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权法研究 第3版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物权法研究 第3版 上
  • 王利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6899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60页
  • 文件大小:254MB
  • 文件页数:799页
  • 主题词:物权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物权法研究 第3版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物权法总论3

第一章 物权概述3

第二章 物权法概述93

第三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42

第四章 物权的保护187

第二编 物权的变动247

第五章 物权变动的一般原理247

第六章 不动产登记297

第七章 动产交付370

第三编 所有权393

第八章 所有权的一般原理393

第九章 所有权取得的方式417

第十章 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502

第十一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556

第十二章 相邻关系657

第十三章 共有691

第四编 用益物权763

第十四章 用益物权概述763

第十五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806

第十六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856

第十七章 宅基地使用权946

第十八章 地役权968

第十九章 准用益物权1027

第五编 担保物权1077

第二十章 担保物权的一般原理1077

第二十一章 抵押权1156

第二十二章 质权1301

第二十三章 留置权1387

第六编 占有1445

第二十四章 占有1445

主要参考书目1513

第三版后记1522

修订版后记1523

后记1524

第一编 物权法总论3

第一章 物权概述3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3

第二节 物权和债权的关系17

第三节 物权与财产权的关系32

第四节 物权的效力41

第五节 物权的分类55

第六节 物权的客体60

第七节 物权的取得和行使87

第二章 物权法概述93

第一节 物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93

第二节 我国《物权法》制定的过程和意义101

第三节 物权法的性质107

第四节 物权法的体系114

第五节 物权法的适用121

第六节 物权法的价值和功能125

第七节 物权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132

第三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42

第一节 平等保护原则142

第二节 物权法定原则153

第三节 公示公信原则168

第四节 一物一权原则178

第四章 物权的保护187

第一节 物权保护概述187

第二节 物权确认请求权190

第三节 物权请求权204

第二编 物权的变动247

第五章 物权变动的一般原理247

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含义247

第二节 物权变动模式探讨250

第三节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269

第四节 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281

第六章 不动产登记297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的概念和特征297

第二节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沿革307

第三节 登记的效力312

第四节 登记机构319

第五节 登记请求权326

第六节 登记机构的审查义务329

第七节 登记的查询334

第八节 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338

第九节 预告登记350

第十节 登记机构的责任362

第七章 动产交付370

第一节 动产交付概述370

第二节 有关交付的特殊规则374

第三节 船舶、航空器等特殊动产物权的变动382

第三编 所有权393

第八章 所有权的一般原理393

第一节 所有权的概念393

第二节 财产所有权的本质397

第三节 所有权的内容399

第四节 所有权权能的分离405

第五节 所有权的限制407

第九章 所有权取得的方式417

第一节 征收418

第二节 善意取得431

第三节 遗失物的拾得和埋藏物、隐藏物的发现457

第四节 孳息的取得475

第五节 抛弃和先占477

第六节 添附483

第七节 货币所有权的取得499

第十章 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502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502

第二节 集体所有权527

第三节 私人所有权542

第四节 社会团体所有权551

第十一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556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556

