(二)反对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76

(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177

二 坚持按劳分配,改革工资制度180

(一)改革工资制度的必要性180

(二)改革奖金和工资制度181

第三节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182

一 改革外贸体制,扩大对外贸易182

(一)经济特区的性质和特点186

二建设经济特区186

(二)经济特区的作用和意义187

三利用外资,引进技术189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和国防建设191

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191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191

二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重要保证196

三 “一国两制”的新构想198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根据199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201

第二节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202

一 两种不同类型的民主制202

二 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民主208

三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211

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216

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16

二 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而斗争221

(一)加强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221

(二)树立法制观念,做到有法必依222

(三)健全执法机构,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24

第四节国防现代化建设226

一 国防现代化是重要的国策226

二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军队230

(一)中国武装力量的体制230

(二)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231

(三)义务兵役制和后备力量的建设233

(四)加强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234

一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236

第一节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36

第六章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和外交政策236

二 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241

(一)统一战线的对象、范围和性质242

(二)统一战线的任务和基本方针243

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244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244

(二)多党派长期合作245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政策247

一 民族问题的重要性247

(一)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47

(二)民族问题关系国家命运249

二 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250

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52

一 宗教问题的重要性254

第三节中国的宗教政策254

二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56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256

(二)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259

第四节中国的外交政策261

一 中国外交的性质与目的261

(一)中国的和平外交261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262

二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264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66

四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69

五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269

一 精神文明的科学含义273

第一节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特征273

第七章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73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组成部分280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283

一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83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288

(一)发展科学事业289

(二)发展教育事业290

(三)发展文化艺术事业292

(四)发展卫生、体育事业292

三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293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思想建设298

一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298

(一)理想奠定的根基299

(二)理想选择的尺度301

二 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307

三 严格的组织纪律性312

第八章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18

第一节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318

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318

二 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性323

第二节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基本方针328

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29

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31

三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333

四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35

第三节科技、教育体制改革337

一科技体制改革338

二教育体制改革342

第四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347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347

二对待旧思想、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正确态度351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55

第九章加强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35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359

一 党的领导的含义359

二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361

第二节改善党的领导364

一 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必要性364

二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要求366

(一)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367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68

(三)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372

第十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寄希望于青年一代375

第一节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375

一继承革命传统,担负起历史的重任375

二 时代对当代青年的要求378

(一)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同现实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378

(二)青年应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380

(三)青年应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381

第二节起用一代新人383

一 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方针383

二 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390

(一)正确对待知识分子391

(二)搞好新老干部合作交替391

(三)改革现行干部制度394

后记3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