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蔡炎斌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54384368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35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高等职业教育概述1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

一 职业教育及其发展1

二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兴办及发展7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15

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15

二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18

第三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26

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26

二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29

三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3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成37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37

一 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认识37

二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42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46

一 培养目标:职业定向性和职业技能性47

二 专业设置:以市场、职业、技术为坐标48

三 教学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49

四 课程模式:理论与实践并重50

五 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51

六 人才培养途径:产学研合作52

七 学生毕业:“双证书制”54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55

一 人才培养目标55

二 人才培养制度57

三 人才培养过程58

四 人才培养评价59

第三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依据62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62

一 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63

二 树立终身教育的大职教观念,加强职业培训65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68

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68

二 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70

三 高等职业教育具体培养的是劳动型人才72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72

一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知识结构73

二 以适应岗位需要为目标的职业能力结构75

三 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灵活的社会用人机制相适应的素质结构77

第一节 教育的功能81

第四章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81

一 教育促进人的发展82

二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84

第二节 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87

一 高等职业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87

二 高等职业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制约90

三 高等职业教育受文化传统的制约91

第三节 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91

一 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探讨92

二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93

第一节 加拿大的CBE人才培养模式97

第五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97

一 CBE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98

二 CBE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99

三 CBE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100

第二节 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102

一 美国社区学院的产生及发展102

二 美国社区学院的主要特征103

第三节 英国的CBET人才培养模式105

一 英国CBET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及发展105

二 英国CBET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107

第四节 澳大利亚的TAFE培养模式109

一 TAFE模式的产生及发展109

二 TAFE模式的内容及主要特点111

第五节 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116

一 “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116

二 “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118

三 对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几个问题的认识120

第六节 日本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24

一 日本“产学合作”模式的产生背景124

二 日本“产学合作”模式中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125

第七节 我国台湾地区高职教育的基本模式126

一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26

二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127

第八节 发达国家及地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129

一 政府政策的支持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保证130

二 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130

三 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131

四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应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131

五 应加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推广132

六 高职教育应立足地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办学,并积极拓展服务功能133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134

第六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134

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和人才培养目标内涵表述的历史发展135

二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分析136

三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139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141

一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142

二 新时期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变化的主要因素146

三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设计中应处理的关系149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及保障体系150

一 建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量化管理体系151

二 制定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计划152

三 科学论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突出高职特色153

四 坚持高职办学特色,构建实训教学体系,建立开放性的办学体制或办学体系157

五 加强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160

第七章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161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特点162

一 “实用性”特点162

二 “地方性”特点162

三 “速变性”特点163

四 “灵活性”特点163

五 “宽窄并存”特点164

六 “复合性”特点165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166

一 方向性原则166

二 需求第一的原则167

三 条件可能的原则168

四 科学规范的原则169

五 适度超前的原则170

六 校企结合的原则171

七 效益最大的原则172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及程序173

一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173

二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程序175

第四节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方法与要求180

一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方法180

二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要求184

第八章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193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概念、类型和特点193

一 课程的定义193

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概念196

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类型197

四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200

一 高职教育课程的目标202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202

二 高职教育课程的内容207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与原则213

一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213

二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217

第四节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221

一 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221

二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223

第五节 高等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225

一 校本课程的含义225

二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226

三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228

第九章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232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与素质233

一 高职院校教师的使命233

二 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236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基本要求243

一 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243

二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245

第三节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248

一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及特点248

二 “双师型”教师对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意义250

三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251

四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260

第十章 产学研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65

第一节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66

一 产学研结合的内涵与特征266

二 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270

三 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275

四 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基本途径278

一 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概况281

第二节 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概况及几种典型模式281

二 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几种典型模式283

第三节 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01

一 根据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多样性,坚持走自己的路子301

二 学校与企业要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共守协议302

三 坚持互惠互利和优势互补的原则303

四 加强产学研结合的研究与实践303

五 加强对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304

六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304

参考文献306

后记317

热门推荐