第二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的历史发展567

第三节 专有权576

第四节 共有权589

第五节 共有部分的范围598

第六节 车位、车库的归属和使用608

第七节 共同管理权615

第八节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621

第九节 管理规约640

第十节 物业服务645

第十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中的相邻关系651

第十二章 相邻关系657

第一节 相邻关系的概念和性质657

第二节 相邻关系的种类665

第三节 相邻关系中约定的效力680

第四节 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683

第五节 侵害相邻权的救济687

第十三章 共有691

第一节 共有的概念及形态691

第二节 共有的分类694

第三节 按份共有697

第四节 共同共有721

第五节 因共有财产而产生的共同债务729

第六节 准共有732

第七节 共有财产的分割734

第八节 共有关系中的优先购买权750

第一编 物权法总论3

第一章 物权概述3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3

一、物权的概念4

二、物权的特征8

第二节 物权和债权的关系17

一、概述17

二、物权和债权的区别19

三、物权和债权的关系的发展趋势27

第三节 物权与财产权的关系32

一、大陆法中的财产权概念32

二、英美法中的财产权概念34

三、我国《物权法》采纳物权概念的必要性37

第四节 物权的效力41

一、物权的效力概述41

二、排他效力43

三、优先效力46

四、追及效力53

五、物权请求权54

第五节 物权的分类55

一、所有权和他物权56

二、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58

三、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以权利为客体的物权58

四、主物权和从物权59

五、强制登记的物权和自愿登记的物权59

第六节 物权的客体60

一、物权客体的概念和特征60

二、物权客体的分类65

三、特殊的物权的客体78

第七节 物权的取得和行使87

一、对物权取得的限制87

二、对物权行使的限制88

第二章 物权法概述93

第一节 物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93

一、物权法的概念93

二、物权法的调整对象97

第二节 我国《物权法》制定的过程和意义101

一、物权法的制定过程101

二、制订物权法的意义103

第三节 物权法的性质107

一、物权法是私法而非公法108

二、物权法主要是强行法109

三、物权法是普通法110

四、物权法具有固有法的特点110

五、物权法既是行为规范也是裁判规则112

六、物权法是实体法兼具程序规范114

第四节 物权法的体系114

一、我国《物权法》的体系建构115

二、物权法体系的新发展118

第五节 物权法的适用121

一、基本法律优先于一般法律122

二、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原则123

三、新法优先于旧法原则124

四、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原则124

五、法律文本优先于法律解释规则125

第六节 物权法的价值和功能125

一、确认产权126

二、物尽其用128

三、保护物权130

第七节 物权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132

一、物权法与合同法132

二、物权法与侵权责任法135

三、物权法与房地产法137

第三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42

第一节 平等保护原则142

一、平等保护原则的概念142

二、平等保护原则的价值145

三、平等保护原则的适用152

第二节 物权法定原则153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概念153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意义157

三、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160

四、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163

第三节 公示公信原则168

一、公示原则168

二、公信原则173

第四节 一物一权原则178

一、一物一权原则的内涵178

二、我国《物权法》是否承认一物一权原则183

第四章 物权的保护187

第一节 物权保护概述187

一、物权保护的方法187

二、物权请求权与其他责任的竞合189

第二节 物权确认请求权190

一、确认物权的请求权的概念190

二、确认物权请求权的特点191

三、关于确权的主体193

四、确权之诉与权利的推定规则197

五、确认物权的请求权与诉讼时效199

六、取得时效问题的探讨200

第三节 物权请求权204

一、物权请求权概述204

二、返还原物的请求权215

三、排除妨害的请求权225

四、消除危险的请求权231

五、恢复原状的请求权233

六、停止侵害的请求权239

七、物权请求权的适用241

八、物权的请求权可否适用消灭时效242

第二编 物权的变动247

第五章 物权变动的一般原理247

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含义247

一、物权的设立247

二、物权的变更248

三、物权的转让249

四、物权的消灭250

第二节 物权变动模式探讨250

一、物权变动模式250

二、物权行为理论评述252

第三节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269

一、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概述269

二、基于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272

第四节 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281

一、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概念281

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的几种情况283

第六章 不动产登记297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的概念和特征297

一、登记的概念与特征297

二、登记簿与权属证书303

三、登记申请306

第二节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沿革307

第三节 登记的效力312

一、不动产登记的效力312

二、区分登记的效力与合同的效力315

第四节 登记机构319

一、登记机构的性质319

二、建立统一的登记制度322

三、关于登记费用的收取324

第五节 登记请求权326

第六节 登记机构的审查义务329

第七节 登记的查询334

第八节 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338

一、更正登记338

二、异议登记342

第九节 预告登记350

一、预告登记的概念350

二、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353

三、商品房预售登记354

四、预告登记的性质357

五、预告登记的效力358

六、预告登记的失效361

第十节 登记机构的责任362

一、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的责任362

二、登记机构的责任363

第七章 动产交付370

第一节 动产交付概述370

一、动产交付的概念370

二、交付方式的分类373

第二节 有关交付的特殊规则374

一、简易交付375

二、指示交付376

三、占有改定378

第三节 船舶、航空器等特殊动产物权的变动382

一、特殊动产物权变动适用登记对抗主义382

二、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385

三、特殊动产的交付不能产生对抗登记的效力388

第三编 所有权393

第八章 所有权的一般原理393

第一节 所有权的概念393

第二节 财产所有权的本质397

第三节 所有权的内容399

一、占有权能400

二、使用权能401

三、收益权能402

四、处分权能404

第四节 所有权权能的分离405

一、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财产之上依法设定他物权405

二、他物权的设定并不导致所有权的消灭406

三、他物权的行使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利益407

第五节 所有权的限制407

一、对所有权进行限制是当代所有权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407

二、对所有权进行限制的原因412

三、征用制度413

第九章 所有权取得的方式417

第一节 征收418

一、征收的概念418

二、征收与征用的区别421

三、征收的条件422

第二节 善意取得431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431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功能433

三、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436

四、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437

五、善意取得的效力449

六、赃物与善意取得452

第三节 遗失物的拾得和埋藏物、隐藏物的发现457

一、遗失物的拾得457

二、漂流物的拾得、埋藏物和隐藏物的发现472

第四节 孳息的取得475

第五节 抛弃和先占477

一、抛弃所有权477

二、先占478

第六节 添附483

一、添附的概念和特点483

二、添附与其他相近概念的区别485

三、添附的三种形态487

四、确定添附物归属的原则494

五、添附制度与侵权制度496

第七节 货币所有权的取得499

第十章 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502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502

一、国家所有权的概念502

二、物权法规定国家所有权制度的意义504

三、国家所有权的主体506

四、国家所有权的客体510

五、物权法关于国有财产范围的规定512

六、国家所有权的保护524

第二节 集体所有权527

一、集体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527

二、农村集体所有权530

三、城镇集体所有权539

四、集体组织所有权的保护541

第三节 私人所有权542

一、私人所有权的概念542

二、私人所有权的范围545

三、私人所有权的行使547

四、对私人所有权的保护548

第四节 社会团体所有权551

一、社会团体所有权的概念551

二、几类典型的社会团体财产553

第十一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556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556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556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特征559

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一种特殊的物权562

四、业主身份的认定565

第二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的历史发展567

一、国外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的历史发展567

二、我国建筑区分所有制度的发展572

第三节 专有权576

一、专有权的概念576

二、专有部分所有权的行使579

三、专有部分的范围580

四、专有部分范围的具体认定583

五、住改商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587

第四节 共有权589

一、共有权的概念和特点589

二、共有权的性质592

三、持有份594

四、共有权的行使596

第五节 共有部分的范围598

一、共有部分的确定标准598

二、共有部分范围的类型599

第六节 车位、车库的归属和使用608

一、车位、车库的归属608

二、占用业主共有道路或者其他场地增设的车位612

三、车位、车库首先应当满足业主的需要613

第七节 共同管理权615

一、共同管理权的概念615

二、共同管理权的行使方式618

第八节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621

一、业主大会621

二、业主委员会633

第九节 管理规约640

一、管理规约的概念和特征640

二、管理规约的效力643

三、管理规约的修改645

第十节 物业服务645

一、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645

二、物业服务企业648

三、物业服务合同649

第十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中的相邻关系651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中的相邻关系具有特殊性651

二、侵害相邻关系的责任654

第十二章 相邻关系657

第一节 相邻关系的概念和性质657

一、相邻关系的概念657

二、相邻关系的性质661

三、相邻关系的立法模式663

第二节 相邻关系的种类665

一、因用水、排水产生的相邻关系665

二、因通行所产生的相邻关系667

三、因建造、修缮建筑物以及铺设管线所形成的相邻关系670

四、因通风、采光而产生的相邻关系671

五、保护环境所产生的相邻关系675

六、因挖掘土地、建造建筑物等发生的相邻关系679

第三节 相邻关系中约定的效力680

第四节 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683

一、依据法律、法规和习惯处理相邻关系683

二、团结互助、兼顾各方的利益684

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685

四、公平合理685

五、依法给予补偿686

第五节 侵害相邻权的救济687

第十三章 共有691

第一节 共有的概念及形态691

第二节 共有的分类694

一、历史上的共有形态694

二、我国《物权法》规定的两种共有696

第三节 按份共有697

一、按份共有的概念697

二、应有部分的效力700

三、按份共有人的权利和义务705

四、分管协议713

五、约定不明视为按份共有719

第四节 共同共有721

一、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721

二、共同共有人的权利和义务723

三、共同共有的形式724

第五节 因共有财产而产生的共同债务729

第六节 准共有732

第七节 共有财产的分割734

一、共有财产分割的概念734

二、分割共有财产的原则735

三、分割请求权739

四、分割的方式743

五、协议分割和裁判分割745

六、分割的效力748

第八节 共有关系中的优先购买权750

一、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的概念和功能750

二、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的性质752

三、共有人优先购买权行使中的若干问题756

四、共有人优先购买权的保护7